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金黃甲院》巴郞

(2025-10-03 01:32:37) 下一個

秋遊46.《金黃甲院》巴郞

 

羅田馬頭四大姓:向譚羅邵,據說大都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入川的。先輩們胼手胝足,辛勤勞作,為後代創下了幸福生活。

 

向姓中,猶以羅田用坪向家最為有名,其住家名為“金黃甲大院”。解放後,因是大地主財產,被分給多戶貧雇農居住,成了大雜院。文運中,金黃甲大院及其墳山等封建地產和風水迷信都被破除,木板做了家具,石條修了豬圈,所有東西全被毀損,違莫如深,避之唯恐不及。1973年,我當知青時曾去過,45年前了,院內人畜雜居,擁擠破爛,木結構已廢頹不堪,而石刻也被磨損,滿目凋敝。

 

現今的大院是重建的,有當年墊豬圈的石條,做家具的窗欞等舊日物件,收集得來。160多年的老院子修茸如舊,土木結構白灰抹壁。大院占地寬闊,前是院壩池塘鬆柏修竹,繞過照壁大門,分為正院、偏院和側院,各有月門相通,其附屬設施,如廚房糧倉靜室神堂畜圈茅廁等,酒坊麵坊紙坊油坊磚瓦坊染坊織布坊百業作坊等,則各有其位。庭院中有各種古老器物家當、數百年的老井和戲台,仿佛可見前人生活的蹤影。院周散布有奇花異草、上百年的銀杏、鬆柏和山茶樹,為大院肌體氤蘊營養,涵養著蓬勃元氣。

 

現在的金黃甲大院,加上周遭的墳林墓山牌坊,占地廣闊,修建得美侖美奐,看著風光堂皇。與全國大多數此類文物一樣,是揣摸遊人心態,投其所好,人工“造”出來的冒牌貨“仿製品”。現已辟為文物古跡景點,是重慶市文保遺址,也是羅田鎮盡力打造的文物旅遊名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