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輩子做個樹

出生在北方農村家庭,因為是計劃生育時期的家中排行老二卻一直沒有土地,背著“黑人(黑戶)”的標簽度過了人生最單純快樂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時光,後來從農村考入大學,再後來南下深圳打工,20年後帶著兒子在加拿大工作和學習,一個叫樹林卻從來沒有停止移動的個體
正文

被美國父母養大的中國小孩 Emma

(2024-02-11 12:38:51) 下一個

客戶一封長長的郵件描述了工廠產品的問題

第二天一早驅車去了客戶公司看現場情況

客戶帶著進入倉庫的時候

一個穿著客戶公司LOGO 的女孩子正在做測試

看了現場情況

再看測試中產品的情況

大致判斷

應該不是嚴重的品質的問題

來之前的前一天晚上已經在工廠查看過出廠報告

知道了大致情況

 

為了表示重視

我和工程師還是多留下來測試一些屏幕

這個測試的女工作人員成了我們主要溝通對接對象

我主要是想搞清楚高高疊起的問題產品到底是什麽問題

而她似乎對我中國來的身份更感興趣

她問我

你覺得我是哪裏人?

我說從麵相上看你應該是菲律賓人

她說不是自己其實是中國人

哦 我看著她 等著她繼續 不想打斷

直覺告訴我今天又是另外一個人生故事

 

Emma

26歲 大學畢業2年多

視聽係統專業畢業

熱愛這個行業

也能很輕鬆拿起15公斤左右的箱體

 

自己是在出生的時候被遺棄

當地福利院養育她到三年

直到被美國家庭收養遠渡重洋

福州人

父母待自己非常好

母親德裔 父親是愛爾蘭裔

養父母育有一個女兒

年長Emma 幾歲

父母還想要一個孩子,但是母親不想再重走一遍懷孕的過程(不確定是身體原因還是其它),決定收養

據Emma說父母直接去福利院在三個裏麵選了自己,沒有走很多程序

問起是否想找到自己在中國的父母

Emma說沒想過,太難了吧,養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很多錢

她多次提到自己中國血統卻不似中國人的話題

我仔細的打量過她

也在溝通中多次目光直視對方

嘴唇很厚

皮膚黝黑

身體健碩

我有點兒覺得她像是菲律賓血統,越南血統或者也神似墨西哥血統

但是她的確很難和中國人聯係起來

我問她自己這樣一個麵孔成長在一個純白人家庭裏什麽感覺

她說父母做的很好

從來沒有讓自己感覺不像自家人

坦誠和真實肯定是這個白人家庭做好的第一步

一個沒有任何基因遺傳的不同種族人

確實也隻能坦誠了吧

 

我們聊到了她遠在中國的父母

自然聊到了計劃生育政策

在得知中國放開三胎政策的時候

看得出Emma 還是有些觸動的

我也是第一次那麽徹底的感受到

一個製度

對深陷製度傷害刃上的人來說

還是

那麽刺骨的辛辣

為了緩建氣氛和情緒力圖共情

我也說起了自己的出生

自己的出生也是計劃生育外的

母親在過了月子沒多久被鄉縣政府拉去做了節育

說是節育 其實是毀滅生育能力

直接拔出了雙側輸卵管

母親是不吸收麻藥體質

疼痛的程度不用描述

這也為日後生活帶了無法言明的黑洞

 

當然了

母親的這段節育過程

我沒有和Emma提起

一方麵我的醫療方麵詞匯不足

也或許這是母親的個人隱私

也是那一代中國婦女共同的隱私

在醫療不發達的情況下

如何暴力的搗毀女性的生育能力

政策和政府可能早已忘記

而後一代的子孫也不得而知

這些隨著一代人的淡去

像巴比倫文明一樣消亡了

 

然而今日的Emma 讓我把這些都湧上了心頭

我和Emma 說你的父母估計是國家公務員

或者至少有工作

體製內的人是絕對不能違反計劃生育的

我們家是農村戶口

所以生就生了,罰款不給土地 就是政策處罰過了

那個時候有工作就得失業挨餓了

所以估計你才沒能被留下來

她想著說 估計是吧

她知道自己的生日 1996年

我問你還知道生日?

她說是的

我問咋知道的?

她說自己被遺棄在一個公交站台,包裹裏放著一個字條 寫著生日

也慶幸自己還是個有生日的人

父母應該還是有文化的吧

 

我曾聽過計劃生育時期非常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

在中國人口大省山東

計劃生育嚴格的時期采取“連坐”的做法

有點像秦朝時期的“連坐”之法

一個家庭試圖偷偷超生

全部家族成員,從近到遠全部受牽連

據說從有工作的家庭成員被迫停工開始

直到搬完家裏的最後一個家具---做飯的鍋為止

 

一個嬸嬸說自己的二兒子是在出生前5天被拉去人流的

可以想象麽

對大人是多麽大的風險

對孩子

那是一個活著的孩子

直接打針先殺死孩子

然後再引產……

一個大娘和我說

那個時候計生局做人流的那個池子裏

有一池子娃,成熟度不一樣

有的都是頭發清晰的……

 

嬸嬸和我說起二兒子的時候

深情閃爍

強裝的坦然 從嘴角還是看到了悲慟

做母親的經曆

這一刻足以串起天下媽媽的共同神經

 

再後來我聽過一個江西同事給我講的

關於“門檻女”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和Emma 分享了

 

Derek 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是被觸動到了

曾慶幸自己沒有生在江西

不然的話

我應該和Emma 的故事應該是雷同

唯一不同的應該就是我沒被送到國外

而是下麵這個門檻女的故事

就是我的故事

 

