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的“英國宋氏姐妹”?
我最近偶然看到了 BBC 於 1999 年推出的六集電視連續劇《貴族世家》(The Aristocrats),立刻被吸引。它讓我想起了2000世紀初在中國被稱為的“宋氏三姐妹”。
倫諾克斯姐妹(Lennox Sisters)的父親是查爾斯·倫諾克斯(Charles Lennox),他是公爵(英國貴族中僅次於皇室的最高等級),同時是英王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與情婦所生之子的孩子。
卡羅琳·倫諾克斯(Caroline Lennox)是四姐妹中的長女。她熱愛讀書,多年間拒絕追求者,因為覺得他們配不上自己。最終,她被亨利·福克斯(Henry Fox)吸引,盡管他的出身不如她顯赫,但他聰慧、風趣,並能看到她內在的價值。亨利·福克斯名聲不佳,有多個情婦,而且比她年長16歲,因此倫諾克斯公爵不同意他們的交往。
卡羅琳最終私奔與亨利結婚,激怒了父親,被逐出家門。但福克斯後來仕途順利,擔任了戰爭大臣,同時家族財富也日益增長。亨利對孩子的放養式教育方式,也孕育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兒子——查爾斯·福克斯(Charles Fox),不過他終身沉迷賭博(在18世紀70年代的貴族圈中很常見)。查爾斯·福克斯與德文郡公爵夫人喬治安娜·卡文迪什(Georgiana Cavendish)關係密切——她正是後來的戴安娜王妃的祖先。亨利和查爾斯父子倆都曾在限製國王權力、強化議會(特別是民選的下議院)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姐艾米莉(Emily)目睹了姐姐婚姻帶來的風波後,選擇了一位愛爾蘭出身、富有且顯赫的貴族詹姆斯·菲茨傑拉德(James FitzGerald)。起初父母反對,因為他在英格蘭的影響力不夠強。但後來態度軟化,同意了婚事。他們育有19個子女,其中一位就是愛德華·菲茨傑拉德(Edward FitzGerald),受法國大革命思想影響,後來成為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袖,在被出賣後反抗逮捕時受傷致死。這位放棄貴族特權、為愛爾蘭平民奔走的兒子,最終成為愛爾蘭的民族英雄。
三妹路易莎(Louisa)嫁給了一位同樣來自愛爾蘭的富有但政治影響力較小的人物。他們沒有子嗣。盡管她的丈夫家族擁有龐大地產、極其富有,但路易莎逐漸成為一位關注佃農福祉、支持教育事業、廣受尊敬的人物。
最小的妹妹莎拉(Sarah)曾是喬治三世國王(尚未登基前)的意中人。但國王最終為了政治利益,選擇娶一位德國公主為妻。莎拉的婚姻並不幸福,後來與他人發生婚外情,引發爭議,也連累了家族聲譽。她的姐姐路易莎勸她回到繼承了公爵頭銜的哥哥家中,莎拉最終在一位因戰爭失去妻子的軍官身上找到了真愛。
除了這些曆史背景與社會潮流外,這部劇所展現的家庭關係讓我尤其著迷。倫諾克斯公爵49歲突然去世,次年其妻也去世,那時路易莎和莎拉仍年幼。父母在遺囑中將她們的撫養權交給了二女兒艾米莉,而不是長女卡羅琳。這一決定令卡羅琳極為憤怒,也使她和情緒更為穩定的艾米莉之間產生隔閡。(更糟的是,盡管亨利·福克斯在政治與財富上都取得成功,但始終隻是一個男爵(英國貴族體係中較低的等級),未能如願晉升為伯爵;而艾米莉的丈夫詹姆斯卻從伯爵升為愛爾蘭唯一的公爵。)
卡羅琳努力說服艾米莉讓她帶莎拉在倫敦去社交界“亮相”,但莎拉情感上的波折令她再次心碎。兒子查爾斯·福克斯沉迷賭博,也讓她憂心不已(盡管他在政治上極有影響力)。她的丈夫在愛與家庭的包圍中安詳離世,並對兒子未來抱有美好期許。卡羅琳與亨利看待兒子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母親因兒子的賭癮備受煎熬,而父親則認為他聰明過人,輕視他的“小缺點”,甚至幫他還債,並為兒子感到驕傲。
在臨終之際,卡羅琳終於與艾米莉和解。卡羅琳五十出頭便去世,而艾米莉則活到了80多歲。我不禁想,如果卡羅琳早些放下自尊與怨恨,她也許會更加平和,也可能活得更長。但她不顧父母反對、私奔追愛,也顯示出她果敢、任性與勇氣。
而艾米莉情緒穩定,與丈夫關係穩定,但丈夫公務繁忙,也使她常感孤單。她逐漸對孩子們的家庭教師產生情愫,在丈夫去世後嫁給了這位平民,這在當時上流社會中引起一陣嘩然(畢竟她前夫是愛爾蘭唯一的公爵)。由此,艾米莉晚年的選擇,竟與卡羅琳的經曆殊途同歸:遵從內心,不顧流言。
我非常喜歡這部改編自斯特拉·蒂利亞德(Stella Tillyard所著《貴族世家:卡羅琳、艾米莉、路易莎與莎拉·倫諾克斯(1740–1832)》的劇集,表演出色,節奏完美,也激發了我對相關曆史的興趣。一部好劇,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