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1948年9月16日開始,24日結束,是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戰場上進行的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國民黨稱之為濟南會戰。
1948年7月13日,華野山東兵團攻克兗州,濟南成為一座孤城。國民黨濟南守軍對外水陸交通均被切斷,僅賴空運接濟,三麵絕援,一麵遠隔徐州國民黨軍主力300公裏,處境岌岌可危。
7月14日,中共中央軍委電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中共中央華東局並西北野戰軍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擬令華野山東兵團攻擊濟南,如能在8、9兩月攻克濟南,其全軍可於10月間南下,配合華野外線兵團和蘇北兵團,打幾個大仗,爭取於冬春奪取徐州。同日,軍委又致電許世友、譚震林、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和華東局、中原局,發出以山東兵團攻擊濟南的指示。①
此時,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及野直機關尚在豫皖蘇地區。粟裕和參謀長陳士榘等於7月16日電複中央軍委,認為:“以許譚現有兵力,攻濟南與打援勢難兼顧。”“建議許譚與我們爭取時間休整一個月,而後協力攻打濟南,並同時打援。”②軍委於23日批準了這一建議,要粟裕等率部休整完畢後,或轉外線打幾仗然後攻濟南,或先攻濟南並打援,提出作戰計劃。
粟裕等於8月10日向中央軍委提出三個作戰方案,第一方案是“集中全力轉到豫皖蘇及淮北路東地區作戰,截斷徐埠鐵路,孤立徐州,以重點放在打援上,求得於運動中首先殲滅(新)五軍,繼而擴大戰果,殲擊其他兵團。”第二個方案是“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濟南,對可能北援之敵僅以必要之兵力阻擊之。”第三個方案是“攻占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該戰役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兩個縱隊(全軍13個縱隊計算)搶占濟南機場而鞏固之,並在濟敵反擊機場中,盡量殲滅其反擊力量,以削弱其守備兵力。同時以其餘11個縱隊打援,則兵力足夠(敵援可能性很大,如敵不援則以攻濟為主)殲滅敵人援隊之一路(首先以殲五軍為目的)或兩路,隻要援敵被殲,則攻濟南有保障。第二階段則於殲滅敵人援隊之主要一路後,以一部任阻擊,而將主力轉到攻濟南,則守敵及援敵在遭受慘敗後,均易為我殲擊,攻濟南亦將更有保證。”三個方案各有利弊,粟裕等傾向於第三方案,將打援戰場選擇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區或鄒縣、滕縣間地區,阻援戰場選擇在魯西南金鄉、巨野、嘉祥地區。③
中央軍委於8月12日複電粟裕等,同意攻濟打援,並預計了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第一,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即既攻克濟南,又殲滅大部分援敵;第二,打一個大的殲滅戰,即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援敵;第三,濟南既未攻克,援敵又不好打,形成僵局,隻好另尋戰機。指出:“你們第三方案之目的,是為了爭取第一種結果。其弱點是隻以兩縱占領飛機場,對於濟南既不真打,而集中11個縱隊打援,則援敵勢必謹慎集結緩緩推進,並不真援。邱清泉、區壽年兵團之所以真援開封,是因為我們真打開封。敵明確知道我是阻援,不是打援,故以十天時間,到達了開封。如果你們此次計劃不是真打濟南,而是置重點於打援,則在區兵團被殲,邱黃兩兵團重創之後,援敵必然會采取(不會不采取)這種謹慎集結緩緩推進方法。到了那時,我軍勢必中途改變計劃,將重點放在真打濟南。這種中途改變計劃,雖然沒有什麽很大的不好,但喪失了一部分時間,並讓敵人推進了一段路程,可能給予戰局以影響。”還指示:“我們目前傾向於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④
