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灣水

瞎寫寫,字數隨意。
正文

朱批《毛批三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2023-07-30 13:41:00) 下一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總批:天子者日也(是狗日的“日”麽?)。日而借光於螢火,不成其為日矣(毛宗崗所處的時代,跟歐洲啟蒙運動差不多,但是對於政治學的理論深度,卻是差之天壤;那邊在討論契約和法律了,這邊依舊還是天子聖明。這可能也是兩個世界走勢不同的開始吧。)。後人以孔明在蜀,耿耿如長庚之照一方。夫長庚(長庚星是行星,並不會自己發光的個常識,老毛此時懂麽?已經跨入18世紀了,卻還沒搞清楚長庚星是行星還是恒星的問題。),則固勝於螢光百倍也。(孔明在蜀這些年,到底是給蜀地民眾帶去了好日子還是歹日子?連年北伐,難道是蜀地民眾一致的心願?為支撐戰爭,民眾所承擔的賦稅之苦,要不要算作他的功績?)

  李肅說呂布一段文字,花團錦簇。凡勸人背叛、勸人弒逆,是最難啟齒之事(覺得難啟齒,是因為說者自己覺得那是不齒之事,說明心裏還有點禮義廉恥;但是隻要自己先用高大上的理論和主義等等把自己洗腦,譬如以要解放勞苦大眾、拯救全人類之類的思想先武裝自己的頭腦,然後再去遊說,那就一定不會覺得難啟齒,相反,會更加地理直氣壯。);今偏不說出,偏要教他自說,妙不可言。(傳銷術的要義,就在於對人性的洞察。)

  奸在君側者,除之貴密、貴速(為什麽君側會有奸?每日都清潔過濾的遊泳池裏會不會滋生蚊蠅?是否可以討論一下,連“君”一起除的可能性?))。董卓上表以暴其威,是不密也。頓兵以觀其變,是不速也。何進不知當密,卓則知之,而故為不密;何進不知當速,卓則知之,而故為不速:其意以為如是而何進必死,內亂必作,夫然後乘釁入朝,可以惟我所欲為耳(像羅貫中、毛宗崗這樣的,理解到權謀這個層級,也就到他們的天花板了。速和密,都是為了奪取控製權,但是奪取控製權後要做些什麽呢?---錢都是我的,地都是我的,女人都是我的,再開啟新一輪的興亡更替。除壞人貴在密、速,那除一個好人需不需要呢?)。此皆出李儒之謀,儒亦智矣。乃勸卓收呂布為腹心,又何愚而失於計也!殺一義父,拜一義父,為其父者,不亦危乎?卓不疑布,布亦不慮卓之疑己,無謀之人,固不足怪。儒自以為智,而慮不及此,哀哉!(李儒之哀,是在於獨裁者大權獨攬之後一定不聽人勸,而他既無力扭轉,卻又不願背叛,結果是隻要有一次失算,就隻能跟著一起覆滅,當他仰天長歎“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之時,狠狠心去暗中結盟王允,或許還能在事後獲取褒讚。)

  玄德結兩異姓之弟,而得其死力;丁原結一異姓之子,而受其摧殘。其故何也?一則擇弟而弟,弟其所當弟;一則不擇子而子,子其所不當子故也。觀呂布,益服關、張之篤義;觀丁原,益歎玄德之知人。(這批語,真是讓人嗬嗬,說到底還是“人有賢與不肖”這樣的聖人之論,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如何養成的?所謂的“義”,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環境所致?劉備能讓關張為其出死力,難道不是因為他擅於禦人麽?丁原被殺,或許就是因為他平時的思想灌輸不夠,沒能讓呂布為實現共產主義而死心塌地奉獻終身。)

  且說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夾批:所見大勝本初。兩人優劣俱在於此。(書至此處,已多次暗暗鋪墊曹、袁二人之見識氣度了。)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這句話就顯得見識淺了,這天下難道在何進之前是很太平的麽?還是那句話,即使沒有何進,也會有張進、李進,差別隻是情節不同而矣。)”進乃暗差使命,密詔星夜往各鎮去。

