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自雲間|倉城記憶,自有春秋 —上海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

(2024-07-28 08:54:20) 下一個

2024年06月16日 23:19

 

在上海之根,感受傳續的文脈,

於浦江之首,聽見詩意的澎湃。

這裏孕育著精神,

寫就科創人文與生態

這裏鏈接著未來,

開啟滿園春色的新篇

——《美自雲間》

 

   

 如果你想忘記城市的喧囂,不妨來上海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走一走,它是上海曆史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環。倉城位於鬆江古城十裏長街的西隅,明清時,“蘇鬆常嘉湖”被稱為“江南五府”江南最核心之地域。這裏曾經漕舟雲集,水運繁忙,明代始,倉城一直是鬆江府漕糧的重要儲藏地,也是漕運的始發地,當時的鬆江府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形成了“東到華陽西跨塘”的十裏街市,鬆江發展成為“東南第一大都會”,是全國36個重要城市之一,有“蘇鬆財賦半天下”和“鬆江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譽,成就了“所謂錦繡江南,無以逾此”的盛況。

古代倉城河流縱橫交錯,跨河而建的橋梁鱗次櫛比其中,明代石橋-大倉橋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兩座五孔石拱橋之一,長約50米,高約8米,寬5米,古樸雄偉。明代大書畫家、年屆67歲高齡的董其昌曾為其書《西倉橋記》謂之“蓄風氣,壯瞻視,莫此為偉”傳說,孟薑女萬裏尋夫就是從大倉橋附近的亭裏乘船北上的。

 

這裏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座古橋、每一棟老宅,都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散發著獨特的韻味宋代詩人陸蒙曾在輕雲浮動之中“跨塘乘月”,“路接張涇近,塘連穀水長”。夏日午後,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古老的街道上,踏著青石板路,微風拂麵,仿佛能聽到曆史的回聲在耳邊低語。

 

倉城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但隨著運河淤塞和海運的興起,其作為漕運中心的地位逐漸衰落。盡管如此,倉城依然保留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是鬆江古城“十裏長街”僅存的舊街區,存留有大量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的建築,是鬆江府城文化的活化石,見證著鬆江曆史的變遷。

 

 

放慢腳步,走進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深處,漫步悠長悠長的小街深巷,在秀南街、秀北街、橫街、陳家弄、朱家廊享受慢時光。拾級而上,跨過大倉橋九十二級的台階,便跨過了倉城五百年的時光。穿廊過庭,在江南曲聖紀念館,從簷下的琳琅曲牌、庭中的翹角戲台,牆上的粟廬曲譜及翔實史料,讀懂古老的昆曲藝術之所以能夠薪盡火傳、振衰起絕,得益於像俞氏家族這樣的家國情懷、文化自覺和文脈堅守。

 

去探尋杜氏雕花樓的層層肌理,這個有著“魔都最美雕花樓”之稱的小樓玲瓏精致、清麗淡雅;梁枋欄柱、精雕細琢,在廳堂回廊之間處處讓人驚豔!走在江南水鄉獨特的走馬樓下,感覺就如戴望舒筆下的那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

 

 

經過多年的更新改造,如今的倉城正煥發出勃勃生機、讓人流連忘返,曆史悠久的灌頂禪院,規製壯觀的費驊宅,高牆深院的徐氏當鋪,江南特色的葆素堂……,觀鱸樓非遺工坊、華亭雅風印社,跨塘乘月書苑、未覺書屋、聚影閣等,一座座老宅修舊如舊再加以利用,它們靜駐在城市的一隅,訴說著光陰與人文。漫步倉城,倚在橋欄、眺望遠方,在慢時光中探尋曆史的痕跡。

 

倉城曆史文化風貌區,古老的建築錯落有致,白牆黛瓦,飛簷翹角,透出一股古樸典雅的氣息。它們靜靜地矗立在那裏,仿佛在訴說著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曆史記憶和當下追尋同在;人文底蘊與創意之美並存。如今,“府城”“新城”交相輝映,老街古韻、煙火滋味、書香悠遠、老宅林立,它們見證了倉城的興衰變遷,也見證了鬆江的更新蝶變。

 

 

 

END

 

 

圖片來源:上海發布、人文鬆江、看鬆江、上海鬆江等

撰稿:古詩菁 編輯:張藝瑋(實習)、華玉琪

責      編:袁   林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