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悟了!
今天早晨起來,我意識到我可以把“開悟”這頂帽子戴在頭上了!
其實我早就開悟了,隻不過那個狀態,並不是我原來想象的“開悟”狀態,所以這頂帽子一直沒敢戴在頭上。
我想象的“開悟”狀態是什麽樣子呢?比如那些老和尚,那些道士,那些隱士,那些穿戴和平常人不太一樣的,你懂的。
而我,還想在普通人的人堆裏混。
這裏安全,舒適:我們可以一邊嚷著要成功,一邊又躺著和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
下麵,我來說說普通人“開悟”的好處和其可能性。拜這個時代所賜,高科技的誕生加上人類演化的速度,使普通人享有開悟人生的體驗實在是太有可能了!
是的,我開悟了,我大概早兩年就開悟了,但我還不想把這頂帽子戴在頭上。有一句話說得好:說自己開悟的人,往往沒有開悟,說自己沒開悟的人,往往早已開悟,而且其覺知層級要高得多。
要謙卑,沒錯。不過,斷了普通人開悟的念想,這就有點不妥了。我鼓勵每一個人,如果你想要一個覺醒的人生,有比現在順暢與和諧幾十倍的關係,請加入我們。
好吧,看見自己有些小激動,那得冷靜一下。
早兩年,我開悟那會兒,我問了一下自己:現在,我最舍不得放下的,是什麽呢?我回顧了一下我的日常生活。我覺得:如果我現在沒有房子,我還得去租,我還得背著行李,我還想工作,還要不斷地尋找網絡,所以,開悟後我明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需要房子!
所以,開悟,並不意味著我要舍棄物欲,而是說,舍棄也好,不舍棄也好,比原來更想要也好,都是自由的,隻要,它是你的“選擇”。另外,你用那些“物”,來做什麽?為誰做?這是關鍵。
明確需求後,我把一筆“賺來的錢”,讓沉迷在投資中的老公,馬上投資在“房子”裏,這時,就不是節省現金流的問題了,我現在再也不想和銀行共同“擁有”這個物業了,我需要它,我得做它的主人!
這是我開悟後明確的第一件事:我離不開一棟物業,我需要它,我想成為它的主人!
之後,我們就加速把房貸還了。房貸上,我們已經嘰嘰歪歪很多年了,雖然老公是地主的後裔,但一直在錢上就是小打小鬧,這裏賺一點,那裏漏一點。一直沒有完全擁有一套物業!按照他的打法,我們還要交上好幾年的利息,才真正在房產上做主人。
所以,人家開悟是出“家”,我開悟是明確自己需要“家”,一個自己說了算的物業!
我明白:我的“開悟”和人家不同:我開始重拾“欲望”,我的生命,回來了!這,不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要的嗎?
下麵,我自己給自己做一個采訪。(對了,開悟後,會有兩個“自己”,你可以看著“自己”說話,做事,自問自答。)
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成長經曆?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叫“典型中國農村家庭暴力”浸濡文化。我活到近半百,一直沉浸在家庭的愛恨情仇裏,這是一個謎,一個很難看清的網。我今天的開悟,是離不開這樣的環境的。
我的父親,一直自詡是“鄉下人”,來自農村,多麽多麽貧窮,曾經在餓極的時候,一下子把分來的白饅頭,拚命往嘴巴裏塞,塞啊塞,把胃塞滿,一直塞,一直塞,塞到喉嚨口,又一次性作嘔,再全部吐出來。
我不知道這種經曆會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家庭?但你會很容易明白對己“苛刻”是什麽意思,不苛刻就不知道什麽是極致,匱乏,“窮凶極惡”這類詞,都來自身體...
