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12:4】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
這裡有一個特殊的字。
那就是這個“就”字。中文聖經翻譯的非常傳神貼切。
當亞伯蘭聽到耶和華神的呼召後,他沒有問神:你究竟是哪個神?和我父家拜的神有什麼不一樣?你要帶我去哪裡?帶我去幹什麼?我家的兄弟眾多,你為什麼隻是要帶我去?如果這樣問的話,問題會是沒完沒了的。
在出埃及記中,摩西曾經對耶和華說:“主啊,我素來不是能說話的,從你對僕人說話以來,我口才笨拙,舌頭也結巴。”亞伯拉罕卻並不是那樣,他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當神和天使要去滅所多瑪的時候,他持續地懇求:他問神:「若城中有五十個義人,禰還要剿滅那地方嗎?」(創18:24)神回答說,如果有五十個義人,祂就不毀滅那城。他逐漸將數字從五十減到四十五、四十、三十、二十,直到最後的十人(創18:28-32)。 每一次神都答應他的請求,如果找到那麼多義人,就不毀滅那城。遺憾的是,那城裡真的連十個連五個義人都沒有。聖經隻是告訴我們羅得是一個義人。
但聖經在這裡卻告訴我們,當神呼召的時候,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當年宇航員Armstrong 在登月的時候,說過一句話: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是人類的一大跳躍。四千多年前,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而正是從亞伯拉罕這樣一個信心的行動,孕育出了以撒到雅各的一個家族;這個家族又成為一個國家,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而彌賽亞基督耶穌正是從這以色列這個國家降生。從此,基督的福音也臨到萬國萬民。
在教會歷史上,有數不清的這樣的這樣的小小的行動成為救贖歷史的裏程碑。五百年前,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釘在一個教堂的門上,這一行動開啟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導致了新教的興起; 18世紀,英國的約翰·衛斯理開始推動個人聖潔生活,推動了個人悔改與聖潔生活的重視,也促使了社會的道德覺醒。衛理公會在全球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有著數千萬信徒的教派,影響了整個基督教和社會道德觀; 一八○四年,倫敦傳道會差派羅伯特.馬禮遜往中國宣教,開啟了英國對華傳教的歷史,當時中國人約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馬禮遜在上船之前,麵對著來送行的親友,他身旁的船長問道:「你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影響中國人棄絕拜偶像的傳統嗎?」馬禮遜堅定地回答說:「船長先生,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的先驅性的行動,導致了後來一批又一批的宣教士的來華。
所有的華人信徒們,這群蒙福的人,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是和馬禮遜當年毫不猶豫的行動,有直接關係的。
今天是聖誕節,2024年即將結束,新年很快來臨。
我盼望聖靈向信徒們說話。
無論我們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環境,從事何種職業,或即使已經退休。讓我們振作起來,舉起那下垂的手,挺直那發酸的腿。
我們無法確切知道神對每個人是什麼樣的呼召,但我們可以隨時預備好自己,用一顆傾聽的心回應神的聲音。當神的呼召來到時,願我們像當年的亞伯蘭一樣,懷著信心,用行動回應神的召喚,順服祂的帶領,迎接新年的挑戰與機遇,邁向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