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有卿卿

自由散漫的人, 愛好旅遊,隨性生活
正文

暮雨黃花崗

(2023-09-26 19:58:29) 下一個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來這裏看看,心中已是積願久遠。到廣州出差,向接我的朋友士明打聽黃花崗與我宿地的方位和距離,他似乎有些意外,脫口說:“現在老遠跑來還會想去那裏看的人,怕都有些‘古老’了。”或許,內地去羊城的人,若想觀光,首選目標大抵多是那些流光溢彩,現代味十足的商廈、廣場,或有代表性的越秀公園、珠江夜遊之類景觀,於是給當地人留下了某種印象,所以士明才會有如此反應。我呢,並不認為自己怎麽“古老”,隻是覺得一些厚重的曆史不應該忘掉,如果有機會實地踏觀卻輕易錯失,那就不僅僅是用遺憾一語可聊以自慰的了。

這天到陵園的時候已是下午許久。畢竟時間有限,公事優先,隻能抓了點兒空檔,拽了士明便走。

雨下了一整天,不大不小。孟春時候,氣溫於是有點兒微涼,陵園裏,石階、草地、花叢、樹木,濕漉漉的一片靜穆,那涼意,便有些切切的凝重了。偌大地方,就我和士明兩人撐傘徘徊,差不多就是“形影相吊”,一時間,內心鼓湧的,又似有種莫名的悲涼,亦有種還能惦念著這裏的自我崇高。——陵園大門外大道寬闊,車水馬龍,疏疏的雨簾朦朧了鱗次櫛比的巨廈高樓,朦朧出一派空曠與遼遠,可這方天地商機無限燈紅酒綠卻毫不朦朧,而是實實在在。

公元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因準備過程中變生意外,舉事倉促,這次起義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最終未能成功。不用說,當時的清兩廣總督張鳴歧大開殺戒,殘酷鎮壓了起義,報捷朝廷,坐天下的宣統小兒即便尚不太明事理,想必也跟了一班王公大臣彈冠相慶的山呼舞拜而“龍心大悅”,其實呢,溥儀屁股下的龍椅實在已是危若累卵的了。起義失敗後,盡管白色恐怖嚴重,市民百姓仍設法收殮了七十二具烈士遺骸葬於義軍最後堅守的主陣地黃花崗,以誌不忘,“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由是名傳海內外,仁人誌士,販夫走卒,聞之莫不泣血椎心,如仰高山。這次起義亦被史家稱之為“黃花崗之役”。民心如是,大清氣數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也正是這樣,才約半年後,10月10日夜,武昌城頭槍聲驟響,須臾間,封建大一統的末代王朝便在中國地麵上土崩瓦解,壽終正寢。

雨點敲打著傘麵,在一片沉靜中噗噗作響。陵園的靜謐或許更能激發人對烈士的崇敬。同盟會為舉行廣州武裝起義,在起事的頭年,孫中山與黃興、趙聲等核心人物曾在檳榔嶼精心擬訂計劃,會後由黃、趙在香港組成統籌部,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及會黨中活動,策劃舉義;並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各地同盟會會員一時紛紛暗聚廣州,選拔八百人組成先鋒隊(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三十餘處等,密鑼緊鼓磨拳擦掌,隻待時機一到,義幟高張,在占領廣州後,即按計劃分兵大舉北伐,各省革命黨人相機響應,徹底推翻帝製,建立共和。可就當箭在弦上之際,消息不幸走漏,張鳴歧嚴加戒備,先發製人,大肆搜捕革命黨。緊要關頭,實力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起義遂被迫提前。於是,在那個彪炳史冊的4月27日,黃興親率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分路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羊城一時槍炮大作彈雨紛飛。起義軍奮戰一晝夜,終因傷亡慘重,被迫退卻。七十二烈士合葬墓前,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碑銘。我想,中山先生在獲悉起義失敗的消息時,該是何等悲憤,當他在終能題寫碑銘以讓烈士們堂堂正正流芳百世時,又是何等唏噓!雨一直下個不停,綠蔭如蓋的林隙間嘀嘀嗒嗒點點滴滴,耳畔,當年慘烈的鐵血轟響卻仿佛依稀縈繞。
 

