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結婚的少了;這是個事實,顯而易見的事實。
疫情前那些年回國,陪家裏老人聊天:誰家的女兒四十了還沒結婚,父母愁得天天找人介紹對象;誰家兒子三十好幾了,一個女朋友都沒談過,父母想抱孫都快急死了。開始隻是聽,後來接話,還都是單位裏有名有姓的真人。
這兩年回去,同齡朋友的孩子們也到了婚嫁時,秉著革命不分先後,八卦不分遠近之原則,大家開始相互關心打聽。先說一個小範圍數據,窺一斑而知全豹。
大學同班同學,關係比較好、常來常往的男同學有八位。每次回去都會一塊吃飯聊天,孩子的狀況自然是要問的;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位男同學再婚(共三次,最近又昏一次)的也沒再要;正好四男四女,符合統計學要求。
先排除一位,原因是這位男同學結婚晚,四十才喜結連理,娶了位小十零歲的太太,有一男孩,現在上初中。該男同學有文體天賦,畫畫是自學的,現在在大學裏教設計專業,還以設計、裝潢為副業;當年的男子跨欄和撐杆跳高破了省大學生運動會記錄。
為什麽這麽晚結婚?數來數去,明顯的缺點隻剩一個:單純本分;在另幾位世故老道同學(特別是三婚的老貓)的映襯下,到目前依舊是樸實正直。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看來不止是玩笑,除了男人是根源外,女同胞是不是也該自我反省一分鍾?
另外兩男孩接近三十,未婚;一男孩三十有幾,已婚,和妻子同在杭州阿裏上班;名校、大廠、已婚三合一,讓我們其他家長羨慕得狠;兩口子目前沒小孩,有假就出門,滿世界旅遊,給家長的說法是:趁著沒小孩拖累,高興一天算一天。
四個女孩中,一本科,一碩士,一博士,一意大利留學回國,均過三十,三個半未婚。
半個的是清華博士(同學小孩裏學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也是出生最早、年齡最大的一個)。2019年和同學見麵吃飯,聊到小孩,同學說小孩心誌高,隻想留北京,不願回家鄉,於是清華本碩畢業,又讀了博士,然後留在了北京。當時女孩已近三十,沒結婚;疫情後沒再聯係,目前不確定(如結婚,大概率會有隻言片語傳出),所以算半個。
從這個小範圍數據來看,城市裏年輕人晚婚或不婚比例的確很高。
不婚的原因多種多樣,個人總結一下,把結婚率不斷創新低歸結為三不:不能、不敢、不願。
不能結婚:該人群是經濟能力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高房價、高彩禮、低收入,讓他們因為沒有條件結婚、養家、育子而被排擠在婚姻大門之外。最主要的人群是農村務農和進城打工,以及鄉鎮無業的男性。
中國傳統裏對婚姻限製的觀念不少,且大多集中在金錢和地位上,比如:高攀,下嫁等。女孩都要找比自己強的,不肯嫁比自己弱的,不光是她們這麽想,周圍的親朋好友及家長都持有同樣的觀念,於是條件差的男性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不敢結婚:該人群對婚姻的實質和好處產生了懷疑,他們從父母的婚姻,或親朋好友的婚姻裏看到許多不堪的場麵,再加上社會上居高不下的離婚率、時常見諸於社會頭條的家暴、社會名流文體明星的外遇偷情,讓部分年輕人對未知的婚姻關係產生恐懼,覺得婚姻的不確定性太高,幸福的可能性太小,離婚的成本巨大(因為離婚造成女性被傷害,甚至死亡的案例經常在新聞裏出現)。這個群體大部分是城市裏條件相對不錯的女性。
不願結婚: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人群,一部分從不敢結婚轉變過來,因為擔心憂慮,所以不情不願,以女性為主;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純粹的不願意,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樂趣,這一群體大多數是條件相對好的城市男性以及部分女性。
或許有人對不願結婚的理由不理解,畢竟我們這一輩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選擇一輩子單身。說一個親戚的實例。
我大表哥有一個男孩,今年已經三十五六,單身。男孩不愛讀書,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後來考上了交警輔警,一直幹到現在。他白天上班,中午在單位點外賣,晚上回家吃飯(大表嫂做得一手好飯菜),半夜和朋友去宵夜吃燒烤;他每天都有自己喜歡的活動,打籃球和打遊戲,一集體活動一個人活動,這兩項活動基本上把業餘時間都占滿了;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有吃有喝有玩。
問他有沒有女朋友;他說現在單身過得很好啊,輕鬆愜意,不需要看別人臉色,也不需要照顧別人;一旦有了女朋友,打籃球估計要受限製,打遊戲估計要被做家務代替,而現在的女孩基本上不做飯,還得帶回家辛苦老媽;最後總結說:自己一個人過挺好的,找女朋友約等於找麻煩。
