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麵鏡子,映射出一個社會的種種問題。我的成長經曆,特別是初中宿舍樓院子裏那個看似簡單的水池,成為了我理解中國社會環境與人格塑造的一個縮影。這裏沒有秩序,隻有弱肉強食;這裏沒有公正,隻有短暫的暴力與沉默。環境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性格?人格中的陰影又從何而來?這篇文章,我想講述這段經曆背後的故事和思考。
那是一個普通的初中宿舍,樓下的院子中央有一個大水池,牆麵上一排排水龍頭供我們打水洗漱。看似公共資源,實則寸土必爭。因為水源有限,使用高峰時刻爭搶激烈。
強壯的高年級學生利用體力和人數優勢,直接把排在前麵的低年級弱小同學推開,先打水先用水。他們甚至會嘲笑、欺負女生,沒有任何管理人員幹預,秩序蕩然無存。眼睜睜看著這些橫行霸道的“老大”們占盡資源,心中充滿憤懣。
我當時年輕氣盛,曾試圖用拳頭抵抗不公,跟人打架,試圖維護自己的權利。然而,打架代價極高:挨揍、可能被記過,甚至家裏要賠償對方受傷的醫療費。沒有老師或管理者出麵調停,所有的衝突都隻能“私了”,弱者處於絕對劣勢。漸漸地,我學會了沉默,不再輕易反抗,免得招致更多傷害。
即便沉默,我的內心依舊充滿鄙視。我告訴自己:“走著瞧,總有一天,他們不會一直得意忘形的。”
這段經曆,折射出一個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
沒有秩序的公共空間,是弱肉強食的競技場。
在缺乏規則和監管的環境中,強者恣意妄為,弱者隻能忍讓或短暫反抗。
權力的私有化和等級固化,形成資源壟斷。
有背景、有關係、有體力的人優先享用有限資源,其它人隻能自求多福。
社會機製缺失導致沉默蔓延。
反抗的代價過高,個體被動接受不公,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性的退縮和妥協。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一種以“自我保護”為核心的人格結構:防禦性強、表麵順從、內心戒備,善於偽裝與隱忍。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難怪很多人習得以下特征:
沉默和偽裝成為生存手段。
真話被視為危險,揭短隻會招來懲罰。於是,許多人從小就學會掩飾真實想法,嘴上順從,心裏戒備。
攀附權力、順從強者成常態。
權力帶來資源和安全感,追隨權力成為多數人的選擇,公平與正義被邊緣化。
公共信任缺失,利益至上。
看到資源被少數人壟斷,人們往往選擇“先下手為強”,社會公共意識弱化。
這些人格特征,最終固化成社會普遍的行為模式,形成了文化的集體陰影。
打架的代價常常是不可控的。即使打贏了,醫療賠償、家長責備、被標記為“惹事生非”的標簽,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弱者的反抗成本極高,隻能選擇沉默和隱忍。
這種代價使得許多人不敢直麵不公,更多時候選擇表麵順從,內心卻積聚著對體製和環境的鄙視和疏離。這種內外分裂的狀態,影響著人們的人際關係,也深刻影響社會的信任和合作基礎。
盡管我曾一度選擇沉默,甚至變得懦弱,害怕招致更大的傷害,但我的內心從未被徹底馴服。那份對公平與尊嚴的渴望一直潛伏著,成為我不斷思考和掙紮的動力。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堅定地認同反共立場。這個政黨不僅沒有為中華民族帶來應有的現代文明秩序,反而一味地通過剝奪與壓迫來維係自身的權力。它製造了一個充滿不公和恐懼的環境,讓更多像我一樣的人不得不在沉默與抗爭之間艱難掙紮。
環境塑造人格,但人格也有反抗環境的力量。沉默和妥協不是終點,許多人依然堅守良知,拒絕被環境吞沒。真正的社會進步,需要:
製度的完善與公平秩序的建立,減少反抗成本。
社會公共信任的重建,激勵更多尊重與合作。
個體對自我的覺醒,堅持內心的正直和清明。
當每個人都能守住這份清白,才能真正改變環境,重塑人格。
水池邊的爭鬥,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人格塑造的注腳。我們的經曆告訴我們,環境雖能塑造人,但人依然可以選擇自己的心靈歸宿。守住尊嚴與清明,是對抗不公最深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