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日本政治風雲再起。自民黨領導人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慘敗,失去多數席位,麵臨內憂外患的多重壓力。然而,令人揪心的是,這位被部分輿論譽為“戰後最垃圾的日本首相”並未選擇體麵辭職,而是打算厚著臉皮,繼續賴在首相位置上,試圖以苟延殘喘完成剩餘任期。
這讓人不禁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如果日本首相臉皮厚怎麽辦?
石破茂的表現堪稱無能、懦弱、短視,更致命的是極度缺乏堅定的政治信念。
無能:在關鍵時刻無法帶領自民黨扭轉頹勢,2025年參議院選舉慘敗,失去上院多數席位,政治資源急劇縮水,卻依舊迷失方向,缺乏有效的危機應對策略。
懦弱:麵對中共的威脅和挑戰,石破茂並未堅定站隊民主陣營,而是屢屢表態“中共不會批準日本軍事行動”,將國家主權視若無物,表現出畏懼強權的奴顏媚骨。正如《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道,日本政府私下告知在台企業,如果中共入侵台灣,日本軍方不會提供撤僑協助,理由之一即是“中共不可能批準日本軍事行動”,這一態度暴露了石破政府在關鍵戰略問題上的軟弱無力。
短視:隻顧眼前政治利益,放棄長期戰略布局,忽視日本在印太地區的安全責任,喪失了維護國家尊嚴與地區穩定的主動權。
缺乏信念:缺乏明確的政治理念和價值指引,既不敢真正維護自由民主原則,也不敢正視與極權勢力的鬥爭,成為模糊立場的軟骨政客。
在對外經濟政策上,石破茂表現出明顯的傲慢和無禮。他在2025年美日關稅談判中,態度強硬且缺乏靈活性,不僅無視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還輕視雙方合作的必要性。結果,日本遭遇了美國對部分出口商品高達25%的懲罰性關稅,嚴重打擊了日本企業的利益。
更荒謬的是,石破茂至今仍堅持認為自己是“談判不可或缺的人物”,聲稱美日協商“仍需他全力配合”,顯現出極度自負與認知脫節。這種“自我中心的強硬”,最終令日本經濟承受沉重代價,也暴露了他缺乏國際戰略視野和合作精神的短視本質。
如此一位首相,難怪民眾憤怒,黨內失望,國際盟友憂慮,最終成為日本政治的沉重包袱。
在政治場上,臉皮厚往往意味著政治上的頑強生命力。麵對媒體的圍攻、民眾的質疑,甚至黨內的反對,石破茂並非孤例。
曆史上,日本多位首相都有“厚臉皮”撐台的經曆:
麻生太郎“老年人早點死”言論後依舊強勢回歸政治舞台;
菅直人在福島核災輿論壓力中堅持數月後才無奈辭職;
福田康夫和鳩山由紀夫均經曆過輿論壓力和黨內不滿,但短時間不辭職。
“臉皮厚”是他們應對風暴、拖延被迫下台的“隱形武器”。
日本憲政體係中,首相的製度性彈劾權主要依賴於眾議院通過不信任案。參議院失去多數並不能直接罷免首相。
這意味著,隻要執政黨和親石破派係維持眾議院多數,即使在參議院潰敗,首相依然可以“賴著”,成為政治舞台上的“老賴”。
此外,自公聯合目前政治基礎弱化,沒有條件主動解散眾議院,選舉風險巨大。除非出現強烈的黨內反對或在野黨成功聯合發動不信任案,否則“賴著不走”的局麵將持續。
盡管媒體和公眾的道德譴責甚囂塵上,但對厚臉皮的政治人物來說,這些更多是心理壓力而非實質威脅。
日本媒體雖常批評政客失言或施政不力,但麵對真正的權力運作,卻往往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其在涉及中共利益或既得利益集團時更是如此。
政治人物靠的是能耐,靠的是能在關鍵時刻保持“厚臉皮”,而不是一味迎合輿論或民意。
石破茂賴著不下台的局麵:
國內政治將陷入更深分裂,黨內派係鬥爭激烈,政府效率下降,民生問題得不到有效應對;
國際盟友信任受損,尤其是美國對日本在印太安全上的承諾持懷疑態度;
對台政策模糊,日本在關鍵戰略問題上的軟弱態度會助長地區不穩定;
政治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轉向,選民通過選舉推動政策調整,這反映了社會在當前階段對方向的需求和期待。與此同時,外部勢力可能借機滲透影響,弱化甚至危及國家主權和安全。
強化國會監督權:眾議院不信任案應成為政治製度最後防線的利劍,督促執政黨內部權衡,防止權力濫用;
促進執政黨內部分裂與重組,以製衡軟弱派係;
激發民間輿論持續關注,形成“壓力場”,促使政治人物承擔責任;
國際盟友應持續施壓,維護印太安全合作機製。
“臉皮厚”是政治生態中的現實存在,有時能成為延緩危機的緩衝劑,但也可能成為腐敗與無能的溫床。
麵對石破茂這類首相賴著不走的局麵,日本政治必須依靠製度性機製和多方壓力,防止“厚臉皮”成為國家治理的毒瘤。
否則,厚臉皮的背後,將是國家利益的無聲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