細想之後,發現他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大表哥單位好,是省級報社,十幾年前的效益極好,單位裏早早蓋起了房改房和集資房,兩套房子都在市中心;再加上老一輩的遺產房,這個表侄子,知道自己將來會擁有這三套房,不需要在社會上辛苦打拚,不需要和別人聯姻來共同創造財富,或讓別人來分享財富。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更多是從自我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不再盲從或輕信;他們了解外邊的世界,知道人生可以多樣化,加上獨生子女一代特有的較少的家庭責任感,他們並不著急把婚姻當成人生必經之路。
後來發現,除了年輕人對婚姻比較慢熱,他們的父母(我們這一代)也不像我們的父母一輩那樣著急、焦慮。因為我們本身對婚姻的看法和上一輩有很大不同,認為婚姻是一件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能維護好的易碎品,否則便會一地雞毛。
和同學聊到小孩晚婚的情形,大家還是希望自己小孩結婚生子,但和老一輩不同,他們不催婚,不求人介紹相親,也不輕易承諾帶孫輩。有女兒的同學通常會說:還沒遇上合適的;有兒子的同學則說:小孩大了,讓他們自己選擇。
上麵說的三不是麵對婚姻時的阻力,而以前推動婚姻的三大動力也明顯減弱了。
第一,傳宗接代。
在我們這一輩,傳宗接代依舊是件大事,上一輩老人念叨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影響著我們的婚姻生育;老人會拿出珍藏的家譜,和我們講述祖先源流、家訓族規;到了我們下一輩,高等教育普及、養老模式多樣,改變了年輕人的觀念,加上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中更注重直係情親,淡化了傳統家族關係。
第二,情感寄托。
過去人們的情感,付出對象大多是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配偶:婚約承諾裏的一生一世,白頭偕老,還有民間誓言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能把不少男人的那點歪心思嚇沒了。
現在的年輕人卻有了多樣的追求:機場車站的大廳裏,手捧鮮花翹首以盼,麵紅耳赤大聲叫喊我愛你,這不是來接對象,都是來迎接偶像的。
傍晚的小區裏,年輕人牽著的、抱著的,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孩子,很有可能牽著原本該看門的狗狗,或抱著原本該捉老鼠的貓咪;他們管寵物叫寶寶,稱自己是爸比和媽咪。
這種情感寄托的轉移,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接受,都在真真切切地發生著。年輕人在追星和寵物上的支出,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情感消費。
第三,性。
一塊玩的朋友裏,有一對夫妻曾是大學同班同學,兩人剛畢業半年就迅速結了婚。某個周末,大家一塊打牌閑聊,聊起年輕往事,聊得起勁時,有人問他們為什麽那麽早就結婚,莫非是未婚先孕?女的說,當時男的整天想那個,可她擔心流言蜚語或懷孕,不願意沒結婚就那個,於是兩人便早早結婚;說完又說,男的婚前為了那個,常常不辭勞苦地各種獻殷勤,被拒絕後會發小脾氣;而自己當時不勝其煩,可還是意誌很堅定,抵擋住了敵人的誘惑。
這段半葷的陳年舊事,聽得我們哈哈大笑,紛紛表示不相信。
2017年回國,有老家親戚說要來串門;當時住著父母空置的老房子,要爬樓梯,便在附近給親戚們找酒店。
看了幾家,都說平時不需要預定,周末才需要。聊後知道,附近有幾所高校,周末時小情侶們會來酒店開房;我看的兩家是帶星的,周末還可能有空房,而那些平價連鎖酒店到了周末都是滿的;周圍有新開的小旅店專門做學生生意,有過夜房,晚上八點後入住,半價,還有鍾點房,以小時計價。
古人雲:食色,性也。以前的色必須明媒正娶,偷情是要被家法族規浸豬籠的;現在的年輕人早已跨過了那道坎,在外邊租房同居的比比皆是。
一旦年輕人嚐到色的那點甜頭,並把性和婚姻分離開,性便不再是結婚的巨大推動力。
國內最近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大力鼓勵結婚生子。比如:登記結婚隻需兩人出示身份證,而且可以異地辦理,大大掃除了以前父母(不給戶口簿)、單位(不開證明)可能設置的障礙,地域成本也被完全消除;又比如:三歲以下的兒童,每人每年有3600元的政府補貼;幼兒園大班劃入義務教育,不再收取教育費用(之前一年需要上萬塊)。
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對那些正在猶豫的年輕人會有很好的推動,日積月累會產生正麵的效果。