  卻說前將軍鼇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幸免,【夾批:賄賂十常侍之人,安能殺十常侍?(怎麽就不能,隻要利益足夠誘惑,連養育自己的親爹都下得了手。老毛也算是熟讀典籍的,難道二十三史裏這種事還少嗎?)後又約托朝貴遷他顯官(像董卓這樣的貨色,才能在這種體製中混得開。),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從破黃巾無功到統西州二十萬大軍間隔有幾年?這二十萬大軍在董卓之前是由誰統領的?還是董卓親手建立了這支大軍?這二十萬聽不聽朝廷調度?),常有不臣之心。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使其婿中郎將牛輔守住陝西,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夾批:何進暗發密詔,李儒乃欲顯上表章,明明要激成內亂。(各為其利而矣。)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

  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鍾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何進得表,出示大臣(何進發了很多密詔,為何就來了董卓一人?難道外鎮諸侯之中,董卓的實力最強?)。侍禦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夾批:欲去狐鼠,乃召豺狼。確論。】進曰:“汝多疑,不足謀大事。”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麵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盧植等人,不也是曾經帶兵剿匪的好手麽?當初破黃巾時,董卓用兵那麽草包,還怕他什麽?羅貫中是不是在瞎扯?)”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這些人是覺得大亂將至,要去避禍了麽?既然都預見到可能的未來,為什麽不聯合起來好好謀劃以應對?這大概就是宏大敘事不能顧及之細節吧,但也就是這些細節,可以推知那宏大敘事,大部分是在瞎扯。)。進使人迎董卓於澠池,卓按兵不動。【夾批:先上表以示威,複按兵以觀變,皆李儒之謀也。(用“非聖詔不敢擅入京畿”不是也解釋的通麽?)

  張讓等知外兵到(這幫閹人的信息意識真的好強。),共議曰:“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於長樂宮嘉德門內,入告何太後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太後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讓曰:“若到相府,骨肉齏粉矣。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隻就娘娘前請死。”太後乃降詔宣進。【夾批:婦人誤事如此。(又是婦人的錯。那是誰給了婦人犯錯的機會呢?)進得詔便行,主簿陳琳諫曰:“太後此詔,必是十常侍之謀,切不可去。去必有禍。”【夾批:智哉陳琳。】進曰:“太後詔我,有何禍事?”袁紹曰:“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夾批:真應變之策。】進笑曰:“此小兒之見也。【夾批:好個大人。】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紹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以防不測。(何進這麽蠢,為何曹操、袁紹諸人還這麽死心輔佐?這小說與史料實在相去甚遠。)”於是袁紹、曹操各選精兵五百,命袁紹之弟袁術領之。袁術全身披掛,引兵布列青瑣門外,紹與操帶劍護送何進至長樂宮前。黃門傳懿旨雲:“太後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將袁紹、曹操等都阻住宮門外(對這種情況,難道事先商議時沒考慮到嗎?既然都覺得入宮不安全,也帶了兵來保護了,到此處卻又被一道懿旨給擋住了,危險在宮裏,保護的兵不讓進攻,那帶來何用?老羅你寫的時候不考慮考慮的麽?)。何進昂然直入。【夾批:可謂大將軍八麵威風。】至嘉德殿門,張讓、段珪迎出,左右圍住,進大驚。讓厲聲責進曰:“董後何罪,妄以鴆死?國母喪葬,托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輩,我等薦之天子,以致榮貴。不思報效,欲相謀害(這與之前何太後所說也是吻合的,看來史料上說何進及其妹的上位,張讓等是出了力的。所以現在要殺他們,是忘恩了。)。汝言我等甚濁,其清者是誰?”【夾批:〈左傳〉曰:“惟無瑕者可以戮人。(這跟《聖經》裏宣講的也有點類似,不過按這標準,人類曆史就得完全重寫了。)”何進謀殺董後,其罪亦與十常侍等。】進慌急欲尋出路,【夾批:至此而欲尋出路,真小兒之見也。】宮門盡閉,伏甲齊出,將何進砍為兩段。後人有詩歎之曰:

