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還是來談談安祿山吧。唐朝,可惜了

(2024-01-08 18:10:28) 下一個

如果一定要給安史之亂一個評價, 那麽隻能說它是大唐衰落的“滅國之戰”。

大唐唐玄宗天寶年間, 唐朝邊將安祿山和其部下史思明先後發動一場長達八年的叛亂, 史稱安史之亂。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稱帝,是為唐玄宗,前期的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臣, 促使大唐進入史上最強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然而到唐玄宗統治後期,老爺子開始貪圖享樂,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以致唐朝內部空虛腐敗,國勢日下。

天寶年間, 府兵製崩潰, 唐玄宗改府兵製為募兵製,由此節度使開始自行募兵,並負有監管軍事與行政之權,實力強大。比如安祿山一人就擔任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大唐邊鎮

此時大唐邊鎮兵力達到50萬人左右, 其中安祿山所轄軍隊就已經達到20萬餘,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央軍的8萬人。

大唐多年盛世, 內部承平日久,反倒是邊疆由於常年對戰少數民族, 戰鬥力彪悍,致使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麵出現。

安祿山雖然和楊國忠一樣被唐玄宗寵信, 但兩人之間素來不合,身在朝中的楊國忠不停搞一些小動作打壓安祿山,導致兩人關係走向劍拔弩張。

我一直很不理解的是,他的妹妹既然號稱安祿山的幹媽, 怎麽這個幹舅舅就如此和外甥搞不來。

 

公元755年(農曆11月初九),蓄謀已久安祿山聯合契丹、突厥等多個民族,組成了十五萬大軍,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發動叛亂。

由於內地多年無戰事, 守備空虛,內地百姓甚至幾代人不曾見過戰爭, 安祿山叛軍一路長驅直入,所經過的州縣,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製了河北。, 並且進入河南(黃河以南)。到此唐玄宗才相信他這位寵臣是真的造反了。

 

大唐中央政府緊急動員起來。唐玄宗調用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回師防守洛陽,派遣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不幸的是此時大唐的其他善戰的邊鎮軍隊都還在西部來不及東調,封常清和高仙芝隻好一邊在長安和洛陽一帶募兵, 一邊組織防禦, 這樣的軍隊在彪悍的安祿山叛軍麵前不堪一擊。

12月十二日,洛陽失陷,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關中門戶潼關。年老昏聵的唐玄宗聽信監軍邊令誠讒言, 將二人論罪殺掉,自斷臂膀。

代替封常清的是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哥舒翰到達潼關以後, 立刻固守待援,並數次擊敗安祿山兒子安慶緒的進攻。

不過安祿山此時的重心並不在潼關,而是籌備稱帝事宜。

公元756年初,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定都洛陽。

 

紫色為安祿山控製範圍

此時安祿山叛軍被阻於潼關前線,後方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不斷取勝。戰局朝著有利於大唐的一麵邁進。哥舒翰據此認為隻有堅守不出, 耗盡叛軍士氣,才能取勝。

不過此時的唐玄宗依舊沒有認清形勢, 在楊國忠的慫恿下不斷派出監軍敦促哥舒翰出兵,與叛軍主動野戰。

公元756年六月初七,哥舒翰無奈出關主動求戰, 在潼關附近的靈寶進入安祿山部將崔乾佑設置的埋伏圈, 大敗,二十萬大唐精銳隻有八千多人逃出伏擊圈。

 

2天以後,潼關失守,哥舒翰撤退到潼關附近的驛站張貼布告收攏軍隊,被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俘虜, 連同其他不服從的將領一並捆到馬下, 帶到安祿山部投降。

哥舒翰的投降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第二年在唐軍收複洛陽之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北撤,在黃河邊將其殺害。

潼關失守以後, 叛軍迅速兵臨長安城下, 六月十三日, 唐玄宗帶領親信狼狽出逃長安。行至馬嵬坡時,六軍將士疲憊不堪,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並將其肢解, 並且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此後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兵分兩路。玄宗南下蜀地, 李亨北上組織平叛。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登基,史稱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不久, 老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聯合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 河北大部收複,安祿山開始腹背受敵。(史思明退守老巢範陽,為安史之亂第二階段爆發提供了契機)

