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清風道自來

生於山城長江畔,三十而渡。徐徐清風,以詩明心,以思索為舟,以寧靜為岸;於文字中渡己,行遠終歸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從諾貝爾獎想到:人應否永生?

(2025-10-08 04:13:38) 下一個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解決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問題的科學家。

聽起來似乎離我們很遠,實則意義深遠——這項突破讓人體更容易接受外來的器官,也讓“修複身體、延續生命”的夢想不再隻是幻想。

人類,似乎又向“永生”邁出了一步。

 

從古至今,我們對生命的執念從未消減。

古人求仙問藥,帝王煉丹;今人基因編輯、冷凍胚胎、器官移植。

手段不同,心願相同——都想再多活一點,再多看看人間的風景或享受權力與財富。

 

在現代醫學中,器官移植始終是一場與免疫係統的戰爭。

移植的心髒、肝髒、腎髒,就像陌生的旅客闖入戒備森嚴的城市,

免疫細胞立刻拉響警報,發動反擊。

 

幾十年來,醫生隻能依靠強效的免疫抑製藥物去“壓製警報”,

讓患者得以生存,卻也付出感染、癌變和副作用的代價。

 

而如今,“免疫耐受”的研究讓人看見了新的前景——

也許未來,我們的身體可以真正“接納”外來的器官,

像接納自己的細胞一樣自然。

那時,器官移植將不再是生死邊緣的冒險,而是一種可重複、可選擇的康複手段。

 

一旦排異問題被根本解決,器官移植可能會徹底改寫人類生命的邊界。

換肝、換心,不再是極限手術,而成了醫學上的“日常維護”。

當“更換零件”成為常態,

社會的道德與製度將不得不麵對一些棘手的問題——

 

一、器官從何而來?

如果捐獻不足,會不會出現商業化甚至黑市化?

在極端情況下,是否可能出現“為了活人而犧牲活人”的灰色交易?

二、誰能負擔得起?

即便技術成熟,器官移植依舊昂貴。

當富人可以更換新肝新心,而窮人仍在等待死亡,

“壽命差距”或將成為新的階級鴻溝。

三、生命的邊界何在?

如果可以不斷更換器官,人是否還需要接受“終結”?

那些通過多次移植延續生命的人,還算是“原來的自己”嗎?

當身體被不斷替換,靈魂是否依舊完整?

四、衰老的意義是否會消失?

人類之所以珍惜愛與責任,往往因為生命有限。

當生命被無限延長,這些體驗是否還會保有原來的深度與重量?

 

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去承擔“長生”的後果?

或許未來的醫院會像今天的修車廠,

病人帶著衰竭的心肝腎前來“更換部件”,

離開時重新擁有年輕的身體。

但那時,真正決定人類命運的,

不再是醫生手中的手術刀,

而是社會的分配製度與人心的選擇。

科學讓我們逐步擺脫死亡的必然,

但人性,仍需學會麵對生命的意義。

 

或許,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

而是另一種生命體驗的開始。

 

朋友們,

你會選擇通過器官移植活到150歲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nto2010 回複 悄悄話 哪來這麽多的器官被移植,發明人造器官差不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