  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讓等既殺何進,袁紹久不見進出,乃於宮門外大叫曰:“請將軍上車!(宮有多大?)”讓等將何進首級從牆上擲出,【夾批:身不能上車而行,頭乃得逾牆而出,還算逃得一半。】宣諭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其餘脅從,盡皆赦宥。(這對應之策也太弱智了,不能再搬出太後和小皇帝來自保麽?)”袁紹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何進部將吳匡便於青瑣門外放起火來。袁術引兵突入宮庭,但見閹官,不論大小,盡皆殺之。【夾批:勢必至此。然則又何必召外兵耶?(說得是啊,早知如此,給何進找個替身,讓替身進宮,被殺,然後以此為借口,率兵衝進去把宦官殺了不就可以了麽?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然後投入大成本平息複雜的事,而後功彪史冊,這套路至今仍在用。)袁紹、曹操,斬關入內。趙忠、程曠、夏惲、郭勝四個,被趕至翠花樓前,剁為肉泥。宮中火焰衝天。張讓、段珪、曹節、侯覽將太後及太子並陳留王劫去內省,從後道走北宮。時盧植棄官未去,見宮中事變,擐甲持戈,立於閣下(是就他一個人麽?這種補敘的文字,實在有點牽強。)。遙見段珪擁逼何後過來,植大呼曰:“段珪逆賊,安敢劫太後!”段珪回身便走。太後從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夾批:國舅逾牆,止剩一頭;太後跳窗,得保全身:猶幸矣。】吳匡殺入內庭,見何苗亦提劍出(為什麽何苗也在內廷?)。匡大呼曰:“何苗同謀害兄,當共殺之!”眾人俱曰:“願斬謀兄之賊!”苗欲走,四麵圍定,砍為齏粉。紹複令軍士分頭來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須者誤被殺死(這句大有諧謔之意。)【夾批:此時胡子大得便宜。】曹操一麵救滅宮中之火(殺人則一定放火,官、盜是一樣的思維。),請何太後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等,尋覓少帝。【夾批:孟德舉動畢竟不同。】

  且說張讓、段珪劫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約二更時分,後麵喊聲大舉,人馬趕至。當前河南中部掾吏閔貢,大呼“逆賊休走!”張讓見事急,遂投河而死(這張讓之死寫得也太過強扭了,粗。張讓等人在謀誅何進時,也沒想到這樣得結果麽?羅貫中若隻想表清這段故事,大可以寫:何進謀誅十常侍,事不密反被殺,諸宦官亦死於亂軍。想要寫又無法詳盡展開時,最容易有各種細節紕漏。)。帝與陳留王未知虛實,不敢高聲,伏於河邊亂草之內。軍馬四散去趕,不知帝之所在。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饑餒,相抱而哭(十歲左右的小孩子,想想也覺可憐,隻因為這身份,要受此等苦。)。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夾批:寇則伏莽,帝亦伏莽,為之一歎。(寇與帝,也隻是坐的地方不同,禍害的人數不同而矣。)陳留王曰:“此間不可久戀,須別尋活路。”於是二人以衣相結,爬上岸邊。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正無奈何,忽有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隻在帝前飛轉。【夾批:炎劉之勢,昔如日月,今為螢光,火德衰矣。(好批)陳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隨螢火而行,漸漸見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岡邊見一草堆,帝與王臥於草堆之中。【夾批:竟為草頭皇帝矣。】草堆前麵是一所莊院。莊主是夜夢兩紅日墜於莊後,【夾批:兩紅日正應陳留亦為帝之兆。(總不忘見縫插針地搞一下玄幻。)驚覺,披衣出戶。四下觀望,見莊後草堆上紅光衝天(衝天的紅光,在黑夜裏是不是幾十裏外都看得見呢?那些尋找皇帝的人就沒看到?),然則螢光相隨,【夾批:直以光引光耳。】慌忙往視,卻是二人臥於草畔。莊主問曰:“二少年誰家之子?”帝不敢應。陳留王指帝曰:“此是當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亂,逃難到此。吾乃皇弟陳留王也。(如果碰到的是十常侍的人,或者其他歹人,那不危險麽?)”莊主大驚,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見十常侍賣官嫉賢,故隱於此。(一切責任全在十常侍。當然也得感謝科技不發達,對朝廷不滿還可以找個地方隱居。)【夾批:崔烈此弟頗勝於兄。】遂扶帝入莊,跪進酒食。

