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東西

創作會痛苦,才會顯得快樂更加珍貴
正文

兩位人物

(2025-10-24 10:27:07) 下一個

這兩個人是最近看的兩本書的主角,比約恩是《我可能錯了》的作者,錢學森是《走進錢學森》的對象。自己何其有幸,能夠通過這兩本書了解這兩位偉大的人物,自己也受益頗多。

之前提到過一點比約恩,他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有世俗意義的成就,然後有一天一個聲音突然對他說不能再這麽過日子了,然後他就去出家了,還是非常苦行僧的森林派。真的是很苦,特別是肉體的磨難,什麽一天隻吃一頓飯,半夜不能睡覺,幾個月不能洗澡等等,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堅持了17年。他描述自己的修行用的是非常幽默的方式,比如自己是怎麽假寐的,讀了忍俊不禁,但想想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修行。他參透的很重要一點就是:我可能錯了。我思考了傲氣(我是對的)和謙卑(我可能錯了)這兩種態度,該怎麽保持平衡呢。我感覺就像和麵,一個是水一個是麵,麵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麵。正常人都會有一個大概的判斷,初學者可能要重複幾次進行調和,大廚可能一次就成功了。不正常的人才會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或者是另一個極端。我後來看的另一本書裏有一個更好的觀點:對人傲氣對事謙卑,以後可以再講。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在經曆一個艱難時刻,我希望能夠晉升,和我條件差不多的人已經晉升成功了,但我卻不行,領導找我談話,說了一些不知所雲的話,我很氣不過。看了這本書 ,有一些解脫,我已經盡力了,雖然還可以更激進一些,但有些外部變化不是我能掌控的,就爭取下次晉升吧。很多時候真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自己想開了才能不偏執。比約恩的另一個參悟就是: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好像是佛教的主旨,不管好的壞的,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又好像是道家的思想?

比約恩修行17年後,又跟隨自己的內心還俗了,可能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吧。他去登山,被什麽東西咬了,之後血液就不能凝固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竟然得了漸凍症。真的是人世無常。他17年的修行好像都是為了讓他能夠更好的麵對這些無常而做的準備。他的家人和他的愛人都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段。他也留下了這本充滿了智慧的書。很感恩自己有緣讀到這本幾乎是比約恩用生命寫成的書。

錢學森是很有名的科學家,但我對他的認知僅限於此,偶然讀了《走進錢學森》,真的好像是在離他很近的地方看他過完了一生。書的作者葉永烈是很有名的科普作家,他的開頭和一般的名人傳記很不一樣,有點偵探小說的以為,先講一個故事留一個問題,然後再解答這個問題。比如錢學森為什麽回國呢,他是怎麽回國的呢?到稍後一點才開始像其他的傳記那樣從錢學森的童年講起一直到他的金色晚年。最近和錢老差不多齊名的楊振寧博士去世,網上不少父母都在討論怎麽能培養出像楊老那樣的人,有人說首先你得是清華的教授。除了出生自帶的天賦,父母的托舉也很重要。錢老的父親在當時的教育部任職,所以他從小都在最好的學校上學,接受最先進的教育。他的父親非常注重對他進行人文方麵的教育,音樂繪畫也安排上。楊博士的父親也是從小要他先學孟子。錢老先是想學鐵路強國,去上了上海交大,然後想學飛機救國,去上了MIT,因為實踐方麵在國外受到的不公待遇,去學理論來到了加州理工。可見專業選擇都是動態的,但是愛國的思想是不變的。另一個感觸是錢老非常注重細節,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比如他的剪報。作者說錢家的男士錢老和他的兒子都是這一派的,錢老的夫人蔣英女士和女兒都是大大咧咧的性格。錢老回國後受到了非常完美的照顧,家裏甚至還有檢驗員,負責檢測他們的食物是否有毒。他就此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錢老的觀念是一切都是係統,所以他是一個戰略科學家。有一些看起來毫不相幹的東西,他也能融會貫通,他在別的一些領域也頗有建樹。這個需要上帝視角了。

最近沉迷讀書,希望能夠多讀書,多讀好書。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