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是個世界性問題,比如日韓和歐洲,都在大力倡導鼓勵結婚生育,擔心年輕人減少會帶來生產力持續下降、對財政、稅收帶來難以逆轉的壓力;同時,也擔憂少婚少孕會衝擊原有家庭模式的社會結構,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
對此,個人倒有不同看法,兩點拙見(拋磚引玉哈):
1.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年輕化的關聯在減少;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AI和自動化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一定會替代人類大部分的生產勞動。
在加拿大城市周邊,經常能看到一大片整整齊齊的農作物,在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農場工人的人影;國內的農村,一到農忙,田野裏都是勞作的農民。這種很早就發生的機械自動化帶來的巨大差異,我們都已經看見、了解和習慣,而AI引領的全麵自動化所帶來的差異會更驚人。
多倫多附近有一家很大的汽車工廠,一條最先進生產線的廠房裏空無一人,全是電腦控製的各種機器手,工程師坐在控製室裏觀察監控,一輛輛新車持續不斷地從傳輸帶上緩緩出來。
在我們這輩人可以看見的未來,大部分工作裏的大部分職位都將逐漸被AI和機器人替代,商店收銀員、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送貨員、銀行操作員、流水線工人、農場工人、專業翻譯員、股市操盤手,普通電腦程序員,甚至教師、醫生、護士、護理員等等。
到那時,人類的就業率會很低,相當一部分人常年沒有工作,領著政府的福利,每天溜達,打打牌吹吹牛跳跳廣場舞,這些人裏也會包含現在正在出生的寶寶們。
加拿大和美國公布了最近的就業數據,就業人數連續下滑,且年輕人的失業率大幅上升,表明人工智能的影響已經不可忽視。
2,一夫一妻製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
我們現在認為社會結構的基石,似乎天經地義的一夫一妻製,實際實行的時間並不長,在中國是從1950年才開始,一百年都不到,而人類曆史已有數千年。一夫一妻製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是社會演化的結果,也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隨著社會更進一步發展,單一的一夫一妻製也會發展或演變,應該可以和其它家庭形式共存,比如單親家庭(不結婚但生育)、丁克家庭(結婚但不生育)、同居家庭、同性父母家庭等等。
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結婚、生育應該更多考慮人的願望和需求,而不隻是從社會穩定、保持生產力來取決。
有句古話:杞人憂天,我們人類經常幹這件事;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不婚的,就有火急火燎想洞房花燭的;有不喜歡小孩的,就有看見別人家寶寶便心癢癢的。我有個侄子,公務員,一到婚齡便結婚,現在有三個小孩,我已經當了好些年的奶粉郵寄工。
人們常常說:隻要孩子幸福,怎麽都可以。又說: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既然如此,或許我們做父母的更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判斷、決定他們自己的人生大事。
生孩子直接發錢是個解決辦法。
謝謝您的回複和討論。
所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幾千年的習慣形成的,無所謂對錯。但這些東西是刻在基因裏麵的,也無法回避。
人類的文明史主要是由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農耕文化和西方文明為代表的遊牧文化組成。由於近代西方文明主導了全世界,所以對東方傳統文化形成了批判。有的觀點甚至是對東方文化進行了完全的否定,例如將中華文化說成是醬缸文化。
但是中華文化的形成,也是在無數次的碰撞和跌倒後形成的。這種文化的形成,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看到第一位網友的留言:
可能成功的P2025-09-23 09:24:15
讚論文:)
人越活越以自己為中心,以當下為重點了。
我們摒棄了傳統文化的糟粕以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麵,是好還是不好呢?
