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魏敦瑞離開了他工作長達七年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來到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卻沒有如期而至。魏敦瑞將餘生的時間用於整理他的人類學研究,提倡人類多地起源的學說。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大家都公認原始人類起源於非洲。魏敦瑞認為,當直立人自兩百萬年前擴散分布到非洲以外大陸之後,人類按地域開始獨立演化。在歐洲,海德堡人進化成為尼安德特人,再進化到克羅馬農人。1868年,克羅馬農人化石在法國西南部的山洞裏被發現。它們曾經生活在五六萬年前。克羅馬農人進而進化為現代歐洲人。在亞洲,爪哇猿人或許進化到北京猿人,再進化到山頂洞人,往後再到現代東亞人。從化石的形體特征和時序來看,這個理論很恰當合理。多地起源演化論在六七十年代很有影響力。但是,它並不正確。
現代基因技術和研究促成人類史認知上顛覆性的改變。首先,現代非洲人之間的基因差異比非洲以外的人大很多。比如,非洲人群的第十二染色體的CD4基因座存在多種變異,而非洲以外人群隻有一種。這種差別說明人類起源地在非洲。1987年,威爾遜和他的兩名博士生卡恩和斯通金采集並且研究了一百多個人的線粒體DNA。人類細胞裏的線粒體DNA共有一萬六千對堿基,構成三十七個基因,用來調控線粒體內的新陳代謝活動。因為人類精子幾乎不攜帶線粒體,受精卵細胞的線粒體都來自母方。線粒體DNA隻沿母係遺傳,由外祖母傳給母親,傳到女兒,再到外孫女。威爾遜研究小組根據基因變異的分子時鍾規律進行模擬,推斷出現代人類都可以追溯到二十萬年前的一位女性。她被稱為線粒體夏娃,人類假想的母親。之後更精確的研究將這個時間修正為十六萬年前。很明顯,這個時間遠遠短於直立人出走非洲的時間,從而間接地否定了多地起源假說。線粒體夏娃最基礎的基因標定是L0單倍群,主要出現在如今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布須曼人等土著人群裏。L0單倍群衍生出L1至L6等分支,遍布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而非洲以外的現代人群隻有M和N兩條分支,在大約六萬年前從L3單倍群衍生出來。這種也就基本上給出了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線索。
因為Y染色體隻由父係遺傳,我們也可以通過Y染色體溯源。順便提一下,Y染色體是一個殘缺的染色體,所以男性比女性會有更多的遺傳疾病。男性壽命也短於女性。2000年左右,有多個科研團隊沿著這條思路進行研究。其中,由複旦大學的金力(現任複旦大學校長)領導的一個小組對來自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伯利亞地區,和大洋洲的上萬份人類基因樣本進行調查。它們無一例外地屬於非洲人群的Y染色體M168標定的三個衍生突變中的其中一種。這位Y染色體亞當,現代人類的虛擬父親出現六萬年前。如今,主流的人類考古學家都已經摒棄了多地起源論。然而,中國的一些學者因為某些原因還抱著這個觀念。曾經有一位科學家說過,科學上的很多成見其實是非常頑固的。隻有隨著老一代科學研究人員去世才能消亡。
有俗話說,中國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現在看來,全球幾十億人在幾萬年到十幾萬年前的隻有短短幾千代之前也是同一家人。試想一下,當代人類有不同膚色,相貌,和體型的各種人種,差異很大。這有些不可思議。但是,這也正好說明了人類基因潛在的變異和表現力,以及地域環境自然選擇的結果。世界上現有一種家養的小倉鼠,多達六百多萬隻。它們大多數被當作寵物或者生物實驗室動物。小倉鼠的皮毛有各種樣式,從單純的乳白色,肉桂色到黑白雜色,以及如家貓一樣的玳瑁色。在1990年,遺傳學家賽克斯突發奇想,想追溯一下小倉鼠的來源。他采集調查了各地小倉鼠的基因樣本,發現它們的線粒體DNA完全一致,證明它們有同一個祖先。再結合小倉鼠的記錄,賽克斯證實了那個長久的說法,所有家養的小倉鼠都是1930年在敘利亞一個動物園裏的一隻雌性黃毛倉鼠和三隻雄性倉鼠的後代。黑白雜毛出於1947年的一次基因突變。野生的敘利亞小倉鼠估計隻剩下五千來隻,而家養的小倉鼠如此繁榮是因為它們很適應圈養的環境。這和小小麻雀很不一樣。
—寫於2023年1月22日(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