  卻說閔貢趕上段珪,拿住問:“天子何在?”珪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貢遂殺段珪,懸頭於馬項下,分兵四散尋覓,自己卻獨乘一馬隨路追尋。偶至崔毅莊(無巧不成書。),毅見首級,問之,貢說詳細。崔毅引貢見帝。君臣痛哭(君哭可以理解,這臣為什麽要痛哭?)。貢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若一日無君會發生什麽?),請陛下還都。”崔毅莊上止有瘦馬一匹,備與帝乘。貢與陳留王共乘一馬,【夾批:帝曰萬乘,王曰千乘,大夫亦曰百乘。今一帝、一王、一臣,止共騎得二馬,可歎。(兩個孩子、一個大人,騎兩匹馬,馬兒們表示可以負擔得起的,有什麽可歎的。是排場生出了身份,還是身份生出了排場?沒了排場的身份不應該是最真實的身份麽?)離莊而行。不到三裏,司徒王允、太尉楊彪、左軍校尉淳於瓊、右軍校尉趙萌、後軍校尉鮑信、中軍校尉袁紹,一行人眾,接著車駕。君臣皆哭(又要哭,這些臣可真會來戲。)。先使人將段珪首級往京師號令(張讓的頭呢,不找麽?),另換好馬,與帝及陳留王騎坐。【細。】簇帝還京。先是洛陽小兒謠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百)邙。”至此果應其讖(謠言是遙遙領先的預言的早期版本,兒遙也是謠。)【夾批:後來帝癈為王,王反為帝,所謂“帝非帝,王非王”耶。此時隻應得末一句,那知後來卻應在首二句耶。】車駕行不到數裏,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枝人馬到來,百官失色,帝亦大驚。袁紹驟馬出問:“何人?”繡旗影裏,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夾批:不答袁紹,竟問天子,氣質便來得不好。(隻重天子,不重凡夫,是不是也可以說得通?再說,他現在有資本在手啊,數千年不是一直這個傳統麽,看誰的拳頭打。)帝戰栗不能言。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夾批:董卓至此時始來,皆李儒之計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夾批:獻帝此時,頗強人意,何後來倦憊之甚也?(此時是書中情節需要,後來倦憊也是情節需要。此時麵對的是草包董卓,後來麵對的是英雄曹操,)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是日還宮,見何太後,俱各痛哭。檢點宮中,不見了傳國玉璽。(國祚將終。)【夾批:為後文孫堅得璽伏線。】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董卓在外時,是否有人能轄製他?),橫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宮庭,略無忌憚。後軍校尉鮑信來見袁紹,言:“董卓必有異心,可速除之。”【夾批:若欲除之,不如勿召。既已召之,欲除則難矣。】紹曰:“朝廷新定,未可輕動。(召董卓是袁紹的主意,難不成現在自己打臉麽?)”鮑信見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議。(王允或許跟袁紹的心思不一樣,他看到了何進因事不密而導致的身首異處的下場,且他沒有自己的兵,如果妄言妄動,太容易被人收拾。)”信自引本部軍兵(這鮑信有自己的兵馬,將來也是一鎮諸侯,真有心除董卓,難道就不能自己細細謀劃麽?),投泰山去了。董卓招誘何進兄弟部下之兵(怎麽樣招誘的?當兵的,隻要兵餉給足,跟誰不一樣?),盡歸掌握,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夾批:不過欲借廢立以張威,非真有愛於陳留也。(廢話,真對君上有愛的有幾人?還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這一句講得好,凡事時機很重要。)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卓喜。