中國傳統文化裏有許多教導,隨著時間推移,有些應該繼續傳承,有些值得商榷,甚至批判。比如“男尊女卑”,在以前上千年曆史中,這個觀念算是天經地義,沒人去質疑和批評;到了現代,大家從理性上已經拋棄它,雖然大男子主義還在部分地區和部分男性中繼續存在。
多子多福,算是個理想吧,現實裏並不多見。我們父母一輩的年代,許多家庭都是6-10小孩,一般有三分之一左右不能養活,這是那個年代的悲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個人認為已經過時了,不婚不育應該可以是個人選擇,同時,也有不少社會弱勢群體是被無情地拒絕進入婚姻和生育。
我在“走進養老院裏”一文有描述,現在有兒女的老人不一定有孝順,孝順是一種品質,是需要教育培養的。文中還提到,我身邊見到最孝順的人,恰巧是個未婚未育的大齡女兒。
以上是個人看法,不一定恰當。再次謝謝你坦誠的討論。
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都是將自己的孩子作為生命的延續。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實際上中國人的信仰是祖先崇拜。現在的一些村莊,到處都建有祠堂,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世世代代都在一個地方住。例如我老家所在的村莊,是我的祖先一家人在明朝中期搬過去的,500年來,都生活在那裏,一個村都是一個姓。大家都知道祖先是誰。
但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比較淡漠了。西方文明一般不重視祖先的崇拜。
不崇拜祖先,也就無所謂後人,可能這是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吧。
以前看過一個小品,叫超聲遊擊隊。當時很多人當作笑話看,但我卻非常佩服那兩個到處生孩子的農民。他們實際上是在堅持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都要將生命延續下去。黃宏和宋丹丹演的那一對超生夫妻,不應該是大家嘲笑的對象,而應該是大家欽佩的人。
即使婚姻不是我們要得起的,我覺得對後代的渴望依然是人的內在動力。結婚率一時救不了,那麽國家該對孩子的撫育給予更多支持了,鼓勵願意生育的人們,也是好的。毛澤東的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還是很有道理的。
Alternative scenario: Employment rate similar to historical statistics, but with much-reduced hours worked each week.
文裏有討論,不婚不育對一部分人條件差的老百姓來說,不是主動選擇,而是無奈接受。即使對已婚並生兒育女的家庭,也有許多不幸。這些年,國內離婚人數大約是每年300萬個家庭,這意味著每年有至少300萬的成人經曆了家庭破碎的傷心,也有至少300萬個孩子感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痛苦。
另一方麵,不婚不育完全可以是個人的選擇,應該獲得尊重,有得有失是成年人選擇的結果。
“你說的:“非洲、中南美洲、中國及日韓台新以外的亞洲、西北歐以外的歐洲,都不存在這個問題。” 是錯誤的。中南美洲和東歐的生育率是非常低的。南美最大的國家,巴西,生育率隻有1.6.波蘭是東歐大國,生育率1.1,匈牙利拚命鼓勵生育,才1.38.”
----------------
我本來也沒有打算寫人口統計報告,大家都泛泛一說而已,你一定要細細的抬杠那也沒辦法。
還有,也要看對所謂“生育率”的高低如何理解了。你覺得全世界都低那是你的看法,別人隻是與你看法不同,你就覺的你對他人錯?我還會覺得你是錯的呢,嗬嗬。
大家隻是在各抒己見,不是在答老師的作業,不覺得有什麽對與錯。
我本來也沒有指巴西,指的就是說西班牙語的那些國家。而且,巴西的1.6,也已經比東亞高很多了。
“關於人口是否應該增減,國家和老百姓的角度和利益是有分歧的,極端時或許還會矛盾,這裏就不展開了。
總體來說,我個人認為,自然地、適當地降低一些人口不是件壞事;
老百姓在婚育選擇時,應該多考慮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感,簡單地說,喜歡生的就生,不喜歡生的就少生或不生。人生苦短,做自己喜歡的很重要。”
------------------
很讚同你說的。我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生育,是普通國民自己的事情,國家當然可有規劃,但隻能誘導,不能強製。
畢竟,這是人們的最基本的私有權利。
現在社會對年輕人極不友好,小城鎮幾千塊和大城市兩萬在解決吃飯住房問題後,明顯不夠負擔養育子女。孩子隻托兒每月都要幾個,大城市在還房貸後沒有剩餘每月萬元是養不起的,即使勉強撫養一個,生活水準會連下幾個檔次。何況不管收入多少,多數人沒有鐵飯碗,未來隻要出現短暫困難個人無房貸能扛過去,但有家有小就是絕路。
