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納斯達克代碼:NVDA)是當前 AI 基礎設施革命的核心玩家,如今的它早已不是三四年前我們印象中單純的 芯片公司。
實際上,英偉達已從一家芯片設計公司,逐步發展到有望在多個垂直領域全麵主導 AI 基礎設施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麽很難看空英偉達這類公司的核心原因之一。
它的競爭壁壘極強,幾乎無法複製,但即便過去五年股價暴漲 1250%,其當前的估值倍數卻並未充分體現這一優勢。傳統 CPU 本質上是按順序執行任務,一次處理一個流程;而英偉達的 GPU 采用並行計算,能同時處理成千上萬的運算。在 AI 模型的訓練和運行過程中,需要並行處理海量數據,這種架構的重要性由此凸顯。
此外,英偉達的CUDA軟件層和開發者生態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優勢 CUDA 已成為 AI 編程領域事實上的標準。這就意味著,開發者一旦接入這個生態,就很難再切換到其他平台,轉換成本極高,進而不斷擴大英偉達的競爭壁壘。雖然這是英偉達的長遠目標,目前這一趨勢已初步顯現,但公司大部分收入仍來自硬件銷售。
除此之外,英偉達近期還與 OpenAI 等企業達成合作,計劃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 GPU 算力數據中心。要知道,OpenAI 最近接連敲定大型合作,就在本周還宣布與超威半導體(AMD)達成合作。不過,與英偉達的這項合作,顯然會持續拉動對英偉達H100和 Blackwell 係列 GPU 的需求,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觀點:英偉達是 OpenAI 整個技術體係中的核心環節。
當然,市場上也存在一些合理的看空觀點,這些觀點確實有道理,也可能給看多邏輯帶來一定風險。部分看空者認為,英偉達和 OpenAI 的合作本質上是 為 AI 泡沫輸血 英偉達、AMD 對 OpenAI 的投資,最終會通過芯片銷售流回自己手中。也就是說,OpenAI 購買 GPU,資金流入英偉達、AMD,而這兩家公司再反過來為 OpenAI 的更多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表麵上看,營收增長勢頭強勁,但這種增長背後的基本麵,可能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紮實。
不過,目前很難斷定哪種觀點更準確,因為外界對 OpenAI 是否有足夠資金支撐所有已公布的合作(包括與英偉達、AMD、Stargate 的合作)普遍存疑,這些合作的總規模已達數萬億美元。畢竟,在如今這種樂觀的牛市環境下,宣布合作和計劃很容易,但要落地執行卻並非易事。結合黃仁勳此前關於計算能力和需求的表態,我更傾向於樂觀立場,相信這些合作會逐步落地,這也將為看多英偉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比如,黃仁勳曾表示:過去八年裏,我們將計算能力提升了 1000 倍,但即便如此,速度依然不夠快。
從財務數據來看,英偉達的增長勢頭依舊驚人,單從量化角度,目前還很難找到明顯的漏洞。2026 年第二季度,公司營收達到 4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56%,這也是其連續第 11 個季度實現 營收、利潤雙超預期。其中,數據中心業務營收為 411 億美元,占總營收的 88% 左右,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雲超大規模企業和各國政府對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加速。
利潤率方麵,英偉達同樣表現強勁,遠超同行。例如,上一季度超威半導體(AMD)的毛利率為 43%,而英偉達則達到 60.5%。
對於 2026 財年第三季度,管理層給出的營收指引中值為 540 億美元,即便排除中國市場的貢獻,環比仍將增長 15%。這些數據足以說明,英偉達是一家增長強勁、根基穩固的公司,其盈利能力還在隨著規模擴大不斷提升。
一家優秀公司的重要標誌,是能將淨利潤轉化為自由現金流。雖然存在個別例外情況,但英偉達的自由現金流利潤率與淨利潤利潤率貼合度很高,這在科技行業中並不常見。
除了上一季度,不難發現英偉達的自由現金流利潤率始終與淨利潤利潤率高度同步。即便資本支出規模龐大,這一趨勢依然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除了財務數據亮眼,英偉達的發展機遇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維持龐大的潛在市場規模(TAM),二是持續快速創新。黃仁勳近期將 2030 年全球 GPU 市場規模的預期從 2 萬億美元上調至 3-4 萬億美元。目前英偉達占據全球約 90% 的 GPU 市場份額,若能保持這一領先地位,未來五年公司將擁有巨大的收入增長潛力。
