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中共是如何實現“全民化纖”的

(2025-08-29 01:49:06) 下一個

在炎熱的氣候下,穿著化纖衣物的體驗異常糟糕,但現實中,大多數人幾乎別無選擇。這一現象背後,隱藏著中共及其國企對紡織市場的係統性操控。

一、政策驅動與企業執行

中共通過壟斷國企——尤其是中石化——對聚酯纖維庫存進行消化控製。企業在行政壓力下,即使對高端天然麵料有興趣,也不得不服從國家指標,生產化纖或高比例化纖混紡服裝。即便是定價幾百上千的高端服裝,也普遍采用化纖麵料,這明顯違背正常市場邏輯。

同時,政府和企業還通過虛假宣傳,將化纖包裝為“高科技麵料”,誤導消費者對性能的認知。

二、出口壓力與內需擠壓

由於西方市場對化纖接受度低,大量大陸製造的天然麵料被出口,進一步壓縮了國內消費者的選擇空間。天然麵料本應滿足中高端市場需求,但出口流通導致國內衣物大多以化纖為主。

三、電商平台的市場扭曲

數字平台進一步放大了化纖占據市場的現象。以淘寶為例,消費者搜索“天然麵料”,首頁往往顯示的是化纖商品,而標題卻標稱天然麵料。這種虛假標題和算法偏向,使得真正的全天然麵料被“淹沒”,消費者必須經曆大浪淘沙才能找到真實商品。

這種現象顯示,政策、生產、銷售到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在向“全民化纖”傾斜。

四、社會與文化影響

化纖不透氣、不排汗,穿著體驗差,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衍生出各種影響市容和社會文明的現象。長期強製穿化纖,還扭曲了審美和消費文化,高端消費者無法表達品味,天然麵料產業發展受限。

五、背後的結構性邏輯

綜上所述,“全民化纖”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政策驅動、企業執行、出口壓力與數字平台算法共同作用的結果。消費者被迫接受不舒適的化纖衣物,高端市場被擠壓,天然麵料產業難以發展,而政府和國企通過這種方式消化庫存、維持利潤和控製社會消費選擇,實現了結構性的市場操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