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春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1957生89年移民到加拿大,99年到美國加州矽穀做軟件工程師;退休後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定居
正文

曆史如鏡警惕:技術得手,戰略失手

(2025-09-28 10:56:02) 下一個
今天的新聞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披露有關俄羅斯協助中國攻台的報告,這並非不太勁爆的消息,而是十分合理,甚至是“沒有才奇怪”的事情。 報道中,俄中的軍事合作包括了分享空降作戰經驗以及軍售,其實並沒有超出各種台海防衛作戰的想定範圍。不管是軍售或技術轉移,俄羅斯在台麵上早就和朝鮮合作,以交換朝鮮出兵在烏克蘭替缺兵少將的俄軍當炮灰。曆史上俄羅斯幫助中國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斯大林幫助中共打內戰,如出一轍,他們在中國的曆史上 幹什麽有建設意義,當然即便是建設性那也是與軍事,和軍事工業,武器生產,重工業有關係,從理性,認知能力的提升方麵幫助中國人了嗎? 讓我們係統性總結俄羅斯在近兩百年中,幹預和從事的事務中,發現其中的規律?
核心觀點: 俄羅斯/蘇聯對中國的幹預呈現出一種周期性的戰略投機模式,其特點是以短期“援助”換取地緣政治影響力,但長期往往導致對抗、依賴或潛在分裂。這種模式下,表麵的“建設性”往往被更深層次的戰略利益和負麵影響所掩蓋,對中國獨立自主的理性認知發展構成了複雜挑戰。
階段 典型幹預 表麵“建設” 負麵影響 核心規律 對中國理性認知提升的影響(批判性視角)
19世紀中葉-1911 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等割地);支持義和團反帝卻坐收漁利。 引入部分鐵路/重工業技術(如中東鐵路)。 領土損失(逾150萬平方公裏);強化“列強恥辱”認知,但未能有效提升理性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 資源掠奪與地緣擴張優先: 以“援助”或“合作”為幌子掩蓋領土野心,在周期中從盟友角色轉向掠奪。 有限且扭曲: 認知停留在“弱肉強食”的屈辱感,對外關係的理性選擇能力受限;對“現代化”的理解被西方/沙俄模式捆綁。
1917-1949 援助孫中山黃埔軍校;斯大林輸武中共內戰;扶植新疆東突(1944)。 建軍/重工業起步(如東北基地)。 國共分裂、內戰延長;意識形態操控抑製本土理性,引發內部爭鬥。 滲透與分裂策略: 軍事“輸血”換取意識形態控製,短期內加速建軍,但長期埋下內部紛爭和依賴隱患。 雙刃劍式: 引入革命理論與現代化建軍經驗,但意識形態的僵化與外部幹預,壓抑了多元、獨立的政治與社會理性思考。
1950-1989 156項工程援助;1958年拒分享核技術;1969年珍寶島邊境衝突。 重工業/核工業躍進(如“一五”計劃)。 經濟/技術依賴釀債務;意識形態分歧(中蘇論戰、文革)導致認知孤立與國際關係倒退。 從盟友到對抗: 初期“兄弟”援助建立同盟,一旦核心利益或意識形態衝突即刻分裂,領土爭端循環。 深刻教訓: 初期提升工業技術理性,但後期被迫自主研發(“兩彈一星”)是獨立認知覺醒。政治理性在“反修防修”中扭曲,付出巨大社會代價。
1991-2025(及以後) 軍售/能源貿易;2022年後烏克蘭“換兵”(朝鮮/中國);RUSI報告中空降合作。 軍事技術轉移(如蘇-35戰機);能源穩定。 地緣風險(如台海牽製美);認知上強化“反西”敘事,可能忽略內部改革必要性與理性多邊外交。 實用主義循環: 經濟/軍事互利掩蓋深層戰略野心;從“戰略夥伴”到潛在衝突,貿易增長卻伴邊境隱患與地緣風險。 警惕與反思: 強化了“反霸權”的外部理性認知,但在國內治理與全球多邊合作上,可能因戰略捆綁而缺乏更深層次的理性自省與平衡。
 
總體規律洞察:戰略投機性:幹預多為“以小博大”——用軍事/工業“ carrot”換資源/緩衝區,鮮涉教育/認知提升(如無係統理性哲學援助,相反歐美,幫助中國辦大學,建醫院,而不是打內戰,辦軍校,這些難道不是十分鮮明的對比嗎,誰是出於善意,誰是出於惡意)反觀歐美,早年援助多落腳於教育與醫療這些“軟實力”基石,旨在點亮人心、治愈社稷,而非煽動內耗。周期循環:盟友(10-20年)→分裂(衝突)→和解,驅動因素是地緣(反美/反英加以利用)而非真誠。不對稱影響:中國獲軍事工業“硬實力”,但認知上多“軟傷”——依賴症、意識形態偏見,曆史如鏡,提醒當下俄中合作:技術得手,戰略失手。對比之下,難道不能夠一目了然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