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糧,指的是耕地的農民將所種收獲的糧食,按標準無償交給國家。
公糧其實是政府向農民征的一種稅。
就相當於現如今在單位上班,每月從工資中劃扣的個人所得稅。
早年,我國是通過以糧代稅的方式來征求這筆農業稅, 如果不上交公糧,屬於違法逃稅。
交公糧前,要先對糧食進行晾曬 ,保證穀子不能潮濕,否則容易發黴,交公糧時也不合格。
找一片開闊的地麵,選在通風幹燥的天氣,將糧食倒出攤薄,靠陽光進行晾曬。
曬幹燥了,才把糧食裝袋打包,準備送到糧食站。
交公糧的時間很嚴格,而且往往是集中在一個糧站裏。如果不能按時交齊公糧,會被罰款,農民都要抓緊時間交公糧。
條件好的農民有拖拉機或者板車,可以一車就把公糧拉去鎮上交了。沒有板車、馬車、拖拉機的農戶,隻能靠肩一擔擔的挑了。
夏天天氣炎熱,太陽在頭頂烤炙的人幾乎要冒煙了。如果碰上下雨天,農村還都是泥巴路,磕磕絆絆,更是泥濘難行。
住在路途遠鄉鎮的農民,還要挑著擔子,在淩晨出發,趕十裏二十裏山路,才能在糧食站關門前到達,上交公糧。
因為貧窮,舍不得買水喝吃飯,隻能自帶水喝幹糧。
交公糧程序複雜,有的農民要排一天的隊才能交上公糧。
有些農民沒吃早飯就出來了,可能還要餓著肚子排一天隊才能排到。
當時,糧站的檢驗員擁有一票否決權。
農民需要和糧站的工作人員說好話拍馬屁,討他們高興,以免無故的刁難,可以一次通過。
糧食入庫前,要經過檢驗。
先經過一道上風車的程序。糧食倒進風車裏,風車會把不飽滿的穀子麥子吹出來。
不飽滿的穀子國家不要,但是農民可以搜集起來,回家也是一頓口糧。
過完風車糧食就可以過稱了。
檢驗員稱糧的時候,農民都會湊近盯著稱尺看,生怕稱沒放平重量不準。
如果斤兩不夠,農民就得湊足了分量,再來交一次公糧。
檢驗合格後,農民再把一袋袋糧食扛進糧倉,倒進國家的糧庫裏。
直到這裏,農民才會大大地鬆一口氣。
如果驗收不合格,比如稻穀還沒有完全曬幹的,或者晾曬時有雜物沒有吹幹淨的,都會被拒收。
農民隻能打道回府,下次再來,就又要挑著擔子,重新走上幾裏或十裏二十裏鄉間小路。
---@海外博士學者圈A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