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馬斯克稍稍一發力,就讓川普贏得了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似乎馬斯克隻需要用業餘時間在政壇上一攪乎,就讓全世界天翻地覆乃至天昏地暗。這個世界到底正在發生什麽? 也許我們還需要時間找到焦點,今天讓我們來聊聊馬斯克得火星計劃吧,也許能從中看出些端倪。
2023年11月18日,北京立冬後的薄霧籠罩著國貿三期。嘉瀚拍賣中心的79層內,一場跨越時空的較量正在上演。
在柔和的橙色燈光下,馬克·吐溫的1873年首版《鍍金時代》羊皮卷緩緩展開,羊皮泛黃,火漆印章熠熠生輝。吐溫的筆跡仿佛仍帶著嘲弄:“我們最大的危險,是對虛假繁榮的自我欺騙。”
離它三米遠,一幅火星穹頂城市的全息圖緩緩旋轉。鈦合金的邊框上刻著馬斯克的豪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我們不能永遠躺在搖籃裏。”
策展人林薇調暗了燈光,讓這兩件拍品仿佛跨越時空凝視著彼此。
“這是人類欲望的雙生子。”她低聲說道,“一個解剖舊世界,一個販賣新幻想。”
現場掌聲未落,競拍開始。
“650萬!”當羊皮卷的價格衝破心理防線時,穹頂城市的投影忽然爆發出一場虛擬的火星塵暴,全息圖上的建築在紅色風沙中搖曳。
馬斯克的“火星藍圖”最終以5500萬美元成交,買家是中東某主權財富基金。此時,一位競拍者在匿名加密頻道中自豪地宣稱:
“我們不是在買圖紙,而是在認購人類首個星際政體的原始股。”
仿佛當年哥倫布歸航,滿載黃金而歸。
1492年,哥倫布滿懷榮耀地駛回西班牙。他帶來的,不僅是傳說中的黃金與香料,更是一場徹底改寫世界的資本狂潮。
人類從未停止冒險,但每一次冒險的終點,都成為資本的樂園。從中世紀的航海大發現到工業革命,再到如今的太空競賽,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哥倫布”。
今天,馬斯克站在火星計劃的舞台中央。他的星艦、穹頂城市、移民藍圖——一切都精確地踩中了人類對未知的渴望,以及資本對未來的貪婪。
和哥倫布一樣,馬斯克不在乎終點是否真的存在。真正的黃金,並不是火星上的鐵鏽土壤,而是投射在地球上的資本幻象。SpaceX估值飛漲,星艦試飛即便炸成煙花,仍能引發股價飆升。人們興奮地議論:“這是下一次人類文明的大躍遷。”然而,正如吐溫在《鍍金時代》中所揭示的,繁榮的表象之下,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幻夢。
我們猶記得“月球地契”的鬧劇,如果火星計劃是當代版的“鍍金時代”,那麽月球地契則是它的前奏。
1980年,美國人丹尼斯·霍普在內華達州自封為“月球大使館館長”,宣布擁有月球所有權。他利用《外層空間條約》的漏洞,開設了一場荒誕的商業騙局。
“20美元一張,送你一塊月球上的土地。” 1980年深秋的某個夜晚,美國內華達州一家汽車旅館裏,37歲的丹尼斯·霍普正在伏案書寫。窗外的沙漠在月光下泛著銀輝,他突然停下筆,凝視著月球表麵清晰的環形山陰影。"既然《外層空間條約》隻說國家不能占有外星土地......"這個念頭如同閃電劃破夜空。三周後,聯合國收到一封用打字機敲就的聲明:"本人作為地球公民,正式主張對月球及其它太陽係天體的所有權。"他依據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的漏洞,聲稱“個人有權開發太空資源”,隨即注冊了“月球大使館”,並開始大肆出售月球土地。一張所謂的“月球地契”售價20美元,買家不僅能獲得一份印著NASA標誌的證書,還有一張標注著月球具體經緯度的“土地地圖”。這一荒誕不經的騙局,竟吸引了全球數十萬人搶購。
四十年後這個故事講到了北京。聽起來荒謬至極,卻迅速引發全球搶購熱潮。人們將月球地契當作浪漫的紀念品、投資的噱頭,甚至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星際遺產”。