此時,粟裕已率野直機關及部分縱隊幹部到達曲阜,與譚震林會合。粟、譚認為,不論打援與攻堅,手中兵力尚非絕對優勢,於是在8月23日請示中央軍委,要求調蘇北主力部隊北上參戰。次日,軍委批準除第三十三旅、第三十四旅留在蘇北外,蘇北兵團的兩個縱隊和一個旅北上參戰。這樣,在攻濟打援戰場上,與國民黨軍隊相比,華野部隊取得了優勢。
中央軍委對此次戰役的態度極為慎重,8月26日向粟、譚指出,必須預先估計三種可能情況:(一)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二)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三)在援敵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要求首先爭取第一種結果。⑤28日,又向粟裕指示:“最重要者是一個月左右還不能攻克濟南,必須大量殲滅援敵,例如六個旅、八個旅或更多一些,根本停止了援敵前進,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時間,例如一個半月,兩個月,或更多些(打臨汾曾費去72天)才能克城,你們的根本出發點應放在這種情況上。我們不是要求你們集中最大兵力,不顧一切硬攻濟南,這樣部署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要求你們的是以一部分兵力真攻濟南(不是佯攻,也不是隻占飛機場),而集中最大兵力於阻援與打援。”⑥
這就是中央軍委“攻濟打援”方針形成的過程。
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前委決定將參戰兵力44%組成攻城集團,將參戰兵力56%組成打援集團。攻城集團兵力為六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大部分,連地方武裝共14萬人,由許世友任攻城集團司令員,譚震林兼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以山東兵團領導機關為攻城集團的領導機關。打援集團兵力為八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分,連地方武裝共18萬人,由華野司令部直接指揮。
濟南,人口七十餘萬,處於津浦路、膠濟路的連接點,北瀕黃河,南倚泰山,為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和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所在地,是國民黨軍隊在山東最大的一個堅固設防的城市。1948年5月,當華野山東兵團橫掃膠濟路中段後,省府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就到南京建議蔣介石,放棄濟南,向徐州集團靠攏。蔣介石嚴斥王耀武,令其堅守濟南,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以屏障徐州,阻止中共軍隊渡江。
濟南國民黨守軍由王耀武統轄,共有九個正規旅和六個保安旅,連同特種部隊,計11萬人。防禦陣地由外圍防禦地帶與基本防禦地帶構成。外圍防禦地帶以齊河、長清、崮山、張夏、中宮、王舍人莊等為警戒陣地;沿鵲山、中店鋪、峨眉山、大廟屯、興隆山、硯池山、茂嶺山、華山線構築主要陣地,縱深達十餘公裏,由一百六十餘個支撐點組成。基本防禦地帶由三線陣地組成:商埠為第一線陣地,外城為第二線陣地,內城為核心陣地。東守備區以整編第七十三師師長曹振鐸轄五個旅,西守備區以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轄八個旅,另以整編第二師師長晏子風轄第五十七旅、第十九旅以及即將空運來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為總預備隊。
為了守住濟南,王耀武要求蔣介石增加部隊。蔣於8月27日令劉峙將整編第八十三師集結徐州機場附近,9月1日開始空運濟南,限十日內全部到達。王耀武認為,濟南有星羅棋布的堡壘群工事,又可依靠黃河及千佛山的險要地形,將五柳閘修好後,必要時還可以放開水閘,把城北地方變成泛濫區,如再把八十三師調來,守20天不成問題。但劉峙惟恐八十三師調來,將減少徐州一帶的兵力,於他不利,因此以先向濟南運送彈藥、通訊器材、鐵絲網等為借口,向蔣介石要求暫緩運八十三師去濟南,得蔣同意後,即停止空運。最後,隻有該師的第十九旅運至濟南。
