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個人資料
正文

《虛幻的人性 13》

(2025-09-11 08:25:36) 下一個

社會製度隨同社會組織結構一起產生和演化。它們是事物一體的兩麵。人類社會整個構建的最底層是文化,人類的集體意識。文化承載著人類共同的人性。所有人類有共同的愛與恨的情感。文化又受到局域環境和人類曆史途徑的影響而產生差異。我們吃飯可以用碗筷,刀叉,也可以直接用手抓。我們的飲品可以是葡萄酒,茶,或者咖啡。文化出於我們的顯意識和潛意識。我們知道我們做事的方式方法,但很可能從來不知道為什麽不可以有別的方式方法。在文化之上又有觀念的可以表述的顯意識。觀念形成於人類對世界,自我,以及社會中人的關係的理解。由觀念又形成了社會中人的行為規範。這就是製度。引導和指導人類行為的最重要的製度莫過於道德,禮製和法製。

在社會之初,道德,禮與法的雛形就一定形成了。社會的秩序和穩定需要三者的作用。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階段,三者的側重會有不同。無論如何,道德是基礎。認識善惡的道德觀念完全同社會集群必需的最基本的自我和利他的底層邏輯相契合。隻是道德完全出於人類個體的自覺,自省和自律,在非常和貧困的情況下,在人類的貪欲麵前毫不約束力。反過來,過分強調道德又會扼殺人的人性。朱熹理學講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事實上背離人性。在現代生活中,道德隻是工具和教條。那些政客和官員要求民眾拋棄個人利益,遵循道德的背後就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獲得某種利益。他們對自己是不講道德的。比滿口仁義道德更不堪的是罔顧事實,口口聲聲隻講正能量。那些人就是以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扼製你的認知事物事態的欲願要求,要你犧牲你應有的權利,出讓你應該的利益。

禮製就是對人的行為的直接規範。應該說,禮製下的人類行為基於道德,是善德的表現。但是,所有的禮教提倡者並不關心禮製對人性和道德的彰顯,而隻關心它為維護社會秩序所起到的作用。道乎不存時,施之以禮。孔子所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君王要有君王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儒家禮教首先確認了一個不平等的等級社會,禮製又將人固定在他們各自的階層裏。周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真正的封土建侯含義上的封建社會的時期。處在春秋時代的孔子見到太多的社會動蕩,道德淪喪,想要利用周公的禮製來重塑社會秩序。但是,孔子無法脫離出他所處的曆史環境。他不明白禮崩樂壞不是社會混亂的根源,而是周朝政治製度必然導致的王權旁落,諸侯相爭之後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孔子的努力不可能有結果。孔子周遊列國,自歎為喪家之犬。沒有一個諸侯國會天真地認為禮製能夠幫助他在諸侯紛爭中獲得優勢,利益,和權力。我們同樣在歐洲封建曆史上看不到禮教的作用。歐洲的封建社會統一於神權之下,仍然爭鬥不斷。到了漢朝,至高的專製強權再一次形成,禮製成為可能。儒家禮教的機會成熟,孔子終於被推上聖人的祭壇。禮教貌似有積極的一麵。禮製為了社會秩序同樣地為君主製定了一套行為規範。社會平民總是寄托於明君清官的仁政。實際上,在一個權力極度不均衡的社會裏,這隻是一個幻象,一種奢望而己。

在人類社會行為上強行附加上條件和限製,就是法製。善行和促進社會秩序的行為得到獎勵和鼓勵,惡行和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得到懲罰和改造。所有這些都依靠強力來實施。人的利益被強製納入社會的行為規範內。類似的活動在螞蟻群落和黑猩猩群體中也存在。工蟻們圍攻一隻偷偷產卵的工蟻致死致殘。不守規矩的黑猩猩被驅逐出群體。工蟻們和黑猩猩們執法的行為出於基因或者低層次意識的本能。人有期待的意識。人類創造出法製的目的不在於執法的結果,而是由法製來規範人的行為。就像高速公路上超速罰款的目的不是罰金,而是車輛行駛的安全。商鞅立法之時即要立信,是同樣的道理。一個沒有信義的國家也就不可能有法治。

—寫於2023年12月22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