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與不材間(三):不是卷或躺,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莊子的選擇題:該卷還是該躺?
莊子帶著學生旅行時,發現兩件事:
學生問:“那到底該有用還是沒用?”
莊子微微一笑:“該卷時卷,該躺時躺。”
但問題來了——什麽時候該卷?什麽時候該躺?
這恰恰是生活的智慧。這種智慧,在事兒上見,在不斷前行嚐試中自行領悟。
莊子的智慧放到今天,其實也挺實用的。
你不需要“時刻有用”,也不用“永遠無用”,重點在於——你知道自己什麽時候該卷,什麽時候該躺。
來點學習+交往天賦的總結:
但換一個人,總結的要點會不一樣。關鍵要適合自己。
結語:在節奏裏,走出自己的道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拚命三郎式的人生。
也不是所有人都真的“能躺”——
我們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穿梭,不斷選擇。
所以,不如做個“有節奏的人”:
該卷的時候卷得值,
該躺的時候躺得安。
在材與不材之間,調好自己的步調。
而當你有所熱愛,投入其中,進入心流,
那一刻,你就處在“道”中: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不爭、不怨、不內耗,
自然超越了“卷”與“躺”的二元對立。
材與不材,其實不必強分。
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