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幾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競爭的腳步。山河破碎、血流漂杵,不過是人口密集下資源爭奪的縮影。古代的刀劍,近代的蒸汽,今日的算法,工具換了無數,人卻依然做著“生存競爭”的老夢。競爭性排除原則早已昭然:同類之間的鬥爭最為殘酷,因為敵人正是彼此的影子。
然而,競逐者並不自省。人口紅利的迷夢化為烏托邦的招牌——“資源越多,財富越盛”。資本主義為此裝點門麵,將“人礦”挖掘至極限。於是,“紅利”成了榨取的同義詞,“效率”成了壓迫的幌子。工廠的機器可以停,流水線上的人卻不能歇;數據在雲端奔跑,個體卻隻能俯身勞作。所有人被一根無形的鞭子驅趕,疲於奔命而忘卻了初心:我們為何而活?
二
試問這套機器,究竟為誰運轉?資本家揮舞著效率和利潤的大旗,口口聲聲替人類指路,實則為利益開疆辟土。一個“內卷”的世界,沒有餘暇,沒有溫情。我們被迫將彼此視為敵人,而忘記了什麽是同胞。
如果說競爭是生物進化的宿命,那麽理性應是人類文明的光輝。自然界的確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可在人類之上,還有比本能更偉大的存在——那便是我們為彼此賦予的意義。為什麽人類不能以合作替代競爭?為什麽必須以效率綁架生活?密度的增加已將人性壓得不堪重負,若將同類視為威脅,未來的世界還有何餘地可容下愛與信任?
三
我相信,低生育率或許是一線希望。當人口增長不再被視為“財富增長”的公式,當人類數量因科技的進步而不再是維持經濟的關鍵,人類或許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AI時代或許能帶來這樣的契機:人類不再是廉價的勞動力,不再需要為生存而相互廝殺,而是成為彼此的幫手。人與人之間,不再是攀比誰更快、更強,而是攜手共度人生的旅程。
那時,“人力資源”這個冷酷的詞匯可以被拋棄,“人性”二字將重新站立。個體的價值不再由生產力決定,而是由其存在本身的意義來詮釋。未來的人類或許會稀少,但正因為稀少,每一個生命才會愈發珍貴。
四
生物的進化曆程漫長而緩慢,人類站在這條長河的轉折點上,必須有所選擇。繼續沿著競爭的路徑狂奔,終將淪為機器的奴隸;若能停下來,從容地看清自身的處境,或許還能拯救一點人性的光輝。
魯迅先生曾言:“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放眼今日世界,這惡意何止限於一國?全球的競爭體係正將人類推向無底的深淵。若這套體係無法止步,那麽未來的戰爭、壓榨、饑餓與極化,隻會愈演愈烈。
而我們真的願意這樣活下去嗎?
五
一個從容的世界需要理性主導。AI的到來或許是契機,但不是萬能解藥。真正的轉變必須從人類自身開始:放下對效率的崇拜,拋棄對競爭的迷信,重拾對個體和生命的尊重。未來若能到來,必是因為我們學會了互助,而非因為誰踩過了誰的屍體。
願這場倉惶裹挾的競逐能夠停下,願人類不再隻是彼此的對手,而能真正成為彼此的同伴。在這個星球上,我們不應以數量論價值,不應以速度斷生死。生存不該是賭局,而應是光輝的人性共同閃耀的舞台。
如此,人類方不負“萬物靈長”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