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鄉下一段時間,麥琪漸漸對生產隊有了一些了解。這個隊叫王家宅,村民中除了外麵嫁過來的和個別沒改姓的,大家都姓王。隊裏共有三十來戶人家,約有男女老少一百多人。緊挨著王家宅是另外一個生產隊,村民也都姓王,總人口要多一些,大概是兩個隊合並在一起太大了,所以才分開的吧?隊裏的男勞力大多是一家之主,都去市裏或者公社的建築隊工作,隻有農忙時才會回來幾周。因此,隊裏的婦女和年輕人擔起了大部分農活,包括最髒最累的。
麥琪的生產隊每年要種兩季水稻和一季麥子,另外還種油菜和棉花。每戶人家按照人口數可分得每人一分自留地。農民的房子建在自家的地上,稱石基地。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房子。條件好些的房子是磚牆瓦頂,差一點的就是草屋頂,王家宅草屋頂的人家不多。 農民們每年的糧食和油菜要按照政府的規定上繳一部分,其餘的都按人口分給各家。到了年終按照各家所得的工分,再扣除一年中所分配的糧食,柴火等,剩餘的就是農民的年收入了。棉花和油菜籽可以折換成生產隊的收入,最後會算在每個工分的價格裏。
麥琪住處周圍的好幾家農民都很熱心,他們常常來問麥琪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家裏是否缺什麽等等。隊裏與麥琪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不少。那個時候農村已開始普及文化,大隊裏有小學和初中,公社裏有高中。隊裏有幾個讀過小學的,還有讀過初中的,他們在隊裏算有文化的人了。
住在麥琪對門的那家有姐妹三個,大姐玲娣比麥琪大幾歲,是隊裏的共青團支書,已有了男友,快出嫁去旁邊嘉定縣的生產隊了。二妹招娣讀過初中,和麥琪同歲,三妹彩娣剛上初中,她們的爸爸在城裏做裝修工。這樣的人家在隊裏有好幾戶,由於有人在外做工,收入就比較多,因此他們的房子也比較大。
三姐妹不久就和麥琪成了朋友,她們的媽媽也很熱心。閑談之中,她們總要提起老知青玲玲,看來那個老知青在隊裏印象很好。麥琪以前也聽玲玲提起過玲娣,她們年齡相仿。玲娣很熱心,沒多久就和麥琪說了加入共青團的事,麥琪十分高興。由於她們就住在對麵,玲娣媽媽常常會端來一碗炒好的青菜,拿來幾個饅頭,或者送來一些地裏收起來的土豆,這使麥琪深受感動。招娣讀過初中,比較文雅。她看見麥琪的英文書很是羨慕,說她初中快結束時學校開始教英文了,可惜沒有學到。麥琪最開心的就是和招娣說話,她覺得這個鄉下女孩還真是與眾不同。
麥琪房子的後麵住著一家烈屬。老爺子是生產隊裏養牛的,大家叫他牛伯,他的上工時間都是自己定的,因為要隨著牛的習慣和勞動時間。他的老伴已經半失明,不能外出幹活。牛伯有三個兒子,一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陣亡了,所以牛伯是烈屬。一個兒子是啞巴,是個單身。小兒子在城裏做工,媳婦桂囡身體不太好,還有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最小的隻有六歲。這家算是隊裏比較窮的了,家中缺乏勞動力,桂囡除了要上工,家裏所有的家務都要她做。麥琪常常聽見她有時罵兒子,有時還聽見她哭泣。麥琪覺得她挺可憐的。
有一天,桂囡來敲麥琪的門,麥琪覺得很奇怪,她來找我有什麽事?麥琪開門見桂囡手裏拎著個籃子,裏麵裝滿了蔬菜,滿手都是泥,顯然是剛從自留地回來。她對麥琪說:“你可以跟我來一下嗎?”麥琪點點頭。她把麥琪領到後麵的糞池旁,輕輕地說:“你以後可以把糞倒在我們家的糞池嗎?以前玲玲要倒在她姑姑家的糞池,因為她們是親戚。你應該不在意倒在我這裏吧?”麥琪一開始有點不懂,桂囡接著對麥琪說,她家自留地的肥料不夠,也買不起肥料等。麥琪懂了,這時她想起爸爸曾經告訴過她爺爺說過的話:”要對下人客氣,要對比自己窮的人好一點,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會需要他們的幫助”,於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桂囡的要求。
老知青玲玲以前是隊裏的記工員,她每天記錄每個人的出勤,幾點到幾點,做了幾等工的活,比如拓菜是三等工,挑泥是一等工。玲玲走後記工分由隊裏的出納管,出納是隊裏管現金的,平時社員沒有錢了,可以到出納那裏借,出納會記在賬上。社員可以及時還錢,也可以賒賬,到了年終從自己掙的工分裏扣。
早上出工前大家都會在倉庫門前的打穀場集合,等候隊長分配農活。這天麥琪剛到打穀場,就聽見玉蘭嬸扯著大嗓門抱怨出納員衛芳工分記得不對,把她前幾天的工分等級記錯了,可衛芳說她沒記錯。玉蘭嬸還說什麽親戚之間有人多寫工分,為此兩人爭執起來。玉蘭嬸是隊裏有名的“大嘴巴”。為人直爽,嗓門大,她丈夫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以後又在城裏的工程隊做工。這時隊長說,目前出納和記工是一個人,隊裏大家是有點親屬關係,會被人誤解。於是她決定有空討論一下,再選一個記工員。玉蘭嬸馬上說:“有什麽好討論的,就讓麥琪當記工員好了”,麥琪聽了倒是一愣。隊長說,她才來不久,還不太熟悉隊裏的情況。這時玉蘭嬸的嗓門又大了起來:“要怎麽熟悉呀,不就記個時間和工種嗎?城裏人讀書總比我們多,有什麽麻煩的”。她這個大嗓門唧唧呱呱一陣喊,隊長和其他社員也就不多說了,也沒問本人是否願意,麥琪就不知不覺地當上了隊裏的記工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