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受難周,今天是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我們參加了受難日禮拜。世界各國億萬基督徒都在今天紀念耶穌基督為了眾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日子。
耶穌受難日是紀念耶穌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周是從複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櫚主日——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眾手持棕櫚枝歡迎祂)開始,經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穌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複活節(星期日)結束。“聖周”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內容——耶穌基督的受死和複活。
在早期的基督教會,隻有紀念耶穌複活的星期日才是舉行節慶活動的聖日。到了公元4世紀,複活節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為聖日,其中包括耶穌受難日。許多基督徒都會覺得“Good Friday”(中文無法直譯,而是根據發生的事件直接譯為“耶穌受難日”或“受難日”)這個名稱不太合適。既然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日子,理應看作是“Bad Friday”。有人相信“Good”一詞從“God”變化而來,本來意思是“Gods Friday”(神的星期五)。還有人相信“Good”表示由耶穌殉教帶來的拯救對世人是上好的饋贈。
“受難日”是紀念耶穌之“死”,牧師給大家重溫了耶穌受難時的情景和耶穌受難對於世人的意義。今天還舉行了聖餐禮,每個受洗歸主的基督徒都領受了餅和杯。聖餐禮是耶穌在和門徒們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創立的,當時祂已經知道門徒中有人出賣了祂。《馬太福音》第26章:“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裏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新約·哥林多前書》也提到使徒保羅將聖餐禮傳給信徒並闡明其紀念意義。牧師對小塊無酵麵餅和小杯葡萄汁(代表耶穌的肉和血)進行祝禱,然後分給弟兄姐妹領食。通過這種象征性的領食緬懷耶穌基督及其言行。參加聖餐禮是增進並加強信徒與基督之間和信徒相互間的溝通。
對耶穌受難日這個節日,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東正教和其他一些派別都有禮拜儀式。在許多地方,不同教派在這一天聯合舉行禮拜,表示團結合一。
耶穌基督上十字架是為了拯救世人的罪,信靠祂的,罪得赦免,有永生的盼望。十字架本是羞辱的象征,釘十字架是對罪犯的最殘酷的刑罰。祂為了擔當世人的罪,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以至於死在十字架上。從此以後,十字架成了救人靈魂、肉體的象征,榮耀的象征。世界各國的教堂都有十字架豎立,表示通過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就可以成為天父上帝的兒女,進入榮美永恒的天家。醫院裏的紅十字是救人的標記,也源於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救恩。兩千年來,十字架給世界各國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安慰、盼望和拯救。
注:此文寫於2012年4月6日
補充信息:
一、受難日簡介:
受難日源於《新約聖經》的記載,特別是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講述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之後被猶大出賣,受到宗教領袖的審判,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這個日子大多數基督教會會有特別的敬拜儀式,包括讀經、默想、禱告、唱詩、甚至禁食,用莊重和安靜的方式來紀念耶穌的受難。
二、受難日的意義:
1、救贖的愛:
受難日最核心的意義在於見證了耶穌對世人的大愛。基督教信仰認為耶穌無罪卻甘願為世人的罪而死,成就了救贖。
2、十字架的中心地位:
十字架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象征。受難日讓信徒重新聚焦在十字架上,省察自己的罪與信仰的本質。
3、悔改與盼望的起點:
盡管“受難”帶著痛苦和死亡,但它也預示著複活的希望。耶穌的死亡並非終點,而是通向複活的開始。
4、信仰的反思:
這一天鼓勵信徒思想耶穌的犧牲,反省個人的生活是否與基督的教導相符。
三、一些傳統做法:
黑布遮蓋十字架或圖像:象征哀悼與紀念。
安靜默禱或靜默三小時(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據說是耶穌受難的時間。
講道與讀經:重點講述耶穌的最後七言(祂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
禁食或簡樸飲食:特別是天主教與東正教傳統中較為常見。
四、“Good Friday”中“Good”的由來和含義:
1、“Good” = “Holy”(神聖的)
一些學者認為,“Good”在古英語中其實是“Holy”的意思。所以“Good Friday”可以理解為“Holy Friday(神聖的星期五)”,強調的是這一天在信仰上的重要性和敬虔性,而非表麵意義的“美好”。
2、因為這一天成就了救恩,帶來“好消息”
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耶穌雖然在這天受難,但正是通過這一天的犧牲,完成了對全人類的救贖大工。因此,這雖然是悲傷的一天,但卻是帶來盼望、赦罪與永生的一天,是“好消息”的起點。所以稱為“Good Friday”也帶著屬靈的正麵意義。
3、傳統用語的延續
語言習慣中,“Good Friday”這個詞至少可以追溯到13世紀,在英語裏一直被這樣使用。即使看起來有些矛盾,但它在教會傳統中已被普遍接受並沿用至今。
五、受難日默想短文
《十字架下的靜默》
今天是受難日。
這一天,天變黑了,地震動了,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
在各各他山,風呼嘯著吹過一具釘痕累累的身體。
那是耶穌,神的羔羊,掛在十字架上,默然不語。
祂本無罪,卻為有罪的我們被釘死。
祂本在榮耀裏,卻願為愛走進人類最黑暗的深淵。
祂可以不選這條路,但祂甘心順服天父的旨意,
為要將我們,從罪惡與死亡中救拔出來。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這不是控訴,而是祂愛的禱告。
今天,我們在祂的十字架下靜默,
不是因為我們無話可說,
而是因為任何語言在那份犧牲麵前都變得蒼白。
在這個日子裏,我們悔改、我們感恩、我們敬畏。
因祂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因祂的刑罰,我們得平安;
因祂的舍命,我們得生命。
十字架不是終點,而是盼望的起點。
三日後,複活的晨光將照亮這片黑暗。
但今天,
讓我們停在這苦杯邊,
靜靜仰望那為我們舍命的主,
心被恩感,靈被喚醒,
再一次,回應那深不可測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