  次日,大排筵會,遍請公卿。公卿皆懼董卓(那些自己手下有兵的也怕他麽?),誰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後徐徐到園門下馬(重要人物最後到場,這風氣也延續至今。)【夾批:妝模做樣,可惡可惡。】帶劍入席。酒行數巡,卓教停酒止樂,乃厲聲曰:“吾有一言,眾官靜聽。”眾皆側耳。卓曰:“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夾批:鳴鍾鼓入洛陽,不是來殺十常侍,特來癈皇帝耳。】諸官聽罷,不敢出聲(所謂“諸官”,此時都是擺設。凡行政之事,若有完備之製度,則“諸官”都可廢止,隻留辦事員即可。在不遠的將來,AI基本可以完全替代行政人員。)。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於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發大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汝欲為篡逆耶?”【夾批:此時此人不可少。】卓視之,乃荊州刺史丁原也(此時的荊州是不是歸丁原管轄?劉表是什麽時候任荊州刺史的?史料所載,丁原為並州刺史,這是作者筆誤還是後世傳差了?)。卓怒叱曰:“順我者生,逆我者死!(簡單粗暴的行事風格,對順民最管用。)”遂掣佩劍,欲斬丁原。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夾批:先從李儒眼中虛畫一呂布。○此處先寫戟。】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卓問百官曰:“吾所言,合公道否?”盧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於桐宮。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惡三千餘條,故霍光告太廟而廢之。今上雖幼,聰明仁智,並無分毫過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參與國政,又無伊、霍之大才,何可強主廢立之事?聖人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夾批:正論侃侃,不愧為玄德之師。(盧植所說的,基本都是傳說故事。)卓大怒,拔劍向前,欲殺植(當日披甲執戈立於宮門,就這麽好殺?)。侍中蔡邕、議郎彭伯諫曰:“盧尚書海內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卓乃止。司徒王允曰:“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另日再議。”【夾批:王允此時,胸中已有成算。(以何見得?呂布都還沒成董卓義子呢,王允就在盤算用美人計了?)於是百官皆散。

  卓按劍立於園門,忽見一人躍馬持戟,於園門外往來馳驟。【夾批:又從董卓眼中虛畫一呂布。】卓問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夾批:在李儒口中,方實敘出呂布姓名。(情節需要,不願再多造一個人出來,就省事點,托李儒之口道出了。)主公且須避之!”【夾批:添此一句,張皇之極。】卓乃入園潛避。次日,人報丁原引軍城外搦戰。卓怒,引軍同李儒出迎。兩陣對圓,隻見呂布頂束發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係獅蠻寶帶,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夾批:又雙從董卓、李儒眼中實寫一呂布。○看他先寫狀貌,次寫姓名,次寫妝束;先寫戟,次寫馬,次寫冠帶袍甲:都作三層出落,妙。(說書的套路而矣,俗稱開臉。)建陽指卓罵曰:“國家不幸,閹官弄權,以致萬民塗炭(又來了,一切責任都在閹官。)。爾無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廢立,欲亂朝廷!”董卓未及回言,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建陽率軍掩殺。卓兵大敗,退三十餘裏下寨(前麵說“丁原在城外搦戰”,那董卓就是在城內,為什麽到這裏,董卓會“退三十餘裏”呢?他不應該退回城去麽?退三十裏是退到哪裏去了?那丁原為何不趁勢進城?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兩人的軍馬都在京城外,所以如周星馳《鹿鼎記》裏的台詞:二十萬大軍又不能時時帶在身邊,要想除掉董卓,機會還是有的。至於為什麽小說要寫得董卓勢大滔天,無人敢動,也隻是故事情節需要。但是這其中,又不免產生出來很多細節不周密無邏輯甚至粗陋的地方來,因為把史實改得過多了。),聚眾商議。卓曰:“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可惜,得了此人也沒得天下。)”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夾批:二語說盡奉先。】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將李肅也(看來董卓平日對部下是挺不錯的,所以關鍵時刻都願意為其出力。)。卓曰:“汝將何以說之?”肅曰:“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裏。【夾批:此處輕輕略讚一句。】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卓問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夾批:看他翁婿二人口口穩取天下,煞是可笑。(後邊諸葛亮《隆中對》不也是口口要取天下,到時看你可笑不可笑?)卓欣然與之,【夾批:今不惜名馬,後獨惜愛妃,何也?(將女人與馬並列,可見男權社會中,物化女人乃是尋常之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伏路軍人圍住。肅曰:“可速報呂將軍, 有故人來見。”軍人報知,布命入見。肅見布曰:“賢弟別來無恙?”布揖曰:“久不相見,今居何處?”肅曰:“現任虎賁中郎將之職。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有良馬一 匹,日行千裏,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獻與賢弟,以助虎威。”【夾批:且不說是董卓之馬,妙甚。】布便令牽過來看。果然那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 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好文字,這一段展現了很好的文學性。)【夾批:從呂布眼中方看出渾身上下好處,層次出落的妙○此馬將為雲長騎坐,故先於此處極寫,(老毛這解得實在是牽強得很,奉關羽為神,可笑。)妙。】後人有詩單道赤兔馬曰:

