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正文

回國筆記:一位網約車司機的人生課

(2025-05-08 20:42:33) 下一個

昨天我參加了一個家庭生日聚會,宴會結束後叫了一輛網約車回家。路程大約二十分鍾,正好給了我一個與司機交流、聊天的機會。

司機戴著口罩,看上去年紀不大,剛上車時他沉默了近一分鍾。我主動開口,打破了沉默。他告訴我,他每天大約工作十三四個小時。聽上去是一整天連軸轉的節奏,但他解釋說,並不是連續的。他開的電動車,中間需要充電和吃飯,通常休息一個半小時左右。

他說:我跟那些年紀大的司機不一樣,他們早上四點就起來,趕預約單去送人去機場。我不會那樣。我喜歡睡到自然醒,收拾好自己再出門。沒必要把自己搞得太緊張。那些早出晚歸的司機,連刮胡子的時間都沒有,車裏久了就一股油味。那不是我想要的狀態。

聽他的語氣,顯然不是那種迫切想掙錢的人。他坦言:網約車這行肯定賺不了大錢,但應付生活沒問題。他目前一個人住在這個省城裏的出租屋裏,月租五百。他結過婚,後來分開了,沒有孩子,也沒有太多牽掛,日子倒也自由自在。雖然在這個城市沒有房子,但在老家二線城市有一套三居室,130平米,貸款也快還清了。他的打算是再幹幾年,然後回家過一種比較鬆弛的日子。

我問他,父母會不會催婚?畢竟他是獨生子。他笑了笑,說:我們這一代跟上麵那代人不一樣了,我爸媽不催我,他們很開明。我盤算了一下,我應該就是他父母的年齡,甚至更大些,我有那麽開明嗎?言語間聽得出,他上段婚姻或許留下了一些創傷,他現在並不急於開始新的關係,覺得當下這樣挺好。

他說他是八九年出生的,但思想更接近九零後。他認為九零後、零零後的年輕人,跟上一輩完全不同了,更追求自我。在職場中,他們甚至敢於炒老板的魷魚。比如老板讓加班,他們敢說不;如果老板逼急了,他們就‘搞點狀況’,比如來個休克叫個120,直接送急診。他說這話時略帶得意:“因為是在單位出事兒,醫藥費也不用自己掏,老板反倒得小心翼翼,不敢隨便跟年輕人來硬的了。”

他漸漸帶上了點人生哲理的語氣,語速也加快了些,略顯興奮:其實我們現在年輕人追求的是及時享樂。在享受和意外之間,我們選享受。誰知道什麽時候會遭遇意外?隻有享受了,人生才真正體會到了它的意義。

聽他這番話,我忽然想起莎士比亞的第73首十四行詩。那首詩不正也是對“及時行樂”(carpe diem)的一種深情禮讚嗎?它表達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價值觀:尊重生命,重視個體,帶著積極的態度與死亡對峙。莎翁的理念仿佛在這個網約車司機的口中得到了另一種當代表達。

莎士比亞在詩中用了三組比喻:寒秋的落葉、日暮的餘暉、即將熄滅的篝火,層層遞進地暗示著生命的終點臨近。前十二行描繪了死亡的冷峻和壓迫,但最後兩行卻突然逆轉,讀者會突然在壓抑中看到了耀眼的生命之光,莎翁說:正因死亡將至,才更該去抓緊點滴時間去追求愛、去放縱、去體驗人生。

這不正是那位司機所說的在享受和意外之間,要堅決選擇享受嗎?

想想我們這些五零後、六零後,一輩子拚命奮鬥、苦讀成才,直到退休後才終於有了享受的資本。而這些年輕人,已經開始思考“人生苦短”這種主題了。他們明知生活艱難,卻更有及時行樂的衝動。這是否意味著,當代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也經曆著類似文藝複興的文化轉變?

當然話說回來,他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十三四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多半被吃飯、休息占去,真正可以自由支配、享受生活的時間,大概也就一兩個小時。但是,若按照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邏輯,正因時間短暫,才更應把握這僅有的一兩個小時,去體驗,去感受,去享樂。

很快就到家了。我下車時對他說再見,也向他說了一句:“不錯,謝謝你給我上的人生課,祝你好運!”

這時我看到他已經把口罩拉到下巴,露出些許滄桑的笑容,朝我輕輕揮了揮手,那算是他最後的道別。

2025.5.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tonyecomm 回複 悄悄話 看到了年青一代在生活壓力下的無奈的反抗。和一個每天需要工作14小時才能生存的人談享受,很殘忍。
康賽歐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想得開,特別是00後。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每一代的中國年輕人都有每一代的艱辛。回想我們那一代人年輕時所處的年代,那是不堪回首。
世界在我心中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生動,網約司機很辛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