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海外存知己,天涯有筆鄰。
個人資料
雅酷原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免簽的笑與歎:中國的“單方麵試驗”

(2025-11-05 14:38:10) 下一個

最近,中國外交部宣布——自即日起至20261231日止,中國將繼續對46個國家實施單方麵免簽入境政策,期限最長30天。其中新增瑞典為免簽國,其餘45國的免簽資格,則延長至2026年底。名單裏有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阿根廷等國家,但唯獨看不到美國與加拿大的身影。

 

消息一出,輿論反應頗為複雜:有人拍手叫好,說中國終於做了一件讓世界點讚的事;也有人搖頭歎息,覺得單方麵免簽不免顯得有些低姿態;更有人從國際關係角度觀察,認為這是一場帶著微妙情緒的外交試驗——既有開放的笑,也藏著無奈的歎。

 

從表麵看,這是一項充滿善意的開放舉措。簽證政策是國際往來的門檻,能否輕鬆跨境,影響遊客、投資者乃至學者的選擇。放寬簽證——尤其是對經濟體量大、國際影響力強的國家——無疑是向外界釋放歡迎你來的信號。

 

對比過去的入境難,如今的政策顯得格外友好:隻要是名單國家的普通護照持有者,經商、旅遊、探親、交流、過境,都可在中國停留30天。這不僅簡化手續,更節省了成本與時間,對疫情後疲軟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事實上,自疫情以來,中國入境外國遊客數量遠未恢複。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2024年入境外國遊客,僅恢複至2019年的四成左右。簽證難、航班少、程序繁,是主要原因之一。此番延長免簽政策,無疑是打開窗戶透氣的實招。這也算是一種經濟外交。當出口增速放緩、內需疲軟之時,吸引外國遊客入境、刺激境內消費、帶動地方旅遊業,是一個低成本、高收益的補救辦法。免簽不僅是外交行為,也是經濟調劑。

 

問題在於——這項免簽政策是單方麵的。換句話說,外國遊客可以輕鬆入境中國,但中國公民去這些國家,依然要經過漫長繁瑣的簽證申請。這就像一次單戀:你熱情地向別人敞開家門,卻換不來對方同等的禮遇。在外交場合,這種不對等會顯得有點失衡。

 

為什麽要單方麵?答案不複雜。中國急需展現對外開放姿態,尤其是在西方輿論中,封閉”“高牆”“難入境已成刻板印象。免簽,是一種姿態——哪怕別人暫時不回應,也先表明我不是閉關鎖國的那一方

 

這其實是一種被動開放。過去幾年,中外往來急劇下降,不僅是疫情的結果,也是信任滑坡的體現。外國人來華申請簽證時,常被問及過多材料、審查周期漫長,還有簽證被拒的案例。西方媒體由此構建出中國收緊邊境的敘事。而免簽政策正是要對衝這種負麵印象:——你說我封閉?那我就給你免簽,讓事實說話。這種做法雖顯得有點自我證明式的外交操作,卻也反映出一種現實壓力:中國需要重新贏得友好可訪的國際形象。

 

從名單可以看出,中國這次的46國免簽對象,分布頗具戰略意味。亞洲有日韓與海灣六國;歐洲是重點區——幾乎囊括了歐盟主要成員;南美有巴西、阿根廷、智利等金磚夥伴;大洋洲則有澳新雙雄。這些國家共同的特征是:在政治上與美國保持合作,但在經濟上又希望與中國保持往來。中國此次單方麵免簽,正是抓住了這層中間地帶的外交縫隙。

 

——給歐洲,看似禮遇,其實是拉攏。歐盟內部雖然在政治上傾向美國,但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市場。中國用免簽作為人情籌碼,等於在貿易摩擦之外多開一扇軟門

 

——給日韓,既是姿態,也是測試。日韓都是美國盟友,但又都緊挨中國,人員往來密切。中方此舉一方麵是促進旅遊交流,一方麵也在試探彼此關係是否有回暖的可能。

 

——給拉美和中東,是政治投資。這些國家普遍對中國友好,免簽可以鞏固這種友好,體現全球南方合作的象征意義。

 

從整體格局看,這份名單並非隨機挑選,而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外交地圖。它既展示廣交朋友的開放形象,又巧妙繞開敵對陣營,形成一種有選擇的全球化

