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黃金遭遇了十二年來最大的單日拋售,但摩根大通商品團隊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看好其長期前景,不過該行量化團隊則警告短期風險。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團隊在10月22日發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金價在經曆8月至10月的急漲後,當前的回調和盤整是健康的,並不會改變其對黃金多年結構性牛市的根本看法。基於此,該團隊將2026年第四季度的平均金價預測上調至5055美元/盎司,同時預計銀價將在2026年末升至56美元/盎司。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金價暴跌之際,另一家大行高盛也堅定看漲。高盛認為,當前的拋售主要是由投機性頭寸平倉和白銀市場的溢出效應導致,並非基本麵惡化。真正的聰明錢,包括各國央行、超高淨值人士和長期資產配置機構在內的結構性買盤仍在持續流入。而由於大型機構投資者配置需求的蘇醒,4900美元/盎司的目標價甚至存在上行風險。
然而,摩根大通另一個團隊則從不同角度發出了短期風險警示。
摩根大通量化與衍生品策略團隊指出,黃金ETF期權市場出現了創紀錄的空頭Gamma失衡,且本輪金價的漲勢無論在幅度還是速度上,都與2006年市場見頂回調前的情景高度相似,當時金價在暴漲後經曆了一場30%的深度回調。
在金價周二創下十二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後,摩根大通的金屬策略師Gregory C. Shearer團隊認為,市場需要喘口氣。他們指出,此次回調僅將價格帶回至上周初的水平,在經曆了自8月中旬以來近乎拋物線的30%以上漲幅後,這種消化是必要的。
報告數據顯示,推動此輪上漲的核心力量來自西方投資者的ETF流入。在截至10月的八周內,全球黃金ETF累計增持268噸,名義流入資金高達330億美元。分析師認為,投資者頭寸過分拉伸後,市場進入盤整期,將為下一輪上漲奠定基礎。
從技術角度看,金價已回落至3944-4000美元區間的首個關鍵支撐位。同時,基本麵上的買盤力量預計將很快浮現。報告指出,隨著中國市場金價重回對倫敦金的溢價狀態,央行和消費者有望再次成為可靠的逢低買入者。
摩根大通金屬團隊此次上調長期預測的核心邏輯,建立在對未來需求持續強勁的預判之上。其模型預計,到2026年,投資者需求(包括ETF、期貨、金條和金幣)與央行購買的總和將達到平均每季度566噸。
具體來看,預測假設包括:
央行購買保持高位:預計今明兩年,全球央行將年均購買黃金760噸。雖然低於過去三年超過1000噸的峰值,但仍遠高於2022年之前400-500噸的平均水平。報告認為,許多央行的黃金儲備占比仍低於國際清算銀行(BIS)建議的10%門檻,長期增持空間依然巨大。
ETF持續流入: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預計將在2026年初前再降息三次的背景下,疊加投資者對通脹、美聯儲獨立性和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預計到2026年底,黃金ETF將繼續吸引約360噸的資金流入。
除了黃金,該團隊也看好白銀。報告預計,隨著倫敦市場極度緊張的庫存狀況逐步緩解,白銀價格短期可能承壓。但從長期看,隨著金價進一步上漲,金銀比將回歸85-90的區間,推動銀價在2026年底向56美元/盎司的目標邁進。
與基本麵分析師的樂觀不同,由Yangyang Hou領導的摩根大通量化策略團隊則提示了迫在眉睫的短期風險。他們在10月22日的報告中將本輪金價走勢與2006年5月的情況進行了對比。當時,黃金在十個月內上漲了60%,但在見頂後的一個半月內就回調了30%。
報告強調,近期黃金的漲速和漲幅都非同尋常。更重要的是,在9月底至10月初,黃金ETF(GLD)期權的淨空頭Gamma失衡一度達到其曆史標準差的10倍,這是由大量買入短期看漲期權所致。這種極端的衍生品頭寸狀況,意味著市場非常脆弱,容易出現劇烈反轉。
盡管隨著10月期權到期,該頭寸已有所減少,但當前黃金的勢頭指標和短期隱含波動率均處於100%分位數,顯示市場情緒過熱
盡管長期看漲,摩根大通的商品團隊也明確指出了潛在風險。報告強調,其觀點麵臨的最大風險是央行購買的急劇放緩。雖然央行購買更多是為金價提供底部支撐而非推動其突破,但這一相對不受價格影響的需求是此輪多年牛市的關鍵。
此外,兩大實物需求也需保持警惕:
珠寶需求:金價上漲已對珠寶消費產生抑製。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以價值計算的珠寶消費同比增長21%,但以重量計算則同比下降14%。
廢金供應:高金價會刺激舊金飾的回收和出售。摩根大通的分析顯示,金價同比上漲10%,理論上會導致淨珠寶庫存年化減少約166噸。當前金價同比漲幅約50%,意味著對淨珠寶需求的壓製效應可能非常顯著
報告總結稱,盡管目前ETF和投資者需求的增長足以抵消珠寶需求的疲軟,但如果央行需求大幅下降,同時廢金供應激增,金價的上漲勢頭將麵臨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