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月亮和銀狐狸

遊走江湖,記錄我思我想
正文

《生命和家園 09》

(2024-03-13 22:45:34) 下一個

經過古陸核的持續產生和碰撞合並,也經過地殼板塊活動的衝撞擠壓的造山作用而導致花崗岩山係持續累積,地球上第一個超大陸,凱諾蘭大陸在烏爾大陸的基礎上於二十七億年前形成了。凱諾蘭大陸被稱為超大陸不僅僅因為它比烏爾大陸大很多,也因為這塊連續的大陸包括了當時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陸地。這時的地球也經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沉積岩的形成。雨水中高濃度的碳酸能夠腐蝕火成岩。岩石經過風化和侵蝕,隨著雨水的衝刷到環繞陸地的海洋邊緣,堆積形成一大片的三角洲。

三億年之後,凱諾蘭超大陸開始分解。動因應該是地殼板塊運動的張力,也可能是大陸內部持續積攢的熱能和張力。大陸分裂形成很多斷麵層。裸露的岩石的碳酸合成反應導致大氣中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被吸收。大氣中剛剛出現的氧可以分解另一種溫室氣體甲烷。地球會經曆一次大規模的降溫氣候變化。但是,我們現在對凱諾蘭超大陸時期氣候的了解還不夠確切。二十億年前,離散的陸塊又聚合在赤道附近,形成哥倫比亞超大陸。哥倫比亞超大陸從西往東長達一萬三千公裏,南北方向寬有五千公裏。它總共包含五大塊陸地,其中代表中國華北的古陸核可以被標定出來了。十六億年前,哥倫比亞超大陸開始分裂,到了十億年前又形成了羅迪尼亞超大陸。

羅迪尼亞超大陸大概出現在南半球,但是地質學家還無法確定各大陸塊的相對位置。羅迪尼亞超大陸的一個特點是至今沒有尋找到這一跨度兩億年的時期裏形成的沉積岩。最大的可能是各大陸塊聚合成一個緊密的整體。超大陸的內地幹燥無雨,類似當今澳洲的情況。以後,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解。陸塊向南極移動,再次聚合,在大約六億年前以南極為中心形成了潘諾西亞超大陸。此時的地球還處在稱為雪球的冰河期,整個超大陸被冰雪覆蓋。潘諾西亞超大陸隨後分裂成勞倫西亞,波羅的,西伯利亞,和岡瓦納四大陸塊。在三億年前,這些陸塊又聚合成為魏格納首先提出的超大陸,盤古大陸。

在兩億三千萬年前,盤古超大陸開始從中間分裂。大西洋的中北部打開,同時北美洲的東部和非洲東北部的陸沿開始形成。此時的北美洲和歐亞大陸還連成一個勞拉西亞大陸的整體。岡瓦納大陸包括其餘的陸地部分。到了一億七千萬年前,盤古超大陸在古特提斯海和太平洋東部裂開,造成勞拉西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的分離。這時,勞拉西亞大陸的歐亞部分向南漂移,古特提斯海開始閉合。而北美洲又向北漂移,大西洋北部初成模樣。到了一億五千萬年前,岡瓦納大陸開始分裂。特提斯俯衝帶的作用讓非洲,印度,和澳洲陸塊向北漂移。這時南印度洋開始形成。到了一億二千萬年前,南美洲與非洲大陸分離,向西漂移。南大西洋開始形成。同一時期,馬達加斯加和印度開始離開南極洲。馬達加斯加很快就附靠在非洲大陸的東岸。而印度陸地一直相對快速地往東北方向漂移,在六千萬年前,碰撞歐亞大陸。喜馬拉雅山脈在陸陸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中開始崛起。也就在六千萬年前,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形成過程結束。特提斯海消失。北美洲和格陵蘭島和歐亞大陸分離。澳洲與南極洲分離,以相對快的速度向北移,開始擠壓東亞板塊。南美洲向北移和北美洲接觸上。最後,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離打開了南極性洋流通道。洋流的循環冷卻南極洲的溫度。南極洲掩藏在上公裏厚的冰雪之下。當今地球陸地和海洋的格局就基本形成了。

既然地球經曆了多次的超大陸循環,我們很自然地想到現在的陸塊還會聚合,將來的地球還會出現一個超大陸。非洲會持續向北擠壓歐亞大陸。地中海消失,非洲和歐洲連接。澳洲同樣地擠壓歐亞大陸,和東南亞連接。南極洲向北漂移,銜接上非洲和澳洲。然後,大西洋開始收縮閉合。美洲重新和歐洲,非洲,及南極洲連接。二億五千年之後,地球將迎來具有一個超大內海的新的超大陸。

—寫於2022年10月9日(圖片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