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發了一篇關於美國時政的帖子,不知為何,今天它竟消失無蹤,被刪了。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是否觸及了某些敏感話題,或說了“不該說”的話。盡管那篇文章還保留在我的博客中,但在“熱貼”板塊已被徹底刪除。無論如何,今天暫且擱置時政話題,談一些相對安全的內容吧。
回國已經一個多星期了,我每天穿梭於家和養老院之間,常常行走在城市的街頭。前幾天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坐在公交車上,腦中忽然冒出一個久違的詞語——霧霾。
“霧霾”大約在十年前是個高頻詞。那時,美國媒體頻頻報道,黑雲籠罩的城市景象揮之不去。中國本地的天氣預報也會每天更新霧霾指數,提醒市民注意防範——比如盡量減少外出,或出門佩戴口罩。而如今,這個詞幾乎銷聲匿跡。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我已許久未聽到與霧霾相關的消息。
確實,這次以及上一次疫情之後回國,我都能在中國看到美國那樣的太陽與月亮。雖然天空尚不能稱作湛藍,但也已相當清澈。家中幾個月未曾有人進出,可一走進屋,桌麵並無預期中的厚厚灰塵。記得過去出國前,每天都得擦桌子,塵土積得飛快。那時出門戴口罩是必須的,回家摘下後,口罩鼻孔處往往是黑的;若不戴口罩,鼻涕會呈現黑色。可想而知,霧霾對人體的危害是何等嚴重。中國肺癌的發病率之高,固然與吸煙有關,但空氣汙染恐怕才是更深層的原因。
我記得有一次在北京,站在過街天橋的中央,望向遠方那條寬闊的大道,發現車道中央仿佛有一道藍黑色的霧氣甬道。車輛緩慢推進,不斷排出黑色煙霧,形成一道低垂的煙帶,籠罩在車流上空。走在那樣的街頭,令人感到窒息,隻想快些逃離這嗆人的環境。每次回到美國,站在綠茵草地上,我總會不自覺地長舒一口氣,再深深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氣,仿佛肺部重新被洗滌激活。
但最近這兩次回國,我明顯感受到城市空氣質量的顯著提升。過去,隻有在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期間,為了短期改善空氣質量,政府才會命令停產周邊的重汙染企業,限製車輛通行,以保障空氣清潔,確保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比賽中有足夠的氧氣可吸。而如今,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持續的空氣改善,這顯然不是靠臨時停工停產所能維持的,而是中國在新能源發展方麵取得實效的結果。
最直接的體現,是城市中幾乎所有的公交車都換上了帶綠色牌照的電動車。大城市裏燃油摩托車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電動自行車,這些車輛幾乎占據了上班通勤的主力。畢竟,開車容易堵,公交車人多又慢,唯有電動車能在狹小空間中靈活穿梭,效率遠超私家車或公交車。出租車方麵,如今幾乎百分之百為電動車,因為電動車節約成本,是唯一能賺到錢的辦法。而網約車的數量已遠超傳統出租車,它們同樣全部是電動。
有時我站在路邊,觀察來往車輛,發現每十輛車中至少有六輛掛著綠色牌照。電動車尚未完全普及,可能是因為部分車主仍需長途行駛,尤其在春節等假期回鄉探親時,一旦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或因天氣封路,電動車便可能陷入無電可充的窘境。要徹底解決這部分人的顧慮,恐怕還得依靠技術進步,研製出續航更長的電池。從媒體報導看,這種新型電池會很快麵世。
如今走在中國城市街頭,已沒有以往那種令人窒息的壓抑感。車流仍密集,人潮依舊湧動,但空氣卻基本可以接受。雖然比不上我所在美國小鎮的清新自然,但至少已與紐約、洛杉磯等大城市有一拚。
我忽然又想起那個曾經令人聞之色變的詞——霧霾。它在媒體中的“消失”,反而讓我感到欣慰。中華民族素有重視養生之傳統,而依靠國家之力改善環境、提升空氣質量,才是真正令國民健康、令百姓自豪的硬道理。
2025.4.30
說到城市綠化,去年去一趟日本,日本城市街道特征之一就是沒有樹木和綠地,整個灰白一片。市容東京稍好,大版整個一90年代樣子,電線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