蔣介石擬定了一個大規模的“濟南會戰計劃”,除以第二綏靖區11萬人固守濟南,還在徐州周圍地區配置三個兵團,約十七萬人,隨時北援,其中第二兵團邱清泉部集結於商丘一帶,第七兵團黃伯韜部集結於新安鎮一帶,第十三兵團李彌部集結於宿縣、固鎮地區。
粟裕認為,守備濟南西線的是雜牌軍吳化文部,吳曾有棄暗投明的表示,有可能在戰場上起義,這就可使國民黨防線出現缺口。同時,濟南機場在城西,如攻下機場,可切斷王耀武守軍的空中補給線。為此,粟決定將攻城兵力重點首先用在西線。
華野前委將攻城集團分為東、西兩個兵團,由東西兩麵向濟南實施鉗形夾擊。以第三縱、第十縱、魯中南縱隊的四個團、兩廣縱隊及冀魯豫軍區一部兵力組成西兵團,由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劉培善統一指揮;以第九縱、渤海縱隊的六個團及渤海軍區一部兵力組成東兵團,由第九縱司令員聶風智、政治委員劉浩天統一指揮。此外,以第十三縱為攻城預備隊。由特種兵縱隊組成兩個炮兵群,分別配屬給東、西兵團。
阻援和打援集團,歸粟裕統一指揮。粟裕采取“夾運(河)而陣”的部署,在運河以西,由第四縱、第八縱和冀魯豫軍區的兩個旅組成阻援兵團,依托水窪地帶,構築多道縱深工事,阻擊由魯西南北援的國民黨部隊;在運河以東,由第一縱、第二縱、第六縱、第七縱、第十二縱、中野第十一縱及魯中南縱隊的四個團組成打援兵團,擬在鄒縣以南集中30個團殲滅國民黨援軍三個旅,以其餘22個團鉗製援軍的其餘各部,爾後再依戰情發展製定下一步作戰。
濟南戰役定於9月16日開始。
在戰役發起前,華野進行了充分的有針對性的準備工作。
首先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政治思想動員。9月1日,粟裕、譚震林等聯名發布《華東野戰軍濟南戰役動員令》,指出:“我們就要大量消滅援敵奪取濟南,這是一個巨大的爭奪戰。我們絲毫不能輕敵驕傲,疏忽大意,必須全體軍民,百倍努力,團結一致,英勇奮鬥,去爭取這一戰役的圓滿勝利。”提出“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⑦接著,又發布了《華東野戰軍關於攻濟打援的政治工作指示》、《華東野戰軍為爭取徐濟戰役偉大勝利告後方全體同誌書》,要求全軍的政治思想工作,應該比以往任何一次戰役更有力;前方和後方,都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動員;軍隊和地方,都要緊張地行動起來。
在攻城方麵,擔任攻城的幾個縱隊,對濟南的地形、國民黨守軍的工事構築、兵力分布、活動規律及政治情況等都進行了詳細的了解,編寫了有關資料。同時,廣泛開展戰前練兵活動。各部隊根據自身領受的任務,布置沙盤作業,選擇近似實戰的地形,反複進行演練。
擔任打援和阻援的部隊,一麵構築多層防禦陣地,一麵組織幹部勘察戰場,根據各自的任務和地形特點,製定作戰預案,進行演習。
中共華東局專門召開了地委書記、專員聯席會議,號召全區黨政軍民克服一切困難,全力支援濟南作戰,進一步健全了支前委員會和支前司令部組織。
此外,對接管濟南和對濟南實行軍事管製也做了準備工作。成立了以譚震林為主任的“濟南市軍事管製委員會”,頒發了“約法七章”和“十項規定”。華東局配備了大量接管幹部,華東軍區指派三個團擔任城市警備,並對這些部隊進行了城市政策教育和衛戍勤務訓練。
在戰役開始前三天,南線江淮軍區和豫皖蘇軍區部隊開始破擊徐州至商丘、徐州至蚌埠、徐州至運河站的鐵路線並威脅徐州,迫使國民黨分兵防衛徐州。粟裕又指示淮南部隊破擊蚌埠至浦口的鐵路線,留在蘇北的第三十三旅向運河線進襲,以配合濟南戰役。
粟裕的指揮位置在寧陽西北的大柏集,許世友、譚震林的指揮所在濟南東南仲宮附近的山村。
華野攻城西兵團9月9日自濟寧、汶上,東兵團13日自泰安、萊蕪、章丘等地,分別向濟南隱蔽開進。15日,兩廣縱隊等包圍了長清城。王耀武判斷華野主攻方向在西南,惟恐飛機場被占,斬斷濟南內外聯係的惟一通道,立即嚴令西守備區各部加強防守,又派總預備隊第十九旅和第五十七旅向機場西南古城馳援。
16日夜,攻城集團發起對濟南的全麵進攻。至17日,西兵團攻占長清、雙山頭等地。18日,占領古城、玉皇山、黨家莊等地,迫近吳化文部所據守的陣地,直接威脅飛機場。王耀武無兵可調,為了阻止西兵團的進攻,下令打開黃河水閘,將黃河水倒灌入玉符河,使玉符河水位猛漲,河麵增寬數倍。西兵團突破玉符河防線,以猛烈炮火封鎖機場,炸壞飛機跑道。國民黨原計劃緊急空運整編第七十四師抵濟增援,結果僅運進該師第一二七團,空運就被迫中斷。
