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本質和交易心理

我們通過這個空間來探討資本市場的本質和幫助我們賺錢的交易心理
正文

信念和事實的較量

(2025-02-15 06:14:45) 下一個

在投資領域,心理因素常常比技術分析更為重要。許多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容易陷入自我欺騙的陷阱。比如,小韭以每股24元的價格買入了某個公司的100股股票。他會熱情洋溢地告訴你這家公司有多麽出色,未來12個月的前景有多麽光明。他會列舉所有有關這隻股票的好消息,卻絕對不會提及任何壞消息。在他看來,壞消息根本不存在。他的觀點已經固定,不願意被事實所幹擾。他並不在乎尋找真相,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

小韭想要的是一些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以增強自信。他不會關注媒體中動搖他信念的新聞,反而會收藏那些讚美該公司的評論。雖然他收集的數據可能是真實的,但呈現出的卻是片麵的視角。

假設這隻股票的股價跌到了18元,小韭會重新審視市場情況嗎?還是他會繼續堅持自己的舊觀點,尋找更多的證據來證實自己的正確?他甚至可能加倉,認為如果他最初的判斷是對的,這樣可以降低持股的平均成本。即使股價隻要稍微上漲,他就能回本。在這種情況下,他究竟在做什麽?是在公正地評估一隻股票,還是在捍衛過時的觀點?他的做法能否為他帶來利潤?還是他將“正確”的看法置於金錢之上?

如果這隻股票的股價跌到12元,小韭會選擇賣出嗎?答案是不會。賣出會讓他感到痛苦,特別是麵對損失。他會覺得這樣的決定會傷害到自己,甚至會麵臨自尊心的打擊。掩蓋事實、自欺欺人,維護自己最初的判斷,要比承認錯誤輕鬆得多。如果他認為這隻股票的價值是60元,而市場價格卻降到了12元,他會認為市場是錯的,因為他心中的“地圖”不可能是錯的。

當信念與事實發生衝突時,很多人寧願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麵對現實。許多人在市場中承受不起虧損,這不僅因為金錢的損失,更因為他們脆弱的自尊。麵對失敗的羞辱,許多人寧願尋找任何可以增強信心的證據,以避免再次的痛苦。

那麽,如何避免這些不必要的悲劇呢?許多人選擇保持“正確”,但這種方式顯然不可行。完全遠離投機市場雖然是一個選擇,但這就像為了消滅老鼠而放火燒掉穀倉。

實際上,解決辦法很簡單。起初相信這隻股票的股價會從24元漲到60元,並沒有錯。錯誤的是在證據顯示情況發生變化時,仍然固執己見。理性的做法是隨時準備接受新證據,並根據這些新信息調整自己的判斷。

改變看法並不一定帶來痛苦。隻要我們不固執於絕對的標準,就能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有一個可靠的評估方法,能夠根據觀察和驗證的結果作出調整,就不會把觀點的變化視為失敗。這些變化隻是更新我們“地圖”的過程。如果我們原本打算通過20號公路前往北京,卻發現某段路正在施工,我們會選擇繞道而行,而不是強行通過;如果道路完全封閉且沒有繞行的可能,我們也不會絕望,而是選擇返回家中,改天再試。

在市場中,我們可以承受許多小虧損而不會受到太大傷害,隻要能在趨勢變化時及時止損。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僅要接受那些支持我們初衷的好消息,也要關注可能影響市場的任何新信息。

真正的重大虧損往往源於那些頑固不化、拒絕承認新因素的人。僅僅保持小虧損並不足以確保我們在市場中的生存,合理的盈利也同樣重要。通過理解和應對這些心理因素,我們才能在投資中走得更遠。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