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花園

與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個人資料
澳洲紫薇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寫給美國基督教會的邀請函

(2025-07-06 23:58:22) 下一個

作者:劉樹鵬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蘇聯解體之際,曾向美國基督教會尋求幫助,以幫助人民重塑道德。

但這個資料來自何處,我卻怎麽也想不起來了。感謝西安的雁子姐妹,她向我推薦了美國作家楊腓力寫的《克裏姆林宮的鍾聲》。在這部書中,我找到了當年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寫給美國基督教會的邀請函,而楊腓力就是當年受邀來蘇聯訪問的基督徒友好使團中的一位。

在70多年的烏邦托試驗失敗之後,這個龐大的帝國麵臨著解體,也麵臨著經濟蕭條、生活困難等種種難題,但更大的難題是長時間信仰坍塌之後的道德危機。如何讓民眾走出痛苦和絕望,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擺在這個麵臨過渡和變革的龐大機構領導人麵前。

1991年,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向美國基督教會發出邀請函。邀請函寫道:

當我國在經曆這段艱難、痛苦的過渡時期,擁有正確的靈性和道德的觀念,對確保我們能麵對挑戰、處理民事衝突,防止道德基礎的崩潰,和防止道德標準的降低十分重要。

基督教會遵循基督偉大的教導:“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我們知道你們基督教團體的角色:你們可以幫助國家、社會的發展,並與其他國家、包括蘇聯,建立友好關係。

因著這樣的了解,我們寫這封充滿兄弟情誼和合作精神的信。我們深信,蘇聯人民和美國人民一樣,都有著相同的追求:我們都追求人道,清除腐化,並追求我們兩國人民及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相愛......

我們希望建立道德觀念,發展慈善機構和公民組織。我們願意協助美國基督教代表團與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總統、葉利欽總統,及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領袖們見麵。所有這些領導都致力於發展基督教道德觀念。

1991年十月下旬,美國基督徒友好使團取道法蘭克福機場,抵達莫斯科。他們訪問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克格勃總部、《真理報》社、社會科學院,與戈爾巴喬夫總統見麵會談。而五年前,幾乎所有的福音派活動在這裏都是非法的。      

在克裏姆林宮,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代表與美國基督徒友好使團的代表麵對麵會談,會議室的牆上懸掛著列寧演講的巨幅畫像。

一名負責國家安全部的高級將領說:“在過去幾個星期,我參與核武器裁減談判,與美方官員有多次會議。我相信我們所做的武器裁減決議一定會讓這個世界更安全。但我必須說明的是,為了國家和民族長期安全,今天與你們基督徒在這裏的會議,比與那些國家元首在一起開‘核武器裁減會議’更重要。對人民而言,基督信仰對我們的安全有更大貢獻。”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盧本成科則急切地說:“我們非常需要《聖經》,有什麽方法可以免費讓更多人得到《聖經》?”

會談結束時,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代表與美國基督徒友好使團的代表一同起立,為了蘇聯境內各民族的未來,向上帝獻上禱告。

克格勃是蘇聯時期臭名昭著的恐怖機構,是獨裁者的爪牙。在斯大林時代,約有四萬二千個東正教神父被迫害致死,百分之九十八的東正教會被關閉。

當美國基督徒友好使徒到訪的時候,負責克格勃人事的副主席斯托亞洛夫將軍說:“我是有二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宗教分裂人民。但是現在我看到的恰恰相反:隻有愛上帝才能團結統一。”

斯托亞洛夫將軍承認他們曾利用神父作為內探,又在重要的教會職位上安插克格勃人員。他說:“政府太濫用憲法,而不是好好地保護憲法。”

當斯托亞洛夫將軍為過去的行為悔改,並表示絕不再用武力來鎮壓人民的時候,基督徒友好使團成員之一---因為遭受逼迫而逃離白俄羅斯家鄉六十二年的李昂諾維奇上前擁抱他。

這個曾讓千千萬萬人膽顫心寒的恐怖機構頭子在李昂諾維奇的耳邊輕輕說:“我一生隻哭過兩次,一次是在埋葬我們母親的時候,另一次就是今晚。”

克格勃創始人捷爾任斯基的雕像被推倒

戈爾巴喬夫接見友好使團的時候,坦率地說:“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們---我是個無神論者,但我必須承認,長期以來,《聖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忽視宗教信仰是社會的一大損失。我也必須承認,對我們現在所麵對的重大問題的處理,基督徒比我們的政治領袖做的好得多。”

1990年,蘇聯政府頒布了信仰自由相關法案,允許教會創辦學校,還規定父母有權對子女進行宗教教育,甚至部隊官兵可以參加宗教儀式,神父可以去監獄向犯人傳教。同時,政府不可以資助任何宣傳無神論的組織和活動。

戈爾巴喬夫的宗教自由政策雖然沒有阻止蘇聯解體,卻在這個氣血耗盡的龐大帝國從高空墜落時起到巨大的緩衝作用,避免了一場難以想象的災難。

在蘇聯社會科學院,一位哲學教授激憤地對友好使團說:“為何需要上帝來維持道德?我們不需要上帝,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失敗......”

盡管這個教授口口聲聲宣稱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失敗,但經過70多年的試驗,這個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烏邦托帝國不但陷於無法自拔的困境,而且整個社會彌漫著灰心絕望、自私冷漠。當時的一項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的俄國父母不容許他們的孩子與有殘疾的兒童接觸;百分之八十的人不願出錢幫助別人;甚至還有人鼓吹殺嬰。

友好使團的代表希爾耐心地聽他表達自己的觀點,隨後誠懇地談起了自己的心路曆程,他提起了大家都很熟悉的陀思妥耶夫斯的名著《卡拉馬佐夫兄弟》:

我曾被伊凡的不可知論所吸引,甚至信仰動搖,但最終卻發現伊凡的論證雖很有力量,然而他沒有愛,他創造不出要實現他的思想所必須的愛。而我在基督裏麵找到了這愛的源頭。

為了這份愛,希爾已經決定留在莫斯科,像耶穌照料群羊一樣,甘心樂意服侍那些痛苦而迷茫的人。他知道,友好使團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訪問,不可能給這個國家帶來持久改變,“但正是一群甘心奉獻的人,情願分擔這個國家的困難與動蕩,願意站在人擠人的長隊裏購買麵包,也許他們才能像鹽一樣來調和、改變整個社會。”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