與此同時,東兵團迅速攻占茂嶺山、硯池山、回龍嶺等要點,17日又攻占窯頭、甸柳莊。
茂嶺山、硯池山雙峰對峙,共扼濟南東郊門戶,王耀武曾自稱可堅守半個月。然一夜之間,兩座山頭盡失,濟南守軍大為驚恐。王耀武親自下令槍斃了駐守這兩座山的一名少校營長。他本來判斷華野主攻方向在西線,這時又認為攻城主力在東,遂急調西援立足未穩的第十九旅和第五十七旅,投入東線作戰。還用第十五旅及剛空運到濟南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一部,向茂嶺山、硯池山等處進行反擊,企圖恢複城東屏障。又將機場以西的第二一一旅調入商埠加強城防。這給華野西兵團的攻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防守西線的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麵臨西兵團的強大攻勢,惶恐不安。打入吳化文內部的地下黨員李昌言(吳化文妻子的表弟),對吳反複曉以利害,促其提出停止炮擊並會見華野“最高司令員”的請求。譚震林指示第三縱隊司令員孫繼先電轉吳化文,令其19日20時起義,撤出陣地,開赴黃河以北集結待命。吳化文口頭表示接受,但又不痛快放下武器,撤出戰鬥,仍然占據著機場和公路兩側的地堡。西兵團加強軍事壓力,向吳部繼續逼進。吳化文眼看覆滅在即,終於在19日晚率領所屬三個旅,約二萬餘人,舉行戰場起義,將飛機場及周圍防區移交西兵團。西兵團乘機疾進,20日拂曉占領商埠西麵的外圍陣地。
東兵團也攻克了燕翅山等要點,主力迫近外城之下,積極準備攻城。
吳化文的起義,使王耀武守城的信心更加動搖。他縮回城內,匆忙調兵遣將,加強綏區司令部的警衛;又急電蔣介石和劉峙,要求準其放棄濟南,率部突圍。蔣在南京打無線電話給王耀武,令其“將陣地縮短,堅守待援”,還說:“我已嚴令援軍星夜前進,以解濟南之圍。”劉峙及參謀總長顧祝同也都來電,令王耀武固守待援。⑧蔣介石令劉峙督促其遲遲未動、集結在商丘的第二兵團邱清泉部、在徐州附近的第十三兵團李彌部及第十六兵團孫元良部,迅速出動,統歸杜聿明指揮,務必在濟南未陷落以前到達。
20日,粟裕電告許世友、譚震林、宋時輪、劉培善:“吳化文部既已起義,且我軍已完全控製商埠以西(包括機場)、以南、西南及城東和東南全部陣地(僅千佛山、馬鞍山、四裏山等地仍有敵固守),則戰局可能迅速發展。望令各部就現態勢,以三、十及十三縱並力迅速向商埠攻擊,得手後,則全軍全力攻城。”⑨當晚6時,西兵團以第三縱、第十縱、第十三縱及魯中南縱隊的四個團,從南、西、北三麵對國民黨軍隊基本防禦地帶的第一線陣地——商埠,展開攻擊。商埠守軍稍加抵抗,即向東後撤,據守堅固樓房,與西兵團展開樓房爭奪戰。22日中午,西兵團將商埠兩萬餘國民黨部隊全部殲滅,抵近外城西門。
東兵團掃清了城外國民黨軍的地堡群,在城外展開迫近作業,準備攻城。
西兵團攻占商埠後,王耀武判斷華野攻城部隊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準備,才能攻城。於是又調整部署:仍以一部兵力堅守城外千佛山、馬鞍山、齊魯大學、花園莊四處要點;同時將第七十七旅、第二一三旅、保安第三旅及第六旅置於外城;將第十五旅、第十九旅、第五十七旅集中於內城,加修工事,負隅頑抗。
為了不給王耀武調整部署和加修工事的時間,華野攻城集團乘其混亂之際,對外城發起攻擊。東、西兵團於22日18時,向外城發起總攻。經一小時激戰,從多處攻入外城,與國民黨部隊展開巷戰。到23日,占領外城大部,逼近內城。
蔣介石督令徐州各部迅速北進,並派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和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飛臨濟南上空,為濟南守軍打氣。王耀武判斷,華野攻城部隊經七晝夜連續作戰,疲憊不堪,不經三至五天的休整,不可能進攻內城。於是,將整補後的第十五旅、第十九旅、第五十七旅等部,重新部署,督令加修巷戰工事,並用炮火猛轟外城,破壞華野進攻內城的準備工作。
華野前委決定23日晚向內城發起總攻,具體部署是:東兵團從東麵突破城垣,殲滅內城東半部的國民黨部隊;西兵團從西麵突破城垣,殲滅內城西半部之敵;第十縱為總預備隊;東、西兵團的山炮和野炮進入外城,直接支援突擊部隊作戰;榴彈炮配置於外城之外,壓製國民黨軍炮火並殺傷其有生力量。