2005年秋,北京紫玉山莊的玻璃幕牆折射出魔幻光芒。李捷團隊打造的"月球大使館"裏,退休教師王麗娟顫抖著遞出存折:"我要廣寒宮最好的學區地塊!"她不知道,證書上NASA標誌是用PS合成,月壤樣本實為白洋澱河沙,而所謂"聯合國備案"純屬虛構。
完美騙局的三重奏是這樣奏響的:
--法律擦邊球:引用《外層空間條約》第二條,宣稱"個人有權開發太空資源"
--科技障眼法:用天文館級月球模型和偽科學話術包裝
--情感綁架術:"給孫子留套星際房產"擊中中國式家庭軟肋
短短30天,87位"星際地主"貢獻了210萬元銷售額,直到工商局破門而入。追贓現場發現,最貴"月球海景地塊"售價28萬,購買者竟是某區塊鏈公司老板——他正計劃將地契做成NFT,那時候的虛擬貨幣啊,好前衛。
再後來,有了深圳"星際置業"的次世代騙局
--虛擬宇宙映射:在《第二人生》遊戲裏搭建"月球社區",地契對應虛擬土地坐標
--金融衍生陷阱:推出"星際REITs基金",承諾年化收益率15%
--元宇宙預售:VR看地係統裏,客戶可360°觀賞"自家月球莊園"
有位程序員阿強發現漏洞時已深陷泥潭:他編寫腳本搶購的"優質地塊",實為係統生成的重複坐標。已經交出去的8萬元保證金——正是他準備結婚的積蓄。
資本沒有溫度沒有道德,它隻負責追逐人類的幻想。
馬斯克在火星藍圖中描繪的移民計劃,從某種程度上,與月球地契如出一轍。它承諾的並不是實實在在的未來,而是人類對“下一個新大陸”的想象。
隻不過,這次的“地契”標價不再是20美元,而是上千萬美元的火星投資份額。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有人願意逃離地球?即便火星的空氣稀薄、輻射肆虐,為何仍有人願意逃離地球的美好?大概基於一下幾點吧:
1. 生態焦慮:地球正被蠶食
極端氣候、森林消失、物種滅絕……地球的生態危機日益加重。對於一些人而言,逃離地球不隻是夢想,而是自我保護的最後手段。火星雖荒蕪,卻代表著重啟文明的可能。
2. 社會裂痕:貧富差距加劇
地球上的資源正在被資本吞噬,普通人連擁有一片田地都難上加難。火星殖民則承諾了一場“公平”的開端。隻要有足夠的財富,你就能在火星藍圖中購買一席之地。
3. 科技信仰:未來的烏托邦
馬斯克的技術崇拜者們相信,科技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即便火星充滿不確定性,他們仍視之為一場人類進化的實驗。
但火星真的會成為人類的避風港嗎?
讓我們回到曆史。
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曾經被想象為“黃金遍地的天堂”,但最終成為資本的掠奪場。殖民者的到來,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屠殺、剝削和生態破壞。
同樣地,即使火星計劃真的成功,火星城市又會屬於誰?
普通人能否負擔前往火星的天價船票?在荒蕪的星球上,水、空氣、食物都將成為資本控製的商品。資本巨頭們不會打造烏托邦,他們隻會複製地球上的權力秩序,將火星變成另一個被資本染指的“新世界”。
與月球地契相似,火星計劃終將是焰火。它在夜空中璀璨綻放,燃燒掉巨額的資金和幻想,最終化作一場短暫的煙花表演。而在煙塵落下之後,我們會發現,地球仍舊是我們唯一的家。
馬克·吐溫在《鍍金時代》寫道: “黃金是盲目的,它無法分辨善惡,隻會被人類的貪婪驅使。”
火星計劃也許會讓人類暫時忘卻地球的創傷,但真正的希望,從不在遙遠的星球上。
修複土壤,清潔空氣,恢複森林,節製消費……這些簡單而瑣碎的行動,比將資源傾注於火星,更能拯救我們的未來。
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宇宙,但溫柔和善良,才是人類真正的文明。
願我們仰望星空時,仍懷有夢想;願我們低頭凝視腳下時,仍珍惜青山綠水。真正的未來,不在火星之上。它就在這裏,就在地球上,就在你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