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如果不是鴉片戰爭,幾乎不會有什麼人知道這個名字。在戰爭爆發之前,林大人沒有什麼響當當的業績,戰爭之後,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彰顯的作為。同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相比,實在上不了檯麵。後世對他的評價很多,什麼民族英雄、禁煙英雄等等,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很貼切,倒是《中國通史簡編》作者,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的評價頗有見地,範先生說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請注意,範先生隻說他睜開眼睛看了世界,卻沒說他看到了什麼,更沒說他看了之後怎樣了。
隻要說到鴉片戰爭,林則徐是繞不開的人物,因為他是這場戰爭清國方麵的重要幕前主角,戰爭的起因、促成和最初階段都與他有各種關聯,因此了解他對於了解那場戰爭是必不可少的。
林則徐,福建福州人,父親是當地的教育工作者,自幼聰明好學的他,經過艱辛的科舉考試,林則徐最終實現了那個年代所有年輕人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公務員。隨後他仕途順利,政績出色,在官場上也算是八麵玲瓏,最終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算是當時皇帝心目中值得培養的地方幹部。由於老家福建本身是鴉片的重災區,鴉片氾濫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對林則徐而言,可謂感同身受。同時,林則徐也敏銳地意識到,鴉片問題是皇帝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困擾。在專製社會,能為皇上解除煩惱,對於每一個臣子來說都是仕途騰達的關鍵。需要提示一下。我這一段對林則徐的恭維,前半段是官樣文章,說點成績是必須的。後半段才是重點,老闆沒有看到的,下屬要替老闆看到;老闆沒想到的,下屬要替老闆想到;老闆沒有做到的,下屬要替老闆做到。這才是林則徐,或類似林則徐這樣的官員可以顯達的根本。如果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可能永遠也看不懂極權政治的實質。
林則徐的工作目標是十分確定的,但是他卻麵臨一個問題。道光皇帝並不喜歡惹事生非,可是鴉片問題以及無法迴避的銀荒問題令他寢食難安。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令皇上左右為難。當時朝廷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意見。代表兩種意見的人分別是太常寺卿許乃濟和鴻臚寺卿黃爵滋,許乃濟建議採取懷柔政策,也就是所謂的“馳禁”方式,包括準許鴉片以納稅的形式進口,交易的白銀不能帶出國,隻能變換成貨物;同時允許民間吸食和種植鴉片,但禁止官吏和軍人吸食。而黃爵滋的建議卻比較暴力,他提議“無論官民,吸食者給予一年期限戒煙,不成者平民處以死罪,官吏加等治罪”。請大家注意,道光擔心的不是鴉片危害國民健康,而是鴉片與銀荒之間的關聯。換言之,皇帝最關心的是銀子問題。許乃濟的方案顯然更加直接,直奔主題,因此皇帝起初理所當然採取的就是許乃濟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從史料中,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這兩位大臣提出建議的具體動機和思考過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兩位都不約而同地將當時所麵對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銀荒問題)、吏治問題的焦點,對準了鴉片以及鴉片的走私。從他們的邏輯上看,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已經對大清統治和民族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然而,事實上,當時的大清國麵臨著許多更為重要且緊迫的問題。我知道,有朋友看到這裡就忍不住想噴了,別急,我並沒有否定鴉片的壞處,而是想告訴大家,鴉片問題並不是當時大清國所麵臨問題中的關鍵。事實上,當時還有許多更值得關注的問題,被有意或無意間忽視了。這才是最終導致大清國沒有趕上世界潮流的根本原因。
舉例來說: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展開了工業革命,世界正悄然發生著巨變,而大清國依然固守著古老且封閉的農耕體製。我們不能說上帝不眷顧大清國,工業革命的主要力量——英國,早在幾十年前便想盡辦法拉攏大清國。可是大清根本無視英國人的存在。同時,大清國人口急遽增加,社會承載能力以及政府管理能力出現嚴重不足的問題。然而,後知後覺的道光皇帝以及他身邊飽讀詩書的忠臣們,卻從來就沒有打算放棄老祖宗的教誨。此外,隨著大清國統治兩百年,官場腐敗成風,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日益嚴重。大清國需要新的製度、新的體製和新的執政理念。可是,兩位大臣對這些嚴重問題卻隻字不提,而是強調鴉片的危害和走私的猖獗。我再說一遍,兩位大臣指出的問題的確是問題,但卻不是關鍵的問題。鴉片需要禁絕、走私需要剷除,但是政治改革呢?製度改革呢?經濟改革呢?身為皇上身邊的重臣,不應當揀選重點去做嗎?這就又回到我常說的,在極權專製社會,為人臣子的,最關心的是仕途,而不是國家的興亡和人民的福祉。
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鴉片作為毒品確實對人民健康和社會風氣產生巨大的負麵影響。然而,在一八三零年代,全世界對於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認識還相對有限的前提下。這兩位既缺乏社會管理經驗,也缺乏公共衛生常識,對經濟和貿易也不甚了解的大臣,突然提出十分吸引皇帝眼球卻並不解決大清實際問題的政策指向,難道隻是一種偶然嗎?我甚至可以合理懷疑背後是否存在更深層的動機和邏輯。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測,因為我們很難真正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
大家可能會問,太常寺卿和鴻臚寺卿都是幹什麼的?在朝廷裡,這兩個官都很重要吧?重要與否難以一概而論,要看涉及的具體事務。太常寺主要負責皇家的祭祀事宜,而鴻臚寺則負責皇家的禮儀事務。用通俗的方式說,太常寺管燒香的事、鴻臚寺管磕頭的事。他們怎麼會不務正業地關心起國家的財政、人民的健康、社會的穩定呢?
