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特朗普發動史無前例的資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考察報告係列的第十二篇,正寫《福利腐敗是破壞美國資本主義製度的根源之理論篇》。感覺其中的一個部分;“固定福利分配機製的實質,是在實行按資分配加按勞分配原則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強製定向執行按需分配“,有個項內容偏離了理論分析主題。現將這個內容提出,配上本篇標題單發:
最近,在民主黨大本營的紐約市,市長選舉的黨內初選剛剛結束。民主黨有十幾位爭相出馬。誰能贏得黨內提名,誰幾乎就能篤定成為紐約市長。令人深深感動和令人無比欣慰的是,在特朗普正利用資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全麵清算美國左翼文化如火如荼的高潮中,一個來自非洲思想左傾的印度裔穆斯林、一個全美社會主義民盟—— 美國最大的社會主義政黨—— 的中堅、一個主張全麵擴大社會福利的民主黨新秀,以大無畏的氣概,逆流而上,成為黑馬,在美國政壇引起不大不小的轟動。
有人說,那麽多人把這位勝出的紐約市準市長,這位全美社會主義民盟的左翼說成共產黨,是徹頭徹尾的中傷汙蔑。因為他既沒主張企業國有化,也沒提過廢除私有製,鼓吹公有製。其實,這些判斷並不準確。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雖然至今尚有待實現,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作為共產主義社會構成的兩大核心要素是十分明確的。在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當全社會實現了物質極大豐富,當每個人都在各盡所能,每個人也都滿足於按需分配。財產所有權與分配關係已經完全脫鉤的情況下,財產所有製公有與私有的劃分還存在重要的實質性區別嗎?
而這位紐約候任市長的政治主張,正是要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美國的固定福利分配機製,在紐約市提供的左翼激進小環境中,進一步擴大強製定向按需分配的範圍。
這位紐約市長候選人一定認為,紐約市的財富雖然還不一定達到極大豐富的階段,但至少已經足夠豐富,足夠讓他在民主黨長期治理下的紐約市進一步擴大定向按需分配的範圍。錢不夠就拿富人開刀。用他自己的話說,“在紐約,要讓億萬富翁無立足之地。”他提出免費公交,免費托兒,免費住房(他的策略說法是擴大廉租房建設,租金設限。翻譯成白話,就是要擴大房地產市場中的政府管製份額,然後由政府支付租金,租戶住房幾乎不要錢)等施政方針,得到了壓倒性的選民支持,來自亞裔選民和年輕選民的支持特別引人注目。尤其是一向政治無感的紐約年輕人,這次一反常態,蜂湧而至,為他打call。各種分析一致認為,他走社交平台競選的路線,額外吸引大批紐約年輕人出來投票,是他能夠戰勝一眾民主黨大佬的關鍵。
這些皮毛分析,並沒說在點上。他高舉讓住房人人可以負擔的大旗,才是讓他迅速成為政治網紅、意外崛起的真正法寶。數據顯示,45歲以下的選票,絕大部分被他納入囊中。而民調顯示,這個年齡段以下的選民中,占壓倒性多數的首要訴求,就是降低紐約市的房租。為什麽?紐約市問題一大堆,為什麽年輕人隻關心房租?答案是:文化使然。
在大都市中,紐約作為美國北上廣,吸引了大批美國北漂。統計表明,選擇到紐約打拚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比他們的第二大選擇洛杉磯足足多了30萬人。千禧一代和Z世代雖是兩個銜接的年齡段,但因社會急劇變化,在成長環境和生活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也因此在思想文化、生活觀念、消費習慣、社交媒體使用等方麵都有很大區別。是什麽讓不同的這兩代年輕人都不約而同選擇北漂紐約,而且無論從事什麽行業,都不願搬去公交通勤單程一小時、房租立馬低了不止一半的紐約三環以外,非要一致選擇擠在紐約租金最貴的一點兩線,即曼哈頓一點,外加隔河緊貼曼哈頓的Jersey City, Long Island City, Williamsburg 哈德遜河與東河這兩條岸線上?答案依然是:文化使然。
什麽文化?酒吧文化唄。
不知是無視還是不懂,比較中美文化的書籍汗牛充棟,卻極少有人強調,酒吧文化才是有別於東方文化的美國文化的核心。酒吧文化才是導致東西方在思維方式、為人處事、生活理念、消費習慣、家庭關係等許多方麵冒出一係列差異的出發點。
在美國,隻要有人群聚居,地頭再小,商店餐廳都可以沒有,卻必須要有至少一間酒吧。酒吧是成年人社交的重要場所,是所有年輕人進入社會後明確自己位置的首站,是大部分男女認識交往的平台。對所有美國人來說,包括所有黑白棕,同時也包括因為被亞裔父母放養而未能被東方文化足夠熏陶的那些ABC、ABK、ABV、ABx……,對美國人來說,酒吧絕不僅是夜店,更是他們的客廳、起居間、聯誼室、休閑場所、社交勝地,也是在離教堂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遙遠的現實中,臨時安放靈魂、尋找寄托的地方。