 

同年,已經失明的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殺掉,隨後安慶緒自立為帝,掌握大權。

鑒於河北方麵失守, 安慶緒急需拓展新的大後方,最富庶的後方就是大後方的江淮之地。

拿下江淮,安慶緒不僅有了戰略緩衝地, 也會為叛亂拿到充足的經費支持,同樣的, 失去江淮一代,大唐也將失去支持平叛的賦稅來源。

公元前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領兵十三萬東出,試圖打通通往江南的道路,一路攻城略地,叛軍攻至河南睢陽,遭到睢陽太守許遠和正牌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的頑強抵抗。

睢陽保衛戰由此爆發。

 

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睢陽陷落,張巡及其部將36人全部被殺害,整個睢陽保衛戰堅持了十個月, 以不足萬人的軍隊牽製並且殲滅叛軍12萬人,有利的保障了大唐的財賦重地江南。也為大唐的反攻提供了充足的戰略時間。

必須承認,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的轉折點, 堪稱古代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睢陽陷落前一個月, 唐軍收複長安(香積寺之戰), 睢陽陷落僅僅10天,唐軍收複洛陽。

 

洛陽收複以後, 安慶緒帶著潰兵1300人北渡黃河, 退守鄴城。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範陽史思明,史思明勢力進一步壯大。

此後一年左右時間, 大唐先後收複河南,安慶緒也在鄴城周圍招兵買馬,雙方繼續醞釀下一次決戰。

此時安慶緒勢力已經遠不如身在範陽老巢的史思明,為了拉史思明參戰,派出使者前往史思明處調兵, 史思明扣押安慶緒使者, 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範陽節度使。

休息半年以後,複叛!

此時安慶緒被圍鄴城, 許諾讓位給史思明,請求其出兵, 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大軍南下,但並不去救援鄴城,而是攻下南部的魏州,與鄴城互為支援,對抗唐軍。

公元758年九月到第二年3月,鄴城之戰爆發,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並和前來支援安慶緒的史思明交戰,詭異的是一場狂風襲來,飛沙走石, 唐軍大驚,或許是想到兩年前的哥舒翰潼關大敗,誤以為再次中了埋伏圈, 潰逃。

 

一場勢在必得的勝利就此以一種滑稽的結局結束。此後九路節度使各自撤回轄區。

想不明白。

唯一合理的解釋, 大概是當年驍勇善戰的大唐精銳此時已經消耗殆盡。

鄴城之戰以後,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安史之亂從正式進入第二階段。

在第二階段前期, 史思明先後擊敗郭子儀以及河南等地, 與公元前959你那9月二十七日再次攻入洛陽。

不過此時的洛陽已經在李光弼的堅壁清野戰術下成為一座空城,史思明所獲不多,隻好將自家老房子翻新一遍,改名“龍興寺”,聊以自慰。

進入洛陽以後, 叛軍在河陽一帶反複和唐軍交戰, 被李光弼數次擊敗, 史思明因此大怒,數次責備領兵作戰的兒子史朝義,並到處揚言再失敗就要殺掉史朝義。

於是在公元761年三月初九, 史朝義殺掉父親史思明,繼續稱帝叛亂。

常年被胡人浸染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家, 缺乏儒家文化的熏陶, 在權力的誘惑麵前先是發動叛亂, 最後被同樣沒有教養的兒子殺掉, 倒也是命運使然。

不過連續的“弑君”早就讓叛軍將領內部疑心重重。離心離德, 此後叛軍內部進入長達數月的“內戰”階段,實力大大下降。

公元762年十月, 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收複洛陽,史朝義北渡黃河,仍屢為唐軍所敗,張忠誌、薛嵩、田承嗣、李懷仙相繼降唐。

第二年正月, 眾叛親離的史朝義在逃跑途中, 走投無路,在平州溫泉柵一個樹林裏自掛東南枝。

自此,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到此結束。

 

然而,人們期待的和平並未真正來到, 此後,真正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才剛剛開始。經過八年安史之亂的摧殘, 大唐的根基已經徹底被摧毀,盛世終歸一去不複返。

可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