麥肯錫預測,數據中心領域的資本支出可能達到 6.7 萬億美元,這意味著該領域將持續迎來大規模投資。隻要英偉達的 GPU 和 CPU 性能不斷提升,就能在這些資本支出中占據可觀的份額。據悉,英偉達的 Rubin 係列芯片預計 2026 年推出,Rubin Ultra 係列則計劃 2027 年發布。隻要這些芯片能保持全球領先水平,公司的定價權和利潤率就將維持在高位。
對英偉達而言,當前看多邏輯的核心已不隻是依賴更先進的 GPU 和 CPU,而是通過 AI 網絡(InfiniBand和以太網)、光電子(共封裝光學)和軟件(CUDA),強化整個技術體係的競爭力。
AI 網絡(InfiniBand 和以太網)方麵,傳統數據中心網絡無法滿足當前 AI 對帶寬和延遲的需求。為此,英偉達正在打造 Spectrum-X 和 InfiniBand 等產品,將業務範圍從 GPU 拓展到網絡硬件和軟件領域。重要的是,這部分業務能帶來比當前更多的經常性收入,對於如今高度依賴數據中心業務收入的英偉達來說,這一拓展意義重大。
光電子(共封裝光學)領域,英偉達正在研發共封裝光學技術,將光纖鏈路直接集成到 GPU 和交換機中,以期進一步降低延遲。這無疑是公司的下一個重大機遇。過去十年,行業的重點是采購更多 GPU;但隨著 AI 模型規模持續擴大,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GPU 之間的通信速度將與芯片數量同等重要。
軟件業務上,目前英偉達的收入仍以硬件為主,但如前所述,未來的機遇在於將公司轉型為穩定的經常性收入業務模式,讓客戶深度依賴整個英偉達生態。
以下是我的估值假設:2025 財年全年營收 13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4%;淨利潤 743 億美元。2026 財年第一季度,英偉達營收 441 億美元,同比增長 69%;非公認會計準則(非 GAAP)淨利潤 199 億美元。
分析師對未來的預期如下:2026 財年第三季度營收預期為 540 億美元,每股收益(EPS)預計同比增長約 49%;長期來看,預計到 2028 年,英偉達每股收益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約為 30%。
按照當前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32.7 倍、每股收益同比增長率 49% 計算,英偉達的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PEG)僅為 0.67 倍。從投資角度來看,曆史數據顯示,PEG 低於 1 倍的標的通常具有較高吸引力。在我看來,憑借強大的競爭壁壘、優異的財務表現以及主導 AI 革命多個環節的發展機遇,英偉達理應獲得估值溢價,因此 0.67 倍的 PEG 顯得非常便宜。
若將其與超威半導體(AMD)、博通(AVGO)、高通(QCOM)等同行對比,後三者的 PEG 分別為 1.4 倍、1.7 倍和 2.5 倍,由此可見,英偉達當前的估值倍數其實相當合理。
正如本文此前所提及的,英偉達的發展機遇、業務路徑和估值都具備較強吸引力,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潛在風險。短期來看,最直接的風險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出口限製 2025 年以來,這些因素已對英偉達的股價產生影響。由於無法向中國市場銷售高端 GPU,英偉達被迫計提了數十億美元的庫存減值。若未來出口限製進一步收緊,相關影響還將加劇。
另一個重大風險是,目前英偉達的增長高度依賴少數幾家超大規模客戶(微軟、穀歌、亞馬遜、OpenAI)。這些客戶擁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自行研發 GPU 及整套技術體係,穀歌推出 TPU 就是典型例子,這無疑會降低它們對英偉達的依賴。這種趨勢未來還將持續,正因如此,英偉達向軟件、光電子和網絡領域多元化發展的戰略才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一風險短期內不會爆發,但未來十年,投資者必須將其納入考量。
歸根結底,英偉達憑借技術創新和出色的財務表現,仍是 AI 革命的領軍者。盡管存在前文提及的短期風險,但公司的發展規劃清晰,能否主導整個 AI 技術體係,關鍵在於執行能力。就目前來看,英偉達的執行幾乎無懈可擊,現在實在沒有理由對其產生懷疑。
當前英偉達的預期市盈率約為 32 倍,PEG 僅為 0.67 倍,這樣的估值不僅合理,還為投資者提供了可觀的安全邊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