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 諾貝爾獎點評2: 物理學獎

(2025-10-07 05:59:55) 下一個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爾·德沃雷(Michel Devoret)和約翰·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他們讓量子——這個本來隻在顯微鏡裏蹦躂的小家夥——在一塊電路板上跳了出來。

 

一、從電子到電路

人類早知道電子能“穿牆”、光子會“疊加”,可那都是原子裏的小把戲,沒人看得見。

這三位科學家用一種幾乎沒有電阻的超導材料,做出一段小電路,讓成群的電子像一支合唱團——一起越過障礙,還隻吸收固定的能量。他們讓量子這門“玄學”,第一次在肉眼世界登台亮相。這不是魔法,是物理。隻是物理到了極處,總有幾分神氣。

 

二、三位築夢人

克拉克是伯克利的老教授,幾十年和低溫、磁場、電子糾纏不清。他發明的超導磁力儀能聽見地球的呼吸,也能捕捉量子的心跳。

德沃雷是法國人,後任教耶魯。他把電路當作人造原子,開創了“電路量子光學”,讓量子不再高冷,而是能與工程師對話。

馬蒂尼斯是克拉克的學生。當年在伯克利,他親手搭起那套實驗;如今在加州聖塔芭芭拉和穀歌,他讓量子從理論走進了機器。量子計算的電路——其實源自他們那塊冰冷的芯片。

 

三、量子計算的影子

他們的工作成了超導量子比特的雛形。這意味著,未來的計算機不隻會算“是”或“否”,還會在“是”和“否”之間同時思考——像一隻永遠沒決定要不要起床的薛定諤貓。

有人說,這是計算的未來;也有人說,這是邏輯的盡頭。量子讓世界更快,也更曖昧。

 

四、結語:一與零之間

“科學有時像愛情,越精確,越神秘。”量子就是這樣的愛情。它讓人既相信理性,又懷疑理性。如今,它從方程走到芯片,從實驗室走向生活。

而它能獲得諾貝爾獎,也不僅因為實驗的精巧,更因為“量子”早已超越物理——它成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在量子計算裏,它讓信息既確定又漂浮;在量子化學裏,它解釋分子的舞步;在量子生物裏,它暗示生命的閃念與糾纏。量子不再隻是自然的秘密,而成了文明的隱喻。

在一與零之間,我們正在重寫“現實”的定義——既是科學的革命,也是人類思想的又一次隧穿。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