事實上,如果你問這個問題,便說明你對專製國家的運作方式不太了解。在專製國家,官員們關心的往往不是國家、人民、社會,因為國家強、人民壯、社會穩並不是他們能否升官的必要條件,對他們而言,博得皇上的寵信才是為官之道。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這兩位與財政和人民健康半毛錢關係也沒有的官員,隻是在猜測皇上的意圖。
道光年間,持續不斷的銀荒,搞得民怨沸騰,政府的財政也出現了大量虧空。皇上對此非常憂心,迫切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既然皇帝有煩惱,做為臣子,體貼上意,紓解皇帝的煩惱便成為了當務之急。可以這樣說,兩位大臣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抓住機會做好命題作文。至於方法無外兩種,堵或疏,至於到底是堵還是疏,就要看他們背後權貴們的意思了,反正權貴們主要兩派,一派靠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發財,另一派看著眼紅,試圖找機會取而代之。
摺子遞給皇上,首先中獎的是許乃濟,因為皇上不想折騰,許愛卿的意見也很有道理。至於執行效果如何?大家都應當能猜出來。銀荒問題根本沒有絲毫緩解,鴉片煙館依然生意興隆。許乃濟其實根本就沒有找對方向,鴉片並不是導致銀荒的主要原因,一番折騰後,結果自然不會如意。可是皇帝並不懂這些,愚蠢的道光繼續在眾位大臣的指揮棒下翩翩起舞。
既然許乃濟不中用,於是皇上便將獎盃交給了黃爵滋。皇帝的邏輯很簡單,敬酒不吃吃罰酒,“馳禁”不行就“嚴禁”,老子不信解決不了問題。他不知道的是,治病必須要對症,方向都錯了,哪裡可能成功呢?至於執行效果怎樣,我們後人都知道,銀荒還是那個銀荒,大清國倒是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就是“戰爭”,更絕的是,銀荒沒有好轉,鴉片也沒有禁絕,道光皇帝到底在做什麼,大家看懂沒有?許乃濟、黃爵滋到底在忽悠什麼大家能猜出來嗎?
到底誰是最後的贏家?你懂的??
我們重點說說黃爵滋這一派的經歷,因為這與隨後爆發的戰爭有直接的關聯。
黃爵滋既然中了獎,就應該開始著手執行了。可是作為鴻臚寺卿的黃大人,寫寫詩、跩跩詞還可以,真到一線工作,恐怕就不行了。可是事情總是要做的呀!於是黃大人向皇上推薦了林則徐。請注意,林則徐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啊!在黃大人推薦之前,林則徐為了追求仕途上的進步,已經在朝廷紛紛擾擾的爭鬥中選好了邊,並早早遞上了投名狀。作為官員,投名狀不是某人的頭顱而是文章,林則徐在黃大人的框架下,奮筆疾書,刷了不少嚴厲聲討鴉片危害的奏章。換言之,林則徐能從地方官變身中央官員,不是因為政績,更不是因為與民同苦,而是站隊、幫腔、赤膊上陣等結果。黃爵滋就是林大人的伯樂,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各種史料中看到,我就不直接引用了。
再說皇上,前腳剛把獎盃發給黃大人,後腳林大人就被領到了眼前,體貼啊!既然黃愛卿推薦,林大人又這麼堅決,那就你上吧!“急先鋒”這個頭銜就這樣戴到了林則徐的頭上。
我們不禁要問,林大人披掛上陣,行嗎?首先,這可是要麵對洋人,你是否有外交經驗呢?其次,廣州可是大清國唯一的開放貿易口岸,你對貿易熟悉嗎?第三,廣州官場深陷走私販毒多年,你對當地官場有何了解嗎???
打住!在專製國家,官員的任免不是基於專業能力、熟練技能或業務專長,而是取決於對皇上的忠誠以及皇上對其的信任。後世官員有句名言頗能道出其中的精髓:“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專製國家的皇帝們深知,在自己的國家裡,權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關鍵。何謂“欽差”?那代表著皇權,在專製國家裡,權力是統治一切的不二法寶。
我並不懷疑林則徐在禁煙問題上所表現的勇氣和決心,作為清朝的正統官員,他或許對洋人和洋務一無所知,或許對戰爭毫無經驗,然而隻要他獲得皇帝的信任,就能代表皇帝“君臨天下”。這種對權力的盲信已經在東亞大陸流行了兩千年,且無往不利。
林則徐就這樣披上權力的鬥篷,吹吹打打粉墨登場了。如果沒有意外,林則徐會像歷史上無數的欽差大臣一樣,風風光光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務,順便帶些土特產品回京,也是很有可能的,不過這一趟林大人的運氣似乎不那麼好。
小結今天的文章,十九世紀是我們這個世界巨變的年代,大英帝國的霸權正是在那個年代;美利堅的興盛也起於那個年代;甚至日本的轉型也擺脫不了那個時代的影響……而大清國,卻糾纏於鴉片和內鬥。大清的君臣們選擇無視世界的改變,他們繼續沿著兩千多年前老祖宗們設計好的道路前行,這才是我們眼前那個真實的中國。至於鴉片、戰爭、條約都不是問題的關鍵,拒絕現代文明才是我們應當關心和關注的事情。我們——包括絕大多數華人,其實被中國近代史騙了,因為這段歷史被極權統治者所壟斷,人們的注意力被巧妙地轉移到了一個奇怪的視點上,真正躲過口誅筆伐的,是千年傳統的極權專製和中華文化。這才是我寫《妄議前朝》係列叢書以揭露歷史真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