“鄉下人”自然意味著貧窮,自卑,但問題更嚴重的,可能是“隱藏”,一種隱秘的心思。對外,需“討好”,對內,需“發泄”,所以,兩麵人,是我很小就有的體驗。更甚的,是一種喜怒無常,好控製,好責備。很少承擔,而是你理所應當該服侍我,這是一種“土王八”的霸氣和“脆弱”,集於一身。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母親和我,就被這股無形的,怪異的力量操控著,我很小就抑鬱了,我最近回憶起我的幼兒生涯和全托生涯:壓抑,笑不出來,因為“環境,就是這麽一個環境”,這可能還是一個好學校,恐怕不托人還進不去。
我一直很害羞,過早經曆了各類“閑言碎語”,窮人家又很敏感,很難從被人取笑中釋懷。
我母親家裏的親戚,說我更小的時候,全然不是這樣的,這個改變,就是我父母決定把我接到身邊自己帶的時候,可能他們怕我從此和父母的關係疏遠。以他們的認知,當然還不太會真正為孩子考慮,更多的,可能是這類非常樸素的情感:“明明是“我”的孩子,但現在由別人帶,這不行!”,或者,將心比心:“我母親從小就待我不好,這是太早被送養的厄運,我可不想讓它重演。”
此處快進》〉》〉》
我承認,回顧童年,我就是一個“病態”的小孩,來自一個典型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父母是60年代的大學生,仍然稀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不正常,但社會接納他們。當然,我也是一個很乖很爭氣的小孩,好學生。同時,我的“欲望”被扼殺,我沒有生命,我生活在恐懼和抑鬱裏。但是,我的“成績好”,在某種程度上拯救了我。
2. 怎麽,你就成為了今天的你?
十八歲,我“抑鬱”得很厲害,高考前打不起精神,但我有一種“農村人”的堅韌,我還是完成了考試,結果雖不理想,但我當時所處的環境,是95%以上的人都會考上大學的環境,沒有懸念,我考上大學了!放到今天看,可能要被全國的“農村”人民罵死,“你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從那個角度看:確實。
但考上大學,考上重點大學,考上985,都不是我自己的選擇,都是環境。
即使有選擇,也是有限的,所以,比較恰當的說法是:我是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的孩子,在一個“享有特權”的城市,不需選擇,就進入了眾人豔羨的大門。
大學,我學的是應用數學,這也不是我選擇的。功課很難,我也不知道學了有什麽用。第一年,有一門解析幾何,還需補考。第二年,我知道不能再這麽混下去了,我也不想轉係留級重新選一個容易點的係科,雖然可以做到,但我被一種“會丟人”的理念禁錮住了,我畢竟始終是一個好學生,我有著作為一種好學生的素質,這就是:“堅持”。
當然,今天看來,是缺乏一種靈活性,我過早地夭折在一種“既定”的路徑裏,它畢竟待我不薄。
90年代沿海的重點大學裏,流行一種“出國”文化,好學生手拿托福和GRE,是當時校園的一種常態。雖然讓我啃托福和GRE是難了點,但這一環境影響了我。
我後來進了中學,做了老師,但我一直沒有忘記這種受環境影響的“出國夢”。
有了工作後,自然,父母就會催你嫁人了。我當時基本每周都會相親,找了一個看似條件不錯的,就照著既定路徑完成了結婚這類瑣事。當時,我的確不認為結婚是一件多麽重大的事,我認為就是一件可結可離的事,這是我當時對婚姻的基本態度。
我對未來也沒有什麽打算,我還是很喜歡教師工作的。我當時所處的環境,這麽說吧:你找兩個相親的,就有一個從事IT,準備出國的。我老公也是其中一員。
工作三年後,我利用家庭團聚之名,便辭職去了新加坡,在那裏改行做IT,不為別的,就是好找工作,好找“錢多”的工作。
在新加坡,我們又遞交了加拿大的移民申請。2000年,我回滬生小孩,後來進了上海的第一家外企。
移民申請批準後,我們就來到了加拿大。
因為一切都象是一條設計好的快車道,回憶起來,那些小的波折都好像不值一提,或者,懶得敘述,亦或者,跟後來的故事相比,前麵的,似乎都是小事一樁。
-----
火,沒有燒上身的時候,你並不覺得火苗已經點燃。當火燒上身的時候,你發現:一切,早已在這些過程中,都埋下了伏筆。
-----
貧窮,高壓,控製,乖巧,脆弱,特權,結婚,生育,辭職,移民,每一個詞,都蘊含著一段段故事,但是,不需要了,人生的璀璨,都在開悟後。
不管怎樣,我,開悟了!