 

在這份看似開放的名單裏,最顯眼的空白,是美國和加拿大。這並不是疏忽,而是刻意為之。美國如今被中國視為頭號戰略對手,兩國關係雖在部分領域緩和,但在科技、軍備、地緣政治等問題上仍高度對立。免簽本身是一種信任機製,而信任正是中美關係最缺的東西。

 

更現實的考慮是:中國擔心來自美加的政治性風險。美國對中國學者簽證的限製、間諜案報道、簽證驅逐事件,都讓中方心生戒備。北京不願在這種氛圍下無條件開放美國人入境——哪怕僅是短期訪問。

 

另一方麵,這也是一種象征性回擊。美加都未對中國公民提供免簽,甚至收緊簽證審查,設置國家安全審查條款。因此,中國也以對等拒絕的方式表達態度:——你不給我便利,我也不必急著給你。

 

從經濟邏輯上看,中國當然希望更多外國人來訪。但現實中,願意來的人並不多。簽證隻是障礙之一,更深層的障礙是信任。外國遊客對中國的顧慮並非簽證問題,而是:——“網絡受限”“支付困難”“個人隱私是否受監控”“社會氛圍是否友好。這些問題,單靠免簽是無法解決的。免簽像一扇大開的門,但門後麵的路卻坑窪不平。許多外國企業代表坦言:政策很美好,但我們真正擔心的,是在中國能不能自由使用網絡、能不能順利支付、能不能在簽證期滿後延簽方便。

 

另一方麵,中國國內也存在顧慮。有些民眾擔心免簽會帶來治安隱患、非法滯留或間諜活動;地方管理部門擔心跨部門協調成本上升;輿論上也有一股我為何要單方麵開放的情緒。

 

這就構成了中國在推進免簽時的兩難處境:既要開放,又怕開放太快;既要顯得大度,又要防範風險。因此,這次免簽期限設定到2026年底——看似慷慨,其實是一種可撤回的試驗。政策執行兩年後,如發現問題,可隨時收回或調整。這種短期測試式外交,恰恰體現出中國的謹慎與現實主義。

 

事實上,中國的免簽政策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一場形象工程。中國近年在國際形象上承受不小壓力:疫情封控、外國企業撤離、媒體審查、數據監管——這些議題讓外界對中國的開放度心存疑慮。免簽正是為此修複形象的工具。它告訴世界:中國依然歡迎你:——歡迎你來投資,說明我們市場依舊;——歡迎你來旅遊,說明我們安全穩定;——歡迎你來交流,說明我們並非封閉。

 

然而,形象工程終究要靠現實支撐。如果外國人入境後,依然麵對網絡屏障、數字支付困境、地方登記繁瑣,那再多免簽也隻能成為窗口展示。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免簽政策是一場單方麵試驗:試驗世界是否仍願意走近中國,也試驗中國是否真的準備好重新擁抱世界。

 

免簽名單公布後,中國媒體普遍以重大利好”“國際友好姿態來解讀。但在這份喜氣背後,也不難察覺幾分沉靜與無奈。它的積極,是一種姿態上的開放;它的局限,是結構性的閉鎖。中國正在試著用簽證修複信任,用名單表達善意,用短期開放換取長期理解。這是一場外交的微笑,但微笑背後有歎息。歎的是開放之路的艱難——要讓世界重新走近中國,不隻是簽證的問題,而是製度的、觀念的、氛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世界是公平的 回複 悄悄話 上次到牆國去看望父母是疫情前的2019年春天,後來他們就不讓我再去那裏了.去年到台灣呆了6個星期,也過了家門而不入. 盡管已經有2019年得到的十年有效的多次入境簽證.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最近回國旅遊三周,去了包括洛陽,開封,西安,上海,烏魯木齊等多個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大多是旅遊熱點城市,但是除了上海還有一些非華裔外籍遊客,其它城市的確不多見,看來吸引外籍遊客還有很艱巨的任務,個人感覺幾個問題都和簽證無關,而是旅遊便利度,旅遊舒適度,尤其是國際化的便利度,對比東亞其它地方,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等等,都有一定的差距。
新手一位 回複 悄悄話 開放不挺好?歡迎各國遊客,對國內經濟好,大家有口飯吃。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放多點間諜進來,抓了當人質肉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