酒吧構成了美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內容。這一部分的美國文化,在東方文化中則完全不存在。就算在最貼近西洋的東洋島國,即便酒館文化已滲透到日本全國各地,大街小巷,它也完全是非美式的。陌生人結識,杯中交友,男女破冰,兩情相悅立即上床,…… 美式酒吧的這些文化要素,在日本大大小小的酒館裏,統統缺如。至於受島國影響,周邊一些國家現在爭相效仿的日式陪酒文化,更是純粹源自島國本土、妥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申了嗎?UN批了嗎?我不知道,也無興趣查證),是以酒飲為媒介,以金錢交換為基礎、以親密交往為內容的商業行為,與美國酒吧中不涉及利益交換的人際交往、一旦涉及錢財立即受到鄙夷的文化,在形式和本質方麵都不同。而礙於法規,除了高端小眾,在美國啟動陪酒文化,要受到更多的商業限製。
酒吧文化的普羅熏陶之下,對美國人來說,在步入婚姻關係或者在確定固定伴侶關係之前,所有人都能維持看對眼就能上床、不愛了立馬分手,昨天一夜纏綿,今天互為路人(確實有很多時候是連對方名字都不知道,更遑論了解認識了)的交往,…… 這些對人際關係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在美國社會裏是很正常的一種文化。年輕人進入社會以後,建立並維持這些人際關係的主要平台就是酒吧。線上虛擬社交的發展,進一步鞏固強化而不是削弱了酒吧的地位。不管是白人黑人棕人,還是ABx,酒吧都是男男女女社交的主要變現場所。在酒吧文化中,人人強調獨立和自我意識,女人不靠男人,男人不養女人,花銷AA,見麵炙熱,分手果決,不帶走一片雲彩,秒換對象坦誠坦然,真的缺錢悄悄去臨時賣身找糖爹富婆,結婚無彩禮,領證不買房 ……,這樣的美式酒吧文化,除了有北京後海酒吧一條街或上海弄堂搖滾酒吧的初級模仿,在男女朋友不是能隨便叫的,輕易不要上床,上床就要負責,男人負責買單,女人負責如花、相親結識靠譜、彩禮多見誠意,房子不買不出嫁的中國文化裏,幾乎找不到生存位置。
而紐約市獨特的酒吧生態,最能打動青年男女的點,則是最能讓他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上大學初次脫離父母掌控,在校園酒吧以成年人身份接受學長學姐言傳身教的震撼教育體驗,重新感受青春震撼,尋回往日時光。
借此機會,也想對家有正上大學的、大學畢業的ABC(隻涉及under,不包括研究生,也不包括純種中國文化培育出來的小留)的父母說一點點題外話:如果ta從幼小年紀直到高中都被你們嗬護得很好,或在你們的刻意栽培下,ta接受了中國文化,起碼有一部分觀念是中式的。那麽,如果你們注意到ta上學以後突然出現某種情緒變化,恐怕也要從學習壓力太大、離家生活不適應等常見問題以外找找原因。大學酒吧、社團 、學長、某些獨特的校園傳統…… 這些相互緊密關聯的社會學親身實踐,可能會讓你們的孩子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強迫接受這方麵的震撼教育。置身於兩種文化的內心碰撞之間,孩子有可能極不適應,迷茫、困惑、自我否定,卻無法對你們袒露心聲,還有可能導致性情大變,影響到以後人生。請注意觀察,多予理解,及時提供幫助。
對美國年輕人和那一部分ABx來說,如能住在紐約的一點兩線地區,高度密集的酒吧餐廳咖啡館俱樂部大眾小眾娛樂場所就在樓下,觸手可及。生活與工作無縫銜接,個人與社會融為一體。這種獨特的居住環境,為年輕人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最佳社交體驗,天天都有故事發生,等於過上一種繼續揮灑青春的最理想狀態,一種無可替代的天堂生活。
這,才是他們打破頭也要賴在這個狹窄區域、看破不說破的背後真實原因。
有需求就要有供給。供給不足就創造供給。這,也才是在一點兩線區域,除了政府樓和持有免死金牌的古建築,所有的老房子幾乎已經全被拆光,代之以符合年輕人口味、健身中心娛樂設施必備、設計裝修風格前衛、適合單身和小家庭居住的新公寓大樓的背後真實原因。
有需求就要有供給。供給不足就創造供給。這個狹小地帶的土地過於稀缺,盡管市政府出台各種特別法令保護,許多強烈抵製改變社區傳統風貌、強烈反對開發商進駐、強烈反對拆老房蓋新樓、住老樓按老黃曆付低租金的老住戶,尤其是亞裔老住戶,最後依然會被房東驅離,然後把破樓高價賣給開發商。這也才是老樓不斷被推倒消失的背後真實原因。
因為酒吧文化,紐約市幾個大區當中,這一點兩線地帶居住的年輕人分布比例最高,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現在,這位全美社會主義民盟領導出馬競選紐約市長,喊出讓紐約房租人人可以負擔的口號,受到老租戶和年輕人這兩個地域利益衝突、住房訴求背後動機相反的群體的一致歡呼和擁護,而他的目標卻是要實現其進一步擴大強製性定向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與這兩個群體的目標都不搭,也是滿諷刺的。他要主政紐約,恐怕會讓兩造支持者都失望的。
可是,他公開宣布要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老財家的鐵鍋凳子尿桶被子牛棚馬房正廳側房都分給貧戶,窮人吃飯不要錢,住房不要錢,出門不要錢,看病不要錢,養孩子不要錢,實現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理想,到底能不能行的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