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

眼外眼內皆視線所及。眼外的世界多少真?眼內的自己看得清?
正文

隨筆之時間 5

(2024-07-03 17:14:39) 下一個

曾聽說人之一生,蓋棺論定,而曆史的千秋功過誰來論定?

天地(地球)為方,經曆了漫長時間才改寫曆史為天地為圓。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氛圍、條件。地震儀、星象學、數學上圓周率的準確性早就有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有祖衝之、沈括等。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為: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

鴉片戰爭開拓了滿清時代有識之士的視野,船堅炮利背後的科技落後於洋人。古人點蠟燭、燈籠直到滿清末期始被西方人拖著去開電燈,用電話,開始認識有留住聲音的留聲機、留住影像的攝像機與留影機。這是一個中國人懷疑人生的年代,手工業遭遇西洋機器化生產而敗下陣來、國家領土主權不完整(割地、租界)與戰爭賠款等等不平等條如天津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五四運動作家如魯迅《阿Q正傳》與矛盾《子夜》等筆下人物假洋鬼子掮客買辦紛紛登場。

鬱達夫《沉淪》裏的一句名言:“中國呀中國!你怎麽不富強起來”隻是一句口號,既不是發明照亮一屋子的電燈,也不是發明溝通兩地的電話,但類似鬱達夫的五四運動作家們,提出注重科學與民主的口號、反封建思想(簡單的說就是反對以一家之主的想法為中心,無視家庭成員的喜歡與否,具體的說就是反對在大家庭裏,把個人意誌強加在別人身上),具體落實的是把文言文改成白話文、反封建思想的作品如巴金《家》、魯迅《祝福》等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清末文人生不逢時,麵臨了科舉製度被廢,出路無門的窘境。

曆史隻說結果,不論如果。

一場清末的中英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開始反思五千年文化隻剩文史鼎盛如唐詩宋詞、《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鑒》,西方的工業革命為何不是中國起頭呢?

曆史展開的是個人、國家的時間畫軸,讓曆史表情豐富起來的是曆史家的筆觸,例如一家之言的司馬遷《史記》,曆史也可以是紀錄片一般的紀實。

 

筷子兄弟 - 老男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