內城是濟南王耀武守軍的最後一道核心陣地。城牆高12米,厚10至12米。明碉暗堡密布。護城河寬5至30米,水深2至5米。王耀武企圖依賴堅固的城牆工事,輔以複雜的地麵防禦設施,構成多層次的輕重火器組成的火網,做最後的頑抗。
23日晚6時,華野東、西兵團發起對內城的總攻擊。各突擊部隊在護城河上架橋,撲向城牆。東兵團第九縱第七十九團一部首先從東門南側登上城牆與國民黨守兵肉搏,但因架設在護城河上的橋被國民黨軍的炮火打斷,後續部隊未能跟上,已登上城牆的部隊,全部犧牲。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連續突擊三次,均告失利。西兵團第十三縱第一○九團,也從西南角突破,兩個營登上城頭。經兩個多小時的激戰,除第三連與第九連衝入城內,占領少數房屋抗擊國民黨守兵,其餘部隊大多傷亡,突破口又被封住。
在此期間,蔣介石頻頻調動飛機,晝夜不停地對商埠、外城轟炸。
在第一次攻打內城受挫的情況下,許世友、譚震林等毅然決定組織第二次攻擊。許世友對各縱指揮員說:“我們的困難大,敵人的困難比我們更大!現在就看誰的決心硬過誰,我們要跟敵人比毅力,比頑強,比後勁,勝利往往就在最後五分鍾取得的!”⑩各級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分別到主要突擊方向,進行深入有力的動員,幫助基層幹部調整戰鬥組織,對突破點的情況做了反複研究,並重新作了部署。更嚴密地組織了炮火、爆破、突擊三者之間的協同和後續部隊的跟進。
24日淩晨2時,東兵團第九縱的第七十三團首先突破成功,占領了城東南角,鞏固了突破口,將“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旗幟插在城頭東南角的氣象台上。拂曉,東兵團主力進入城內,與國民黨軍展開巷戰。西兵團第十三縱的第一一○團,在一○九團在城內堅持戰鬥的兩個連的接應下,從城西南角再次突上城牆,控製了突破口,掩護西兵團主力進入城內。
華野攻城部隊東西對進,直逼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王耀武見失敗已成定局,於24日12時化裝潛逃。黃昏時,攻城集團占領省政府,全殲內城國民黨守軍,俘獲參謀長羅辛理。至此,濟南戰役結束。
在此期間,蔣介石雖一再嚴令督促徐州援軍迅速北進,但他們懾於被華野打援兵團殲滅的命運,遲遲不敢推進。直至濟南失守,第二兵團才進至城武、曹縣地區,第七兵團、第十三兵團尚在集結之中。由濟南化裝逃跑的王耀武、綏區副司令官牟中珩、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都被地方武裝和民兵抓獲。
中原野戰軍各部在南陽、確山間及大洪山、桐柏山和許昌、漯河以西地區,積極活動,有力地鉗製了白崇禧集團各部,策應了濟南戰役。
戰役期間,華東解放區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及支前委員會,共動員了50萬支前民工、1.4萬副擔架、1.8萬輛大小車,籌糧1.4億斤,為濟南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援和雄厚的物資。
濟南戰役,華野部隊傷亡2.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4萬餘人(包括起義2萬人),生俘國民黨旅級以上將領23名。這次戰役,開創了中共軍隊奪取國民黨軍堅固設防和11萬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標誌著華東我軍由不拘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轉變為永久地占領大城市和統一大塊解放區的新時期到來”(11)。中共中央在給華東人民解放軍的賀電中指出:“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12)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指出:“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13)就連美國通訊社都說,這次戰役已使國民黨最高統帥部“驚惶得目瞪口呆”,是一個“動搖蔣介石政權根基”的軍事勝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