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中國網絡社群是怎麽被毒害的

(2025-09-01 02:20:25) 下一個

我最近退出了一個遊戲交流群。退出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群裏缺少知識,而是因為那股令人窒息的壓迫氣息。

當時我隻是分享了如何在淘寶找到真實天然麵料的衣物,結果立刻遭到管理員警告,要求撤回,因為“這與遊戲無關”。在我看來,這完全是無害的生活經驗分享,放在任何一個正常的論壇或社區,都屬於再正常不過的“閑聊”環節。即便是一個以遊戲為主題的社區,也會設有“水區”供人交流生活點滴,而不會如此冷冰冰地排斥非核心話題。

可在今天的中國網絡社群裏,這樣的空間已經幾乎消失殆盡。

從江湖到單位化的社群演變

我記得在胡錦濤、江澤民時期的網絡,還保留著江湖氣息:貼吧、QQ群、論壇,自由度雖然有限,但草根氛圍很濃,主題之外的閑聊常常才是社群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習近平上台後,情況發生了質變。網絡空間被全麵政治化、規訓化,平台要自我審查,群主要承擔責任。於是,群主和管理員為了“自保”,開始把一切與主題不符的發言都當作潛在風險。社群逐漸喪失溫度,異質的聲音和話題被強硬排擠。

被毒害的三重邏輯

  1. 恐懼:擔心話題“越界”惹來麻煩;

  2. 服從:主動對號入座,嚴格限製交流範圍;

  3. 排斥:把任何不合規範的內容視為威脅。

這種邏輯正是中國社會控製的縮影。現實裏的“單位化”,在網絡社群裏被完整複製。人們不再是平等交流的夥伴,而是處於一條隱形規訓鏈上的“被管理對象”。

失去價值的社群

當一個社群隻允許機械性的“主題發問”,卻容不下最普通的生活分享時,它就不再是一個有機的社區,而隻剩下空洞的工具屬性。
對我來說,如果我真的有遊戲問題,AI已經能給我更好的解答,我不必忍受這種壓迫氛圍。

這正是中國網絡社群被毒害的現實:它們失去了作為“社群”的意義,變成了一個個小型的紀律單位。極權對人們的影響無處不在,而多數人早已麻木,失去了感知能力,認為隻要有飯吃就無所謂。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