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個人資料
正文

每周四天工作:正在到來的新常態

(2025-08-31 20:16:16) 下一個

最近,英偉達總裁黃仁勳在一次采訪中談到了AI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AI可能將美國人的工作時間從每周五天減少到四天。這種工作時數的變化,其實與過去工業革命推動下的社會變革有相似之處。

減少工作日並不意味著人們會變得閑散,反而可能覺得自己更加忙碌,成就感更高。黃仁勳說他自己總是在等待各項事務完成的同時,因為他的腦袋裏會湧現更多新的想法,推動著創新與創造力的繼續。

我最近看了美劇《鍍金時代》,其中有一個場景描繪了19世紀末美國鋼鐵工人的生活。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有的達十小時、十二小時,甚至更長。劇中工人們的罷工口號是“eight, eight, and eight”,意思是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支配時間。當時,美國的工作周是六天。工人們認為,如果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剩下的時間幾乎隻能吃飯和睡覺,幾乎沒有生活和享受的餘地。人們成了工作的機器,生活的意義被嚴重貶損。爭取八小時工作製,就是爭取自由和生活的權利。

雖然美國工人在19世紀後半葉就提出了八小時工作製的訴求,也有些公司早就采用了八小時工作製,但直到1940年才真正成為法律。當時法令正式規定每日八小時、每周五天的工作製。想想看,每周五天的工作製在美國已經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是在1975年中學畢業的,那時候實行的是中學四年一貫製,沒有高中之說。畢業後,我參加了上山下鄉,去了城市郊區的一個生產大隊。那時候的上山下鄉政策,不再是前幾年派往邊疆或外省貧困地區,而是安排在城市附近的郊區。這在當時也是一種人口管理手段,年輕人在城市裏就業機會有限,於是政府就把就業負擔轉嫁給了農民,並冠以美名: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以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我那時候,盡管生活條件比早期派往邊區的知青好得多,但每天的工作時間依然漫長。早晨天亮便出工,在地裏進行翻地、除草、耕作,兩小時後回到知青點吃早飯,然後繼續出工到中午,再休息半小時後繼續幹到日落。夏天在地裏的工作時間常超過十二小時。烈日下,我們常光著膀子,被太陽曬得脫皮,後來皮膚似乎被烤熟,不再脫皮。我想,如果現在出現皮膚癌,肯定有那時長期暴曬的原因。

在田間工作時,我常抬頭盼望太陽快點落山,度日如年。偶爾休息時,我們會用自編的歌曲消遣,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老知青唱過的一首歌,是根據革命歌曲改編的:“山笑、水笑,老婆孩子一塊兒笑,我們也跟著笑呀”。其實那時,美國早已實行每日八小時、每周五天工作製了。

1977年上大學後,每周仍是六天上課。能考上大學是一件幸運事,大家都如饑似渴,即使每周六天,也覺得時間不夠,許多人甚至將周日用來學習。娛樂活動有限,校園舞會也是幾年後才流行起來的。我們那一代人心態較為老成,少數追求時尚的同學會參加舞會,對於更多人來說,這類活動被視為生命的浪費。

到了美國留學,我忽然發現美國的學期太短了:每學期上課約三個多月,暑假超過三個月,寒假也有數周。實際上課時間僅半年多,而在中國大學,每年上課近十個月。在美國任教後,我感受到工作的輕鬆:每年約有六個月時間可用於自由支配或興趣探索。

中國實行每周五天工作製,大約是在1995年左右。初期是一周六天和隔周五天進行,後來完全落實為每周五天。這主要適用於政府機關和正規企業。對於小企業工人而言,工作時間仍不穩定,每周六天甚至七天的情況依然普遍,尤其是鄉鎮企業。

即便在今天,工作時間保障仍不充分。今年回國時,我在父親所在養老院與一位看門的年輕小夥子聊天。他說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周七天。一個近三十歲的年輕人,每天工作如此之久,而且七天,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他心態很好,說在家沒事,在這裏工作也不累,隻是在有空調的門亭看手機,感覺也不錯。我調侃他的工作模式為667,意思是早上六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每周七天。在中國許多大公司,尤其是私企,白領員工常常實行吐槽996,每天九點上班、九點下班,每周六天。更別說成千上萬送快遞或網約車的年輕人,他們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工作時間的保障,不僅關乎人權,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希望中國能通過更有力的立法,保障工人和職員的合法權益。合理的工作時間,反而能夠提升員工士氣與效率。體力勞動崗位尤需硬性規定。我記得在歐洲旅遊時,長途巴士通常配備兩名司機。按照歐洲規定,每位司機每日駕駛時間有上限,並配備記錄儀,超過時數必須停靠休息或換人駕駛,否則會受到處罰。這種人性化規定讓我深受震撼。

看來,每周四天工作製可能逐漸成為新常態。歐洲一些國家,如荷蘭、比利時、英國,已經開始試行四天工作製,結果顯示:工作效率提升,員工心態改善。如今,隨著人工智能的引入,許多工作將被AI取代,包括體力勞動、程序員工作,甚至文秘崗位。

AI的出現,也必然影響就業。過去熱門崗位,如CS專業的畢業生,現在也可能難以找到工作。這種情況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因此,減少個體工作時數,為更多人創造就業機會,將成為趨勢。

未來,隨著AI推動的新工業革命,無人“黑燈”工廠將越來越多,機器人將取代大量體力勞動。屆時,工作天數和工作量將大幅減少,而且生產力顯著提升。或許國家會向公民提供基礎生活補貼。正如前幾年某位亞裔的總統候選人提出的給每人每月一千美元基礎生活費的設想,雖然超前,但隨著AI革命推進,這種設想極有可能變為現實。

當工作時間大量削減,當工作不再是生活的負擔,而且人們仍能維持穩定的收入和生活,那這樣的人生將是多麽美好和幸福。

2025.8.31 於美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