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與共產主義的關係, 這個命題,是如何進入我的眼簾的?
那是去年,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我驚奇地發現,在21世紀的以色列,竟然還存在像人民公社的原始版,以色列人稱為基布茲的東東。
什麽叫基布茲?維基上是這麽說的:
基布茲(希伯來語:???????/??????Kibbutz,意為聚集,複數:????????Kibbutzim)是以色列的一種常見的集體社區體製,傳統上以務農為主,現在則曆經轉型,兼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1]。基布茲是種混合烏托邦社會主義和錫安主義而建立的社區型態,是以色列的重要特色,占全國GDP中工業總產值9%、農業總產值40%[2]。第一個基布茲建於1909年,叫Degania。在基布茲中生活的人稱為基布茲尼克(希伯來語:????????/?????????????Kibbutznik,複數:Kibbutznikim,華語圈一般稱為居民),目前全以色列約有5%人口住在基布茲內[3]。
那麽,我就想到,這個人民公社,乃至共產主義這個概念,應該完全脫胎於猶太人這個基布茲理念。
也許,是猶太人千年流浪、沒有祖國的遭遇,使他們熱衷於群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生產,抵禦敵對勢力的進攻,並要求取消邊界、沒有國家,逐漸形成共產主義這個想法?
而我在前幾年,的確在網上碰到在中南美鼓動大篷車的NGO組織,大都是猶太人資助,鼓勵取消邊界,那個頭就是猶太人,我懟了她:以色列也應該取消邊界,立刻被拉黑。
查閱了資料:
猶太人當時到底有多積極?
這麽說吧,蘇聯500多名黨政軍高級領導人中,有400多人有猶太血統和背景,占到了總數的五分之四以上。
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曾經這樣評價:
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解放了猶太人,讓我們從思想上抹去了可恥和血汙的痕跡
1920年4月受俄共(布爾什維克)遠東局派遣到中國創建中國共產黨的俄共特務維經斯基(中文化名:吳廷康),是實打實如假包換的猶太人。
見維基:
格裏戈裏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俄語:Григорий Наумович Войтинский,1893年4月5日1953年6月11日),或譯魏金斯基[1]、沃伊京斯基,本名紮爾金(俄語:Зархин),在華期間化名吳廷康,筆名魏琴、衛金[1],俄國猶太人[2],共產國際創立初期人物,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共初創時期經費的實際提供者。1920年奉命到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曾為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代表,中國研究家。
1920年2月,布爾什維克奪取西伯利亞後,打通了跟中國的陸地交通。不久在此建立俄共(布)遠東局,負責在中國及其他國家建立共產黨的工作。4月,遠東局派遣代表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北京[3],其妻M. F. Kuznetsova隨行擔任助手,見到李大釗。[4]李大釗隨即將他介紹給在上海的陳獨秀。5月,維經斯基在一位定居海參崴的山東平度籍華僑楊明齋陪同下前去上海,勸說陳獨秀組建中國的共產黨。陳於是開始與幾個城市的革命者進行聯絡。8月,陳在上海法租界漁陽裏2號的家中組建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維經斯基協助成立了上海外國語學社,送青年出國學習,培養幹部。[5][6]次年7月,來自幾個城市的十幾名代表在不遠處的望誌路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5月,維經斯基受命來到上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11月底,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7年4月還在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分裂後,離開中國。在伊爾庫茨克從事經濟工作。
1930年代在莫斯科從事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