門檻是中國古代契在大門下麵的一根橫梁

一般這個門檻的高度是有講究的

通常這個門檻也代表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

尤其是去北京看故宮,天壇

這個門檻就是中國文化精髓之一

 

門檻女就是被遺棄在別人家門檻上的棄嬰

計劃生育有一段時期在農村的政策是

一家一個男孩,

或者是老大是女孩還可以再生,

老大是男孩就不能再生

農村

終歸還是會在製度外再多生

當然了會被罰款,

即使這樣

每個家庭也還是努力想實現家庭最好配置

這個有點像今天的奢侈品吧我覺得

預算固定但是品類可以選擇一下

今天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態度都已經剔除了男女的偏見

開始逐步隻考慮數量了

而那個時候

即使關於孩子是不光有數量更有性別的必需條件的

 

門檻女一般是家裏麵第二個出生的女孩子

這個時候家裏麵想要個男孩子

而來的是個女孩

就不得不選擇送人

而 Derek 說一般女子懷孕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打算

自然是做好了萬一生女孩子的打算

因為生男孩子是不需要打算的

留著就好了

所謂“打算”就是物色好村子裏那戶人家符合收養女孩子的條件

比如:家裏有一個男孩子或兩個男孩子的家庭

已經有一個男孩子了的家庭,

不願意冒再生還是男孩子的風險,很有機會收養女孩

而有2個男孩子的家庭,因為再生女孩的風險很高,也會有機會收養女孩

 

自己的父母是屬於後一種兩個兒子

 Derek 的家門上在自己記憶中來過3個“妹妹”

最後都沒有收養成功

理由都是對方反悔了

時至今日自己母親對他和弟弟不滿意時還會說

要是當時養個女孩多好

 

再回到門檻女被放到門檻的那個夜晚

一般都是出生後晚上放到物色好人家的門檻外

家人(估計是父親吧,母親在坐月子啊)會遠遠的看著

直到孩子被抱進去

 

Derek說其實大家都知道

誰家的女兒長在誰家

女兒成長過程中也會得到親身父母家庭的資助

有的甚至就是走動在兩個家庭之間

也可以叫這個“雙父母”孩子吧

在他們村有個尼姑庵

裏麵住幾個尼姑

實在沒人收養的孩子會被這裏收養

在 Derek上學期間還有尼姑庵長大的同學們

她們穿尼姑服裝上學

尼姑庵因為受到這些女孩父母家庭們的關照

香火很好

據說這些年

尼姑庵裏長大的孩子們到外麵讀大學

畢業後又回了那個學校教書的都有

 

我一直覺得這些故事可以做一個電影

帶著時代

帶著製度

帶著政治 文化 經濟

再縱橫中國南北

江西,山東 和我這個出生在內蒙邊陲小鎮的故事

然後再疊加上這個美國長大在加拿大工作和生活的中國人故事

應該是一個挺值得關注的事情

Emma 告訴我有一部電影就是關於這個話題的

我去看了

那個是三個被美國家庭領養的孩子 分別長在美國不同的地方

後來聯係上回國去走訪的故事

是富士康老板郭台銘的侄女拍的

一個故事

關於Emma 的

最後Emma 手指上碩大的磚石戒指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說你訂婚了麽 恭喜啊

她說不是訂婚

是男朋友的一個承諾戒指

這個直接開啟了她說起自己的戀愛狀況

男朋友是一個菲律賓移民家庭

我說好處是

從此以後你可能不需要再想辦法區別菲律賓人和中國人了

因為你的兒子或女兒就是完全的菲律賓人了

 

祝福Emma

 

計劃生育三胎政策

曾讓曆史上一胎政策血淋淋刺傷的一代人

再度感歎

 

我母親的家庭裏

二姨一生曾育有一子

兒子38歲那年車禍去世

二姨和二姨夫相依為命度過了十幾年

再後來二姨夫去世

就留下了二姨一個人

國家五保福利是給了關注

但是真是五保戶了

自己才能明白 那些政府給的錢什麽都不是了

五姨從山東把孤寡老人的二姨接到內蒙

擔負起了二姨的養老工作

五姨家還有年邁的婆婆隔一個月過來住一個月

婆婆癱瘓

我聽說過五姨婆婆和二姨“吵架”的台詞

彼此都覺得對方牽連了五姨和我姨夫

聽得出

她們其實是對自己給別人生活造成負擔的不滿

隻不過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了

五姨的三個孩子不是太理解為啥母親要返哺二姨

自然

在小家庭長大的孩子

不能理解那個窮困時期看起來缺衣少食的兄弟姐妹

確是人間最暖真情

如果不是計劃生育

二姨的人生至少不會留在異國他鄉

二姨一生長在煙台

曾做日本市場的手工刺繡出口生意

家財萬貫過

幾個月前二姨病危過一次

當時我們甚至商量過二姨身後事的安排

至於如何安葬

疫情把內蒙首府封城 無法入火葬

而土葬也無法實現內蒙和煙台的遠距離操作

一家人討論過

我因為在國外出差

時差原因 生病的狀況

著實也是心力交瘁

 

而這些故事

似乎都和計劃生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的父母至今領著一年不到壹仟塊的雙女戶補貼

對父母而言這個錢已經不是那麽重要

但是我父母和我的故事

是計劃生育政策下

很普通很幸運的

 

一次旅程 結實一個新朋友

認識一段新曆程 如果對方是你,會如何麵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