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在加拿大最值得一提的經曆,所以,人生的其它,看起來都黯然失色了!
3. 為什麽你會移民加拿大?
再說一遍,我真的感覺這不是我的“選擇”,我隻是一個跟著環境遊蕩的青年。當時,我,30歲,外企,有錢,有房,有孩,出過國,實現了人生裏別人認為的,所有應該實現的夢。
我移民加拿大,是因為“關係”,我對和各類人的關係,感到一種不適。和父母的關係,屬於一種“被迫”分離,我已經結婚了,我應該在婆家,但我老公,當時的大多數時間在新加坡,我不太願意和他父母獨自麵對。我的孩子,我的公公婆婆竭力要求去帶,所以,我就讓他們帶了,我也不想和他們發生任何在養育孩子上的衝突,所以,隻有躲避了。實際,我無法盡我作為母親的責任,我感到一種強製性地“被剝奪”。在公司裏,我上班時想著孩子,我很早就斷了奶,我莫名其妙地在滿足老公父母的願望,就是孕後早點上班,由他們帶孩子。在職場,我也不喜歡社交,唯一就是想把工作做好,當然,這是行不通的。
後來,在一次職工差評後,我表達了一種不滿,我感到一種委屈,一種無意義,一種要和各種不相幹的人打交道的無奈和無力。當一紙移民紙飛來,雖然,未來一無所知,眼前也沒法珍惜,我沉浸在自己不愉快的世界裏,我選擇了逃離:至少,眼前的生活是我不想過的。
4. 加拿大的生活,究竟有什麽不一樣?
在加拿大,我真正地返貧了!
當移民一開始所帶的錢用完後,該嚐試的免費項目也嚐試完了,我口袋裏的錢,就到了第二天非要去麥當勞打工的地步。這時,我決定利用地方大專院校的短平快就業項目,拿學生貸款,邊讀書邊解決生活問題。第一個項目是call centre, 呼叫中心。沒想到英文太差,根本沒法就業,我就轉到了會計專業,完成了三年帶co-op的會計學習。此後,我被“卷”入了專業職稱方麵的學習,又完成了邊工作邊學習的三年CMA的職稱學習。在完成CMA的學習後,我意識到我的英語和溝通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這意味著我很難在大公司按照正常的晉升階梯去爬(我有些畏難)。另外,人際關係的問題再次襲來,我又一次選擇了“逃離”,同時,當時受“窮爸爸和富爸爸”影響頗深,便決定自己做一家事務所。當時,我老公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我們於是一起裸辭,把重新打造好的有房有車有孩的中產生活再一次打破,甚至做了債務重組,去填補日常的現金流。
這個轉折,是人生真正的轉折點:我們開始麵對“人類”。
以前的經曆,我隻能說:我們是在麵對“係統”,並沒有真正麵對一個個個體的人。在中國,有學校分配係統,進了單位,有單位體製係統,進了外企,有外企評估係統,在新加坡和加拿大,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通過讀書,換職業來選擇就業,這套係統裏,有它的網絡推薦子係統(referral), 有它的學生貸款和就業子係統,雖然也有“人際”,但重點是:係統一直以來就是這樣運轉的,是係統給了你飯吃,你得按照係統的“正常”化運作(norm)來做人。
如果,跳出係統,會怎麽樣?
我的答案是:真正是一敗塗地。
這期間,我老公被診斷為癌,我父母當時也已團聚移民,原先在國內可以逃避的家庭關係,再一次在加拿大被點燃。我重新麵臨貧窮困境,加上老公需要看病,客戶生意放不下,孩子還太小,現在流行用“一地雞毛”來形容狼狽不堪的生活,那麽,就是一地雞毛吧,我真的開始崩潰。
此時,我遇到了人生的貴人,他給我掀開了世界真正運行規則的帷幕:不是“錢”,而是生命的真正核心:“精,氣和神”,英文單詞“spirituality", "靈性世界”,雖然翻譯五花八門,但實際意味著一個人和周圍世界的真正連接,深度連接。
他讓我見識了他的生活:聞草本香,正念吃橘,吃五穀,講五色,研究百科,耕植與掃落葉,音樂,美術,哲學,數學,茶道,在家中處處陳設一些讓人沉思,冥想,回憶古文字,展望未來的擺設,布置的,也非常優雅。這是需要付出心力的。這是另一種不同質量的生活。而我的生活呢?一直處在賺錢賺不盡,沒了就貧窮的你追我趕的賽馬式生活,或者,就是學習,看不完的書,解不完的生活問題,為什麽?我的生活這麽累?