世界生育率高的隻有撒哈拉南部非洲,因為那裏不發達。等他們發達起來後,生育率也會大大下降。如果人類社會一旦發達,生育率就降到可持續率以下。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人類發展的最終是滅絕。
但是少數聰明人,在受到高等教育後,意識到生育的重要性,會有意識地,克服困難地多多生育。馬斯克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以色列-平均生育率為3,而且是在女性普遍受到高等教育,不信教的情況下做到的。
我們不可能說服每個人都有意識地多生育,但我們應該盡量喚醒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誰能夠達到這樣的高智慧,誰的後代就會繼承這個世界。
如果真是世界性問題,倒也不是問題了。
那就是人類自身的一個自然調節了 --- 在地球可以養得過來的資源和人類總數之間。
我覺得,“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這是個發達國家(換個不太恭敬的說法是:文明國家)才有的問題。
非洲、中南美洲、中國及日韓台新以外的亞洲、西北歐以外的歐洲,都不存在這個問題。
-------------------------------------------------------------------------
謝謝討論。你說得對,世界範圍內人口的增長和減少是不均衡的,相對落後的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比發達國家高很多,而且在同一國家裏,不同人群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曾經經曆過這個過程,現在過了高峰,開始往下走,便開始擔憂人口下降。
文章重點是關注國內和我們大家現在居住的地區,範圍有些局限。從國內經曆的過程來看,目前那些不發達的國家地區,將來重複類似過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人類的共性吧。
簡單講,就是人變得越來越值錢了,養不起了。
不是真養不起,而是不願意像現在的黑人、穆斯林那樣養。要追求本身的快樂、價值實現了。
這本來是人類發展經濟的終極目的,不能本末倒置。為了繁衍後代而放棄自己這一代的人生快樂。
G7中除了美國,其他一概巨減,人類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必然會這樣。
政治家出來振臂高呼:為了國家,多生娃吧!
文明國家,一概做不到,因為民在先,國在後。
現在,大概就連國在先的中國,都很難作到了。
忽悠人,是有代價的。你不能總玩狼來了的遊戲。
日韓台新的少婚少孕及老齡化,與中國有著根本不同的成因。
他們的人口基數小(日本除外)、土地和資源少。所以對他們,確實是危機。
而中國,講句極端的,根本不必為人口減少擔憂和發愁,長遠看,毋寧說是好事。
大約60年前的中國,哪家不是四五個孩子?但那時總人口是7億;
七十年代末期,開始了一胎政策,這急劇的人為的改變了人口結構,播下了中國人口必定要減少、結構注定要快速老化的“種”。現在隻是必然而來的“果”。
沒那時的一胎政策,也不會有現在的急劇變化(老齡化)。
沿自然趨勢變化的話,是不會有急劇而來的老齡化的。
中國不能也不會永遠隻作世界工廠,也必須是世界最大消費市場。14億的人口,已經是巨大的負擔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
如果真的想使中國人生活的更富足更有尊嚴和更能實現人生價值,中國人口減少到一半,7億都完全沒有問題。國家能否發達,與人口總數沒有相關關係。
德國以8千萬人口,實現了比日本都高的GDP總量,即為一證。
OECD諸國裏麵,過億的,隻有兩個國家,美國和日本。
日本現在的政治家們,多數也在主張移民,我是堅決反對的。至少,日本到8000萬時,不會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日本高速起飛的階段,根本就沒有現在這麽多的人口。
看看全世界的黑人、穆斯林、南美的西班牙係,所到之處,什麽也擋不住他們的“繁殖後代”。
他們真的快活麽?真的能生活的富足、有尊嚴、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麽?
當然,如果把人生的最大快樂,就界定在“繁衍後代”上,那我無話可說。
---------------------
對不起,說點兒不同的看法。
如果真是世界性問題,倒也不是問題了。
那就是人類自身的一個自然調節了 --- 在地球可以養得過來的資源和人類總數之間。
我覺得,“少婚少孕、人口老年化”,這是個發達國家(換個不太恭敬的說法是:文明國家)才有的問題。
非洲、中南美洲、中國及日韓台新以外的亞洲、西北歐以外的歐洲,都不存在這個問題。
在進化論裏,還有過度繁衍和生存爭鬥的理論,也是物種演變需要注意的。
關於將來,我也是不敢樂觀:現在兩場地區戰爭,大大小小的國際紛爭;民眾間的對立,國家間的對抗,感覺世界在掉頭往下;加上突飛猛進的科技帶來的劇烈競爭和不確定性,不知道會有怎麽的未來。
人越活越以自己為中心,以當下為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