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正文

鄧以來習以前的中共更廉潔嗎?財政危機為何集中爆發?

(2025-08-20 05:51:06) 下一個

引言

自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一直麵臨官員腐敗與財政管理的雙重挑戰。很多人誤以為“經濟增長掩蓋了腐敗就等於廉潔”,但事實並非如此。本文將從曆史與製度角度,分析鄧時代至習時代中共的財政邏輯,探討財政危機集中爆發的原因。


一、鄧以來的中共:靠經濟掩蓋腐敗

  1. 經濟高速增長的緩衝作用

    •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年均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快速增加。

    • 高收入使得官員貪腐造成的財政漏洞不易顯現,社會和製度尚能承受。

  2. 製度缺陷依舊存在

    • 官僚體係腐敗問題從未消失,隻是被“蛋糕夠大”掩蓋。

    • 地方債務、社保負擔、基建浪費等問題存在,但經濟高速增長使風險被延遲顯現。

  3. 民間負擔有限

    • 在高速增長時期,國家可以通過擴張稅收和投資覆蓋腐敗成本,民眾負擔相對緩解。


二、習時代:經濟增速放緩與財政危機放大

  1. 經濟靠瞞靠騙維持表麵穩定

    • GDP數據造假、地方財政隱性債務增長,經濟增長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受到質疑。

    • 高度依賴行政手段維穩,而非真正的經濟活力支撐財政。

  2. 財政壓力集中爆發

    • 社保、地方債、基建開支壓力疊加,老齡化加速。

    • 當經濟增速放緩,官員腐敗與製度漏洞的成本不再被收入覆蓋,缺口顯現。

  3. 製度性風險累積

    • 曆史經驗表明,財政高杠杆、腐敗累積和低透明度往往導致集中性危機,如波旁王朝、西西裏島事件。

    • 中國當前的社保基金、地方債務問題,正體現了類似邏輯。


三、總結

鄧時代的中共並非更廉潔,而是經濟增長掩蓋了腐敗和製度漏洞。習時代經濟靠瞞靠騙維持表麵繁榮,財政缺口因無法通過增長緩衝而集中爆發。曆史與現實的教訓非常明確:權力集中、腐敗累積、經濟虛假繁榮,財政危機終將被放大。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