在極權體製之下,“回國”往往並不是回家的路,而是走向牢籠的陷阱。石平、袁克勤,以及一批被誘捕、被迫改口的華人學者,正好揭示了這個殘酷現實。
近日,中共外交部宣布對日本維新會參議員石平實施“製裁”。表麵上,這是對他多年批判中共的最新回應。但事實上,石平早在2007年歸化日本之後,就已在輿論上與中共對立超過十年。問題是:為什麽中共當時沒有立即製裁他,而要等到今天?
答案很簡單:中共當初並非無能,而是設局。
它一貫的手法是——假裝不追究,製造出“可以安全回國”的錯覺,以便讓人掉以輕心。一旦踏上國門,就立刻出動國安實施抓捕。
但石平不是一般人。他早就看穿了這種套路,從歸化日本的那一天起便徹底與中共切割,再未踏上大陸一步。中共等待十餘年,圈套始終無法奏效,如今所謂的“製裁”,更像是一紙羞辱性的公告:抓不到的人,隻能在口頭上發泄。
石平的選擇,正是冷靜與清醒的體現:與其天真回頭,不如理智切割。
與石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海道教育大學前教授袁克勤。2019年,他因母親去世回國奔喪,結果立刻被國安以間諜罪拘押,最終判刑六年。
在這一刻,中共赤裸裸地告訴世人:即便最基本的人倫親情,也無法在它的鐵幕下獲得尊重。
親情在極權麵前不值分文,連葬禮都能成為陷阱。
留學生羅岱青:2019年返鄉探親被捕,以“尋釁滋事”判刑。
漫畫家張冬寧及合作者:回國後遭拘押,被指“辱華”。
學者宋永毅:因收集文革史料被捕半年,獲釋後才得以重返美國。
還有一些學者,在日本時曾公開批判中共,卻在回國被關押、釋放之後,徹底改口,開始在日本的電視節目和公共場合為中共搖旗呐喊。這正是中共的劇本:用牢獄製造恐懼,用親情逼迫屈服。
人物 | 選擇 | 結果 | 啟示 |
---|---|---|---|
石平 | 不再回國 | 保有自由、保持獨立 | 看透體製是智慧 |
袁克勤 | 回國奔喪 | 被以間諜罪判刑 | 親情在極權下無力 |
其他學者 | 回國探親/訪問 | 被捕或迫於恐懼轉向 | 恐懼與屈服循環不止 |
對比清晰:石平的理智讓他保存了自由,而袁克勤的善良換來的卻是牢獄。
在極權麵前,沒有“安全的回國”。
中共希望你回來,不是因為歡迎,而是因為它需要把你變成棋子,或者當作警示他人的祭品。
石平的清醒告訴我們:切割不是冷血,而是保護。
袁克勤的遭遇則警示世人:幻想與天真在中共麵前隻有一個結局——被利用或被毀滅。
這就是現實。遠離它,才能保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