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用量價獲利,首先得拋掉許多自己原本認為正確的觀念,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
例如,有些人執意想用數學指標(比如隨機指標、MACD、CCI、OBV等等)來讓交易“奏效”,結果卻阻礙了自己理解市場的過程,最終也無法從中獲利。如果他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機械地進出市場,而不是理解供需的變化,這同樣會阻礙他獲取利潤的機會。
再比如,如果他重用K線形態,而非供求,他仍然會妨礙自己對市場的理解。
你需要做的工作,就是靜靜地觀察市場,看看價格如何變化,注意買方和賣方的動態。這不是為了創造或測試策略,也不是為了賺錢,更不是要追求那些所謂的“秘密”或“技巧”,而是為了培養對買賣壓力的敏感性。隻關注價格和成交量,放下所有指標。
不要急於得出結論,專注於市場的真實運作。市場並不是針對你,也不會欺騙你。
當你感到疲憊時,可以停下來,稍後再繼續。當觀察結束後,回顧你的筆記,看看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思考這些變化的原因。不要強迫自己去“頓悟”,讓靈感自然到來。
如果市場在上漲,關注回調;如果市場在震蕩,關注反轉。
逐步完善策略和戰術,進行測試和統計,讓自己熟悉這些策略。但要明白,不同的交易日可能會有不同的情況。如果你決定專注於突破,而整天市場都在震蕩,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無事可做。這並不是你的問題,可以用這段時間做其他事情,但不要強迫自己交易。不要強迫自己看到並不存在的機會(很多新手在趨勢日中總想看到反轉形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掌握多種策略來應對不同情況,但記住“時間”是關鍵。
買賣壓力之間的平衡變化通常會以某些明顯的形態表現出來,比如雙底、低點高點等。但是否值得交易,取決於市場的背景、你的期望和願意承擔的風險。有時價格變化來得迅速且劇烈,可能讓交易者覺得隻有傻瓜才會參與;而有時變化又非常微妙,等待時機可能讓人昏昏欲睡。因此,交易者需要決定在什麽情況下交易,以及在什麽時間段交易。這或許就是許多初學者寧願在綠色線穿過紅色線時買入,而在紅色線穿過綠色線時賣出的原因。
交易前和交易中的焦慮程度與準備的充分程度成反比;換句話說,準備得越少,焦慮就越多(許多人在開盤時便心慌,直到收盤)。
根據賣壓和買壓進行交易,意味著要尋找那些高流通區域,這就是理解支撐和阻力的重要性。過去交易最活躍的區域,最容易導致新的趨勢,因為那些參與者都有所利害關係。
我關注的區域有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前一天(周、月、年)的高低點。如果你能夠靜靜等待這些區域被測試,可能會節省不少資金。
我更願意把交易看作是一種航海。在航海中,你需要利用自然的力量,考慮風的方向和速度、海流以及目的地。你有航海圖作為指引,並根據自然的力量不斷調整,有時迎風而行,有時順風而行,有時轉舵,但始終與船隻、船員、風和海流保持和諧。當然,風暴偶爾來襲,但你總能放下帆,拋錨靜候風暴過去。你要與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共事,享受這段旅程,享受這一天的航行,相信自己能夠到達目的地、港口和安全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