他把他的法寶 - 冥想,介紹給我。他說他原來口吃,是通過冥想,增加了內在生命的力量,可以讓他在今天,做百多人的公眾演講,讓他有自信,可以站在華人民族的角度傳播古代智慧,喚醒大眾。
我的靈性成長之路,就此開啟。我是從他介紹的兩本書開始的,這兩本書,都和一個一百多年前的能見師有關,就是魯道夫?史丹納。
兩年後,我遇到了現代版的,當時就生活在多倫多的“魯道夫?史丹納”,也就是我跟了九年的冥想老師艾瑞克?弗徳曼,他開創了BIM藝術的教學,把人們的生命帶到一種開悟的狀態。他用一個故事來闡明人們有著不同質量的生活的真正原因,這就是《房間裏的光》。
跟隨艾瑞克?弗徳曼的這七年多,我有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在長期抑鬱後,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興奮
第一次經曆希臘城街頭的密集槍擊案
第一次經曆17歲的兒子命在旦夕
第一次經曆兒子命在旦夕後的快速愈後
第一次辭去一份年薪八萬+加幣的工作
第一次在辭去工作後,完整地為公司交接完工作
第一次進行人生的真正創業,這是在經曆了三年教師,四年軟件工程師,十多年注冊會計師,5年會計事務所後的再一次專業轉型
第一次在同一年,經曆三位家人的三次手術,還有不能停的工作
第一次在短短三年多時間裏,經曆了生命的幾度輪回,包括類失憶體驗和再記憶
第一次感覺到內在生命的堅毅和自信
第一次可以看清楚自己,並以同樣的清晰度去看別人
還有更多...
重要的,我終於完成了從“窮人”到“富人”的轉型,完成了從“與我無關”到“與我緊密相連”的世界觀轉型,完成了與其他個體的關係轉型:從“理所當然”,“交換式,交易式”關係到“我如何可以為你提供價值”,完成了從“生活被動發生在我身上”到“我自己創造我的生活”的人生觀轉型。
這是真正西方世界的“精華”所在,我,掌握了!下麵,就是一個不斷精通的問題。
5. 為什麽會選擇今天的生活?目前的困難是什麽?終極目標是什麽?
以我現在的透鏡看世界,今天的生活,符合“能量第一”原理,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巧合。
我選擇今天的生活,因為我有我的家人,孩子,有我的祖先,有我的後人,有我的延伸家庭。
目前的困難是需要從好到更好,進一步打亮房間,進一步跨越時間的障礙,進一步再覺察。
開悟後的生活,意味著靈活多變,沒有道德的束縛,隻有內在的指南針,沒有期待,隻有自己創造。還有很多“曆史悠久”的關係需要重塑,還有很多更為艱難的選擇與人事要處理。
終極目標不是過容易的,舒服的生活,終極目標是在挑戰中獲得更多生命的力量,收獲更多生命的喜悅。
6. 關於生活,人生的意義,你有怎樣的詮釋?
關於生活,它從來就不是“隻是發生在你身邊”,它是由你創造的!
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踏上新英雄之旅 - 智慧之旅,這是一場浩瀚無垠的內在之旅,深不可測,並以內在的智慧去造福我們這個世界。以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獨一無二的呈現,賦予“他人的生命”以價值。
開悟後的生命才叫“生機勃勃地活著”,以我們現在的人性,我知道,各種各樣的人,都會來考驗你。
生命開始變得趣味橫生。
你來嗎?一起加入這場人生的曆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