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祭

1989年6月4日那個夜晚,和隨後的黎明,從未遠去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政法烈士周永康:從製衡到失控的權力隱喻

(2025-08-14 23:00:42) 下一個
周永康,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掌控公安、國安、檢察、法院等強力機關,堪稱中國權力結構中的“刀把子”。在中共體製中,中央政法委作為一個超越單一司法機構的綜合指揮中樞,具備統一協調、直接幹預敏感案件偵辦、起訴和審理的全過程權力。公安係統若不配合,檢察機關難以取證立案;法院的判決若無政法委指令,可能淪為空文。這種製度安排賦予了政法委在實際運作中阻擋中央某些司法決定的能力。相比之下,大陸法院在體製中長期處於尷尬地位:名義上作為獨立審判機關,實則在政治案件中必須服從黨委領導,尤其是政法委的統一部署。法院院長通常兼任政法委副書記,這種結構性重疊使司法權缺乏真正的獨立性和抗衡能力。政法委的超然地位,使其成為權力製衡的關鍵節點,同時也為權力濫用埋下隱患。在中共內部,長期存在“刑不上大夫”的潛規則——在位或退位的高級領導,尤其是政治局常委級別,即便落馬,也多獲象征性量刑。然而,2015年,周永康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後減為無期徒刑),打破了這一慣例。這不僅反映了習近平對周永康的極端痛恨,更是對政法係統發出的嚴重警告:沒有絕對安全的高位,任何可能挑戰最高權力意誌的係統或人物,都將被毫不留情地清除。從製衡到真空:權力的轉折點在周永康任內,盡管政法係統存在腐敗和權力尋租,但其龐大的資源和相對獨立的運作模式,使中央最高領導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與之協調妥協。這種體製遺留了鄧小平時代的一個潛在共識——權力雖集中,但不能完全為所欲為。例如,2012年習近平剛上台時,政治氛圍相對寬鬆,網絡言論管控尚未全麵收緊。一位網民回憶:“2012-2014年,我在百度貼吧公開批評習近平,都沒遇到麻煩。這在當時是常見的,很多人都在網上表達不滿。”這反映了當時政法係統在周永康掌控下,仍對最高權力的執行保持一定緩衝。然而,周永康的倒台(2014年被調查,2015年判刑)標誌著這一製衡的徹底崩塌。政法係統被全麵收編,地方公安、檢察院、法院等機構直接聽命於中央,權力在最高層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集中。上述網民補充道:“周永康倒台後,我因同樣的貼吧言論被地方公安找麻煩,警告我停止發表敏感內容,甚至威脅要傳喚我。”這種從寬鬆到高壓的轉變,清晰印證了權力集中化的後果。政治迫害案件的數量和力度顯著上升,“司法”與“政治”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709大抓捕與排外執法:權力失控的信號彈2015年7月9日,中國大陸爆發震驚國際的“709大抓捕”事件。公安機關在全國範圍內對約300名律師、維權人士及其家屬展開大規模抓捕和騷擾,涉及王全璋、李和平、謝燕益等著名人權律師。許多人在羈押期間遭受酷刑,如長時間剝奪睡眠、強製站立、電擊等,案件處理過程缺乏透明度,嚴重侵犯被告人基本人權。709事件並非孤立,而是周永康倒台後、政法係統失去製衡的直接體現。中央對政法機關的絕對掌控,使其成為政治指令的忠實執行者,對異議人士的打擊更係統化、強硬化。其他典型案例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趨勢:
  • 謝陽案(2017年):湖南律師謝陽因代理敏感案件被拘留,其律師會見記錄披露了酷刑細節(如電擊和暴力毆打),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但最終仍被判刑。
  • 許誌永案(2020年):公民運動倡導者許誌永因推動教育平權、呼籲憲政,被判刑四年,審判過程程序高度政治化。
  • 丁家喜案(2023年):維權律師丁家喜因組織公民聚會,被判刑十二年,創下近年來同類案件的量刑紀錄。
  • 董瓊瑤案:作為“潑墨女孩”,董瓊瑤因2018年向習近平畫像潑墨抗議,遭到長期監控、拘押和精神病院強製治療,家人也受到牽連,最終導致家破人亡的悲劇。
與此同時,權力失控還體現在基層執法的排外行為中。2015年後,伴隨官方民族主義宣傳的強化,地方公安在處理涉及“外國元素”的事件時,日益采取高調、羞辱性手段。例如,2022年蘇州和服事件中,一名女子因穿著和服在街頭拍照,被警察當眾嗬斥並強製要求脫下服裝,理由是“傷害民族感情”。類似事件在全國多地發生,反映了基層公安主動迎合政治氛圍,放大排外情緒。這種“衙役帶頭下場,群眾鼓噪排外”的現象,不僅是司法權力的濫用,更凸顯了官方默許的民族主義與基層執法的結合,進一步侵蝕了公民的日常生活自由。一家之言:紀念並非美化對中共高層的複雜角色,需以辯證視角審視。無論是周永康還是其他高層人物,難稱完全高尚,但也非純粹的暴君或奸臣。在其任內,政法係統雖有腐敗弊端,卻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朝綱”的存在,為權力運行提供有限的製衡緩衝。這種緩衝雖不完美,卻避免了最高權力的完全肆無忌憚。周永康的倒台,標誌著這一緩衝的終結,也為權力失控打開了閘門。一位網民的經曆生動揭示了這一變化:“周永康倒台前,我在網絡上批評習近平毫無壓力;倒台後,地方公安迅速找上門,警告我噤聲。”從網絡言論打壓到當街羞辱和服女生的執法行為,權力集中化的後果無處不在。紀念周永康,並非為其全部行為背書,而是為那些在權力洪流中試圖提供製衡、卻最終付出代價的人正名。警告與製度反思周永康的倒台,不僅是一場權力鬥爭的結果,更是中國政治體製“製衡失效”的轉折點。曾經的政法委雖有諸多弊端,但在結構上形成了一定的權力緩衝,使最高領導的意誌不能完全暢行無阻。周永康被判死刑(緩期執行),向全體高層發出警告:製度中已不再有安全緩衝區。從709大抓捕到董瓊瑤的悲劇,再到和服事件中警察的當眾羞辱,權力失控的後果清晰可見——政治迫害的係統化、司法程序的政治化,以及公民言論與生活自由的急劇壓縮。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官方推動的民族主義與基層執法的結合。和服事件等案例表明,地方公安在中央高壓政策下,不僅打壓政治異議,還主動將民族主義情緒融入日常執法,侵蝕了公民的文化表達空間。這種趨勢與周永康時代政法係統的相對獨立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凸顯了權力集中化的深遠影響。反思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周永康個人命運的審視,更是對中國政治體製深層問題的追問。權力的高度集中雖能短期內強化控製,卻也埋下了長期的不穩定隱患。未來,重建司法獨立與權力製衡,仍是中國法治進程的重大挑戰。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