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

每天一篇文章,堅持寫下去。
正文

心力

(2025-08-11 19:20:47) 下一個

 

 

曾經有一段時間,微信經常給我推那種“你為什麽心力不足”的短視頻,我邊看邊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同時在心裏迅速瀏覽著自己有哪些心力不足的病灶,往往,當up主們最後說出,“來參加我們的五天訓練營吧”,我的糾結指數就會迅速飆升——to參加or不參加,that is the question.

 

最終,我都沒有參加,因為過往已經踩過足夠多的坑,讓我知道五十年的人生問題是不可能在五天內徹底解決的。但是這些短視頻還是對我有非常多的幫助,我把它們的精華給總結出來了,在此分享。

 

首先,心力不足的根源在於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懷疑——“我行嗎?”我這麽感覺是不是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這句話能說嗎?”“如果…發生了,我是不是會被人看不起?”這些心裏的背景噪音讓人失去決斷力、行動力,不知道自己的寶貴,看不到自己的潛能。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造成心力不足和不自信的根源在於童年時期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這裏的重點是“感受”二字。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父母雖然有一百分的愛的“意願”,卻因為種種原因缺乏愛的“能力”,以至於雖然有滿腔的愛的想法卻無法做出有效的愛的行動,因此讓孩子缺乏愛的感受。除了父母以外,社會環境對人的價值的判斷標準對孩子對愛的感受也有很大影響。如果學校、職場、親朋好友們都認同“隻有成績好的才是好孩子”、“隻有成功的人才有價值”,那麽這些外在標準和條件都會成為孩子感受愛的攔阻。對,咱也別總老拿父母和原生家庭說事兒,他們往往已經是在拚盡全力愛孩子了。

 

第三,既然是“感受”的事,就不是用“教導”的方式能解決的問題。感受的事,還得從感受上來解決。怎麽解決呢?當然是要感受到愛,不論優秀不優秀都被愛、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被愛,的那種愛,無條件的愛。隻是,這麽純粹真摯的愛,世界上真的存在嗎?如果很多父母都不能給他們的孩子這樣的愛,誰又能給呢?

 

這樣的愛是存在的,她存在於愛的源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她甚至是超越了人力所能提供的範圍。那麽,愛的源頭在哪裏呢?需要用心去尋找,全心全意去找的人一定能找到。

 

這個源頭,其實我已經找到了,隻是我以前花了很多時間去觀察她——水質如何、流量幾許,如今,我要感受,我要暢飲,也與朋友們分享——來呀,一起來喝!

 

耶穌回答,對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麵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翰福音四章13-15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