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珍集

西祠舊文不忍棄,微信自語夕拾起。
正文

大沙河,我的第二故鄉-逝者如斯

(2025-02-03 15:23:19) 下一個
大沙河,我的第二故鄉-逝者如斯

大沙河
編輯於 2011-6-14 16:40

袁裕源,女,南京六中初中生,1968年11月2日赴江蘇豐縣大沙河果園農場,成為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識青年,時年17歲。

1969年2月初,突患急性盲腸炎,被庸醫延誤,顛簸四、五十裏,送到豐縣人民醫院,不治身亡,時距離開南京僅一百天。

南京二百名知識青年聚集一堂,為不幸夭亡的插友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袁的父親來到大沙河,參加女兒的葬禮。他不但沒有悲痛欲絕,反而一直哼著革命歌曲 : 北京的金山上…… ; 唱著革命樣板戲 : 臨行喝媽一碗酒 .… 。我們都不能理解,認為可能有神經病。

追悼會後,我們把袁的骨灰安葬在蘋果地北端的楊樹林裏,墳頭兩邊種了兩棵小鬆樹。

1972年以後,南京知識青年陸陸續續離開大沙河,有病退、有調動、有父母身邊無人照顧、有到煤礦當礦工……,1979年大規模返城。這11年中間,有十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去世,把青春、生命永遠留在這片沙土地上。

1998年10月,100多名南京知識青年重返第二故鄉,參加果園建園40周年的慶祝活動。我們去探望了袁裕源的墳墓,墳前的兩棵小鬆樹隻剩下了一棵。

2011年4月,我們又回到大沙河,參加豐縣梨花節。當我再次去祭掃袁裕源的墳墓時,已經無從尋找。墳頭沒有了,唯一的一棵小鬆樹也不見蹤跡,原來的三排楊樹隻剩下了一排。無可奈何的我隻好隨手拍了幾張照片,聊以寄托哀思。

回到南京,整理照片,發現一張照片竟然把我的手指拍進去了,怎麽會有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 細看,手指處,宛若土堆隆起,莫非這裏就是袁裕源的墳墓 ? 荒唐 ? 迷信 ? 天意 ?

曾經有一個傳聞 : 20裏外的宋樓,某中年男子,偶然路過袁裕源的墳墓處。回家以後,突然口發女聲,而且是 “ 南蠻子話 ” ( 南京話 ),家人鄰居完全聽不懂。那一帶的農民,不屬於大沙河地界,幾乎沒有可能聽說過袁裕源的事情。所以,隻能姑妄聽之,聊齋而已。

斯人永逝,魂兮歸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