黃花崗英靈無疑是令人崇敬的。陣亡者轟轟烈烈死得其所,未亡於陣中的殉難者或許讓人動容更甚。如當時報紙登載的被捕“亂黨”陳誌,真名叫陳更新,福建人氏。他在起義中不幸落入敵手,酷刑受盡自不必說,而其屠刀下為保組織機密,假名陳誌赴死,若非是役生還者之一鄭烈所著《黃花崗福建十傑》詳述其人其事,核正謬傳,英名湮滅埋沒是篤定的了。如是救國忘我,大義凜然,慷慨從容,舍生取義,雖盡搜美詞不能稱頌!

闊大的烈士花崗岩合葬墓墓壁上鐫有中山先生遒勁的手筆“浩氣長存”。我想,那“浩氣”能夠在人間承傳而得以長存,才是對烈士們最好的慰藉。因為烈士們的投身革命,並非為了生前身後獵取什麽褒獎,英勇的奮鬥與捐軀全憑的就是一腔浩氣。中山先生在其著名的“總理訓詞”中曾這樣殷殷期盼同誌、僚屬:“谘爾多士,為民前鋒”。烈士們在結束黑暗帝製的戰鬥曆程中做到了為民前鋒,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了胸中的無上浩氣,激勵著後來者。黃花崗之役雖遭敗績,可其對全國震動之巨,超過了中山先生此前發動的大小數十次起義,可以說,灑在黃花崗的鮮血,加速推動了肇始於武昌的辛亥革命大規模爆發。

自然,皇帝卷了鋪蓋走人,黃花崗英靈足當笑眠九泉,可之後,袁世凱上位,帝夢重溫,革命再度歸於失敗,英靈們亦足當痛哭地下。不過,波詭雲譎滅不了薪火相傳。曆史車輪滾滾向前,又豈能任醜類使其倒退逆轉……

此際,身浴羊城春雨,驀然感覺自己其實在神遊於大時代之中國風雲激蕩的曲折征程。無疑的,黃花崗,是中國命運的曆史的重要見證之一,山重水複,柳暗花明,長眠其下的英靈們無不與山河同在,與日月永光!

暮色已漸漸上來。雨,淅淅瀝瀝,仍無收歇。就在我們要離去之時,忽地發現,不知何時,先前空著的七十二烈士墓前那張碩大的石供案上,放著一束鮮花。那花我不認識,向日葵似的,小些罷了,可一圈黃燦燦的花瓣中,盤狀的花蕊卻是殷紅。問士明,他說叫太陽花。嗬,看來獻花人確是有心者。因為烈士們生前向往中國走向太陽走向光明,他們的壯烈亦如黑雲壓城之際,曾穿透雲隙的縷縷陽光,給人們以前赴後繼走向光明的鼓舞。

獻花人許是我們去瞻仰掩於林間的其他英烈墓地時來的。假如不是失之交臂,素昧平生的我們肯定會有共同的話題,在這春雨瀟瀟,黃昏時候,寧靜的陵園裏。

廣州畢竟是座光榮的城市。獻花人雖與我們未曾相遇,卻是知音。是的,盡管時移境遷,風流雲散,一部可歌可泣,終結中國兩千年帝製的光輝史詩人們不會忘卻,英雄兒女總會讓人牽掛。

時光倏忽,不覺間寒暑易替已是二十餘載,那束石供案上的太陽花,依然不時鮮亮眼前,其上,雨珠點點,晶瑩欲滴……。

 

 

 

轉自 https://mp.weixin.qq.com/s/4xrxrHxXKZkRSayrZeSr0g       好文共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新中美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張鳴岐清末時反革命,袁世凱上台他擁護複辟,日本人來了他當漢奸,最後1945年九月竟得善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