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川普與尼克鬆:兩場經濟體係重構的對照

(2025-04-13 04:25:53) 下一個

從美元脫鉤到關稅重塑,全球化的再平衡進行時

引言:

本周六,川普政府宣布豁免部分從中國進口的電子高科技產品關稅,這一調整引發了各方對於其貿易戰略走向的重新評估。與此同時,圍繞關稅戰與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討論愈發升溫。若將當前局勢與1970年代尼克鬆政府的經濟政策相對照,二者之間既有相似,也有深刻不同。本文將從曆史對比的角度出發,分析川普與尼克鬆所推動的全球經濟秩序重建,並探討川普是否能像尼克鬆一樣,借“危機”重新定義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一、兩個時代,兩種背景:從布雷頓森林到後全球化

尼克鬆時代(1971年):

背景: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錨定美元。戰後美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但到60年代末經濟過熱,越戰支出龐大,美元信用麵臨嚴重挑戰。

政策舉措:

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終結布雷頓森林體係;

實施90天工資物價凍結以控製通脹;

對進口商品征收10%附加關稅,迫使盟友重新估值本幣。

戰略目標:緩解國際收支壓力,重建美國競爭力,重塑全球貨幣秩序。

結果:布雷頓體係解體,美元霸權反而因其“自由浮動”地位得以加強。
 

川普時代(2025年):

背景:全球化遭遇民粹反彈,美國麵臨產業空心化與社會分化。中美戰略競爭升級,美國選民要求重振製造業、限製外部依賴。

政策舉措:

向中國、加拿大、歐洲等經濟體加征高額關稅;

重談貿易協定(如NAFTA),退出或擱置多邊協議(如TPP);

推動本土化政策,鼓勵芯片、稀土、關鍵原料回流美國。

戰略目標:遏製中國技術崛起、重塑供應鏈主導權、調整貿易結構。

最新動態:對中國部分高科技產品豁免關稅,顯示政策具備一定靈活性。

 

二、手段相似,邏輯各異:

盡管尼克鬆與川普相隔半個世紀,但在經濟政策上,兩者都選擇了**“對外施壓、對內穩固”的組合拳**,手段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對外采取激烈措施:

尼克鬆於1971年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終結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關係,震動世界金融秩序;

而川普則大幅提升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甚至對長期盟友加拿大、歐盟、日本等也毫不手軟,意圖重塑貿易規則。

對內試圖穩住人心:

尼克鬆配套實施工資和物價凍結,控製通脹;

川普則大幅減稅、放鬆監管,鼓勵製造業回流。

然而,兩者背後的邏輯根基卻明顯不同:

尼克鬆時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和債權國,政策目標是穩住美元信譽,擴大出口,鞏固戰後主導地位;

川普時代,美國已轉型為以金融與科技為主導的消費型經濟體,同時是全球最大債務國,政策核心是“逆全球化”,試圖通過關稅和產業保護,重塑中下階層對美國夢的信心。

可以說,手段看似相似,實則邏輯各異、背景迥然:

尼克鬆是在一個強勢美元體係中“主動拆舊立新”;

川普則是在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背景下,“被動而激進地糾偏”。

 

三、川普能否“再次成功”?

“成功”的定義,是指能否以結構性政策推動全球經濟秩序再平衡,並強化美國在其中的長期戰略優勢。

當前川普所麵臨的挑戰包括:

1. 世界已高度多極化:不像1970年代,今日世界經濟權力分布更分散,協調成本顯著上升。

2. 供應鏈高度交錯:美國企業深度嵌入全球分工體係,全麵脫鉤將帶來巨大成本與風險。

3. 美元體係雖強但信任削弱:去美元化趨勢漸顯,各國尋求支付多元化,美國金融優勢麵臨長期挑戰。

4. 選舉政治影響政策連貫性:政策變動頻繁,盟友與企業難以預期。

從以上維度來看,川普雖可能在某些議題上取得短期談判成果,但若無後續製度化安排與多邊協同,要想如尼克鬆一樣深度重構全球秩序,仍麵臨較大障礙。

 

四、全球化的傷痕與再平衡

確實,美國憑借美元主導地位,進口物美價廉商品,同時發行國債讓中國、日本等國回流資金——這是全球化的“美元循環”。

然而,美國精英“賺了全球的錢”,但選民“感受到的是傷害”。川普的政策訴求,正是對這種結構性不平衡的回應,盡管其手段飽受爭議。

 

結語:

尼克鬆終結了黃金本位,開啟了“信用美元”時代,令美國主導權更加穩固。川普則試圖用關稅與產業政策開啟“戰略安全全球化”新篇章。曆史能否再次複製?

 

附錄:尼克鬆為何終結美元與黃金掛鉤?

1971年,尼克鬆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終結了布雷頓森林體係中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製度,成為現代國際金融史上的轉折點。這一決策的動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理解:

一、體係失衡:黃金儲備難以支撐全球美元流通

二戰後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係,以美元為核心貨幣,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元則承諾可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這一安排在戰後初期有效運行,因為美國掌握全球大部分黃金儲備。

然而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國因越戰開支和社會福利擴張導致財政赤字加劇,大量美元流向海外,形成所謂“美元過剩”。外國央行開始集中要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迅速下滑,體係難以維係。

二、主權與通脹:國內壓力促使美國“斷金”

繼續維持黃金兌換承諾,將迫使美國采取財政緊縮和貨幣收縮政策,不利於經濟增長和就業。同時,美國麵臨通貨膨脹上升和經濟增長乏力的“滯漲”困境,急需恢複貨幣政策的靈活性。

終止黃金兌換是維持國家貨幣主權、避免經濟惡化的必要選擇。

三、戰略調整:從黃金本位邁向“信用美元”時代

尼克鬆關閉黃金窗口,不隻是被動應對危機,也具有一定的戰略考量:

防止黃金儲備被耗盡;

推動美元走向“信用貨幣”體係;借助其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為美國財政赤字融資提供新路徑。
此舉雖然震動世界,卻為後來的“美元循環”奠定基礎,即美國通過進口商品輸出美元,再以債券吸引外資回流,從而長期享有超額經濟紅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elee 回複 悄悄話 本質上是後羅馬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