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不是試卷,沒有標準答案

(2025-04-14 16:03:54) 下一個

人生不是試卷,沒有標準答案

生活從來不是在確定中前行的。麵對變化與未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往往是在沒有明確答案時下決心,在無數“如果”中承擔後果。我想通過自己的故事,聊一聊我曾做過的一些選擇,以及如何在這些選擇的結果中,尋找一點心安。

 

三十多歲時離開熟悉的一切,從零開始異國生活,是一個極難的決定。如今年過六十,回望當初,我不敢說對,也不覺得錯。隻是想把一些經曆寫下來,寫給當年那個孤注一擲的自己,也寫給正在思索人生方向的你。若能帶來一點點思考,甚至一點點寬慰,便是這篇文字的意義。

 

三十一歲那年,我離開了熟悉的一切。

在中國,我是一個中型企業的中層領導,工作穩定,前景不錯。但我卻在那一年,遞上了辭職報告。出國後,一切歸零。英語要從頭學起,計算機技術也得重修。我從一個做決策的人,變成一個默默寫代碼的小技術員。每天的生活隻有生存、適應、忍耐、熬。三十年過去了,我說不上成功,也不覺得失敗。我隻是活著,並承擔著當年的選擇。

 

如果說有什麽讓我最難忘,可能是那個感恩節的夜晚。我和年幼的女兒驅車去加拿大,回程時在邊境被擋。那晚風雪交加,我們又驅車十幾個小時趕往加拿大首都重新簽證。孩子太小,不明白為什麽回不了家。她沒有哭,但從那以後,心裏埋下了陰影。她長大後成了美國公民,考入名校,卻一直對國際旅行懷有莫名的恐懼。

 

她後來選擇成為全職太太。曾經的我不太理解,但最終學會了接納。就像當年的我,也不被所有人理解。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抵禦生活的不確定。有時候,選擇隻是權衡下的取舍,不是對與錯。

 

我有個朋友,也曾是滿懷理想的留學生。他選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拒絕社會上的誘惑,自視甚高。但現實沒有回饋他的堅持。孩子長大後遠離他,婚姻也未能走到最後。如今他孤身一人,困頓潦倒。我幫不了他,也不忍責怪。很多話,說出來是傷,不說是痛。可誰又能說,他的選擇就是錯的呢?

 

我常想起李安,那個曾在廚房寫劇本,被太太養了六年的男人。他堅持了,終於有了成名的一天。但大多數“李安”,最後都沒有成名。他們的堅持,沒人看見。他們的理想,最終隻剩下一地生活的碎片。

 

可我們仍然要選擇。哪怕身處不確定的風暴之中,哪怕看不到未來的光。因為我們無法不選擇,而停滯本身,也是一種選擇。

 

人生不是試卷,沒有標準答案。我們隻能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當下能做出的最好決定,然後用一生去接受它的後果。

 

很多年後我才明白,所謂成熟,不是選對了路,而是學會承擔。

 

如今的世界,比過去更加不確定。戰爭在不同角落爆發,危機頻繁來襲,AI技術日新月異,工作越來越不穩定,人和人的連接卻越來越脆弱。年輕人焦慮,中年人焦灼,老年人孤獨。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完全掌控命運的方向。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盡力做出當下最合理的選擇,然後學會與結果和平相處。

 

也許我們無法成為李安,也不能像貝索斯那樣站在高峰。但每一個普通人的掙紮與堅持,本身就值得尊重。而在人生的回望中,能心平氣和地對自己說一句:“我做了那個時候能做的最好選擇。”——這本身,已經是某種成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徐徐道來 回複 悄悄話 人生充滿不確定,理想和現實常常衝突:

如果不堅持理想,我們可能終生遺憾,覺得自己妥協太早;

如果隻追隨理想,又可能忽略了現實的代價和時限;
如果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活得像別人期待的樣子;
如果隻顧自己內心的聲音,又可能失去連接和支持。
所以選擇,從來不是“勇敢”與“不勇敢”的問題,
而是:我們能承擔多少代價?我們願意相信多久?我們為誰而堅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