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關於楊振寧鋪天蓋地,官方或半官方口徑基本統一,著重於他的學術成就,美化28-82 的行為.
不得不說,楊振寧對自己的評價是最正確的,一個做對了所有人生選擇題的人.
他是人精應該沒有異議, 高智商加高情商也是明擺著的,這樣的人估計一輩子沒有吃過虧.
但是有人真的願意和這樣的人成為朋友嗎? 沒有吃過虧意味著總是得到.從國家那裏, 機構那裏得到算是精明, 但是在人際關係中也總是得到, 那別人不是老是吃虧嗎? 那樣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
從他最後退休的學校來看, 石溪分校, 他的職業高光其實應該停止在諾獎那個時候, 後來也就是混混了, 隻有中國把他的學術地位拔到很高地位. 而李政道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 也許有人說他們的學術成就不相上下,但是可以說他們的人品有很大差距. 人品對一個人職業前途的發展其實起很大作用, 不是說學術水平相當就會發展得也相當.
退休後, 楊振寧又做了一次選擇題, 去中國清華大學養老. 他對於中國文化也確實吃得很透, 重虛名大於實質, 弄它一個轟轟烈烈, 功名利益都會緊隨其後. 事情也真的朝楊振寧一輩子早知道的方向行走. 學術職稱都是掛名的, 但是物質利益確是實實在在可以拿到手的.
當然和翁帆的關係是不能不提的. 有人說楊振寧高風亮節, 沒有表麵請助理, 實際暗戳戳渡陳倉, 而是給翁一個名分. 說的人根本不理解楊振寧啊. 其實楊不需要助理, 隻需要一個保姆, 並且是那種伸手能夠捏一把屁股的保姆, 可是一般的保姆怎麽會百分之一百忠心耿耿呢? 這個時候出現的翁帆就是” 上天給的最後的禮物”! 一個免費的保姆, 一個可以隨時捏一下PG的護士, 下得了廚房也上得了廳堂的年輕臉龐, 每天看著也覺得自己年輕了呢. 而楊振寧的代價也就是付一個保姆加護士的代價. 以他的精明, 他的財產早已給了他自己的親生孩子們, 還不許翁帆生孩子. 其中的意思就是生了孩子, 翁帆就是孩子的保姆了, 還要花楊的錢, 所以孩子在楊的計劃中不是一個選項.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 有愛人自然想要一個和愛人一起生的孩子, 許多女人沒有愛人也想要自己的親生孩子呢, 比如鄧文迪, 凍了對方的精子也要生自己的骨肉. 這一點, 楊是很不厚道的. 而翁帆, 不明白她怎麽可以接受這樣的條件. 她腦子裏想啥呢. 從這點看 , 她是腦子壞掉的, 而她, 正是楊振寧最合適的獵物.
一個精明的老頭付出很小的代價, 一個涉世未深不想努力的女人, 天作地合, 就這樣成了沒有人看著順眼的一對. 女人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22年女人最好的年華, 守活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得到的是微不足道的, 各種和高端人口的會議, 各種好吃的宴會, 每天寂寞的詩書琴畫和一個虛榮的頭銜, 楊振寧夫人. 以及每天必須要麵對的枯老的布滿老人斑的臉和手, 如果並不需要看身體的話, 而那個人是自己的丈夫. 日複一日, 年複一年, 一定有某個時刻, 女人會覺得無路可走, 這樣的人生never ending .
現在一切都已終結, 雖然來的晚了一點, 那些錢, 那個房子, 真是她這輩子想要的嗎?
一切都已為時過晚, 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楊振寧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沾沾自喜了一輩子, 翁帆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她的感覺不好猜, 不過肯定不會是沾沾自喜, 得了便宜的人會沾沾自喜, 吃了虧的的人該用一個什麽樣的形容詞呢?
補充: 清華訃告也沒有提到小翁, 最後葬禮沒有國家領導人級別的參加, 也可以想象, 跟翁帆握手算什麽呢? 小翁基本上就是一個保姆, 有了一個身份而已.
老楊到臨頭都要賴在可以賴的上麵, 這次是政府或者 清華.
還有這個22年的女人美好年華怎麽折成金錢價值啊?
再說老楊過世後, 翁的社會地位就是楊老年時的保姆. 她既沒有自己的作品, 也沒有老楊的孩子, 誰都知道第二個"楊夫人" 是一個什麽含義. 不知道她受了多少那種眼光了, 懷疑她還會頂著這樣的名頭繼續活動在公開場合.
再說這種婚姻其實很好維持, 男方繼續付錢, 女方繼續提供公共出境的價值, 又不需要睡在一起,可能都不需要睡同一個房間. 貼身照顧應該也另有其人, 都是國家出錢就是了.
我想,多年過後,在世人眼裏,這個‘82 vs 28’婚姻跟沒有一樣,落為笑談!
1. 社會與智識地位
楊振寧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全球頂級科學家之一,這在“社會地位”“智識聲望”方麵幾乎是無可匹敵的。 這類地位往往被視為一種“稀缺高價值”,不易被金錢或年齡直接量化。在這一維度上,他的“社會資本”非常高。
2. 經濟與物質資源
楊振寧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際學術資源,能提供極高的生活安全感與社會影響力。這也是婚姻中一種可量化的“交換價值”。
3. 年齡與生理吸引力
翁帆比楊振寧年輕 54 歲,年輕、美貌、健康,這些在傳統婚姻市場中被視為另一種稀缺“資本”。尤其對於男性而言,美貌與青春往往被視為伴侶價值的一部分(無論這種觀念是否公平)。
4. 價值互補性
如果我們將婚姻視為“互補型契約”,楊提供的是社會地位、知識成就與物質保障;翁提供的是青春、美貌、生活照料與情感陪伴。從這種“互補模型”看,他們的結合在“婚姻市場價值”上是相當的。
盡管雙方的“資產類型”完全不同(一個偏精神/社會資本,一個偏生理/青春資本),但在整體“互補平衡”上並不失衡。
5. 非量化因素
當然,如果引入非經濟因素,如真情、性格契合、人生意義感等,這種“等值計算”就失效了。現實中他們維持了多年的婚姻,也說明雙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價值(無論是精神慰藉、尊重、還是關懷)。
不要越描越黑呢吧!
--------------------
難道沒吃過豬還沒看過豬跑嗎? 八卦八卦, 愛八卦啥就啥. 跟你自己的人品沒有一毛關係.
One likely reason is that the young lady was obsessed with the aspiration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m, much like many transgender people aspire to plastic surgeries despite the enormous physical pains. To the young wife, the marriage is a relief or even salvage. One clue is that his two wives bear staggering resemblance in appearance at their young ages. It appears he was destined to have the second marriage. Hence, the derisions or condemnations on his second marriage are very likely to be unfair and undue.
有一點,翁帆頂住了那種82-28 的輿論。一般人自己這一關就過不去。
———-
嗬嗬,那是翁父, 雖然女兒大了管不住,但是說那樣的話也是跟賣女兒的人販子沒有區別。
至於楊振寧給清華捐錢肯定不是他人生的主旋律,免費住一幢小別墅,拿拿清華的津貼,在國內呼風喚雨,到處被捧,才是他的生活方式。在美國是絕對沒有的。
另外,楊不家暴,不毒不酒,這已超過半數以上的丈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