  奔騰千裏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韁搖玉轡,火龍飛下九天來。

  布見了此馬,大喜(誰見了都會喜得吧。)【夾批:極寫名將愛馬。】謝肅曰:“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肅曰:“某為義氣而來(可見“義氣”是有價的。),豈望報乎!(不望報你來幹啥了?這文字讓人回味。)”布置酒相待。酒酣,肅曰:“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夾批:妙在同鄉人口中稱“令尊”,必謂是姓呂之父矣。】布曰:“兄醉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肅大笑曰:“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夾批:妙,明明羞他。(好好的一個呂布,被老羅臭了數百年。)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夾批:等他自說,妙妙。】肅曰:“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夾批:看他逼入去,惡極。(若這番話是李肅為劉備來說呂布的,還“惡極”麽?)布曰:“恨不逢其主耳。”【夾批:等他自說,妙妙。】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夾批:惡極。又逼入。(後文書李恢勸降馬超,跟現在李肅說呂布有什麽差別?)布曰:“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夾批:等他先問,妙妙。】肅曰:“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夾批:疾入。】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布曰:“某欲從之,恨無門路。”【夾批:等他自說,妙妙。】肅取金珠、 玉帶列於布前。(像小說中呂布這樣橫掃天下的武力值,真不知到這麽點黃金珍珠有什麽可稀罕的?萬馬軍中取誰的首級不是像探囊取物一般?是呂布此時還不知道自己天下第一的武力值麽?所以誇張無度的形容,有時候就很難容易自圓其說。)【夾批:馬與金珠玉帶,分兩番取出,先後次序得妙。】布驚曰:“何為有此?”肅令叱退左右,告布曰:“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夾批:至此方纔說明。妙極。】布曰:“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肅曰:“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布曰:“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夾批:等他自說,妙妙。】肅曰:“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夾批:惡極妙極。(日後王允步步逼入激呂布的話“惡極”否?布沉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此句亦可以理解為後文殺董卓的鋪墊,有過一次了,第二次就不難了。)【夾批:此句亦等他自說,惡極妙極。】肅曰:“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夾批:得他自肯,便即催之。】布與肅約於明日來降,肅別去。(所有的本事都是有價的,而能作價的本事就不算真本事了,隻能算糊口揾食的手藝。能使他人自願供奉自己手藝的本事才叫本事。)

  是夜二更時分,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曰:“吾兒來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夾批:然一堂堂丈夫,又何獨為董卓子乎。總是金珠赤兔在那裏說話耳。】原曰:“奉先何故心變?”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殺之(此句妙,不仁者說人不仁,強盜呼人為強盜。)。肯從吾者在此,不從者自去!”軍士散其大半(軍士們以腳投票了。)。次日,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肅遂引布見卓。卓大喜,置酒相待,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將軍,如旱苗之得甘雨也。”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這一句真是把個呂奉先臭到如今,真的呂布若知道後世有個叫羅貫中的這麽糟蹋自己,會不會躍馬持戟去找他拚命?)【夾批:方殺一義父,又拜一義父。殺得容易,亦拜得容易。】卓以金甲錦袍賜布,暢飲而散。卓自是威勢越大,自領前將軍事,封弟董旻為左將軍、鄠侯,封呂布為騎都尉、中郎將、都亭侯(不算是很大的官啊。話說小說中呂布之勇,是此時方為世人知曉的,還是之前就已名聲在外了?若之前就有名氣,為什麽其他有實力的諸侯沒想到要去挖他?是因為呂布出身不好還是沒人有眼光?若是此時才顯威名,那是不是還真的要謝謝董卓?)

  李儒勸卓早定廢立之計。【夾批:仍接敘到廢立事。】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是日太傅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按劍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夾批:特特引二故事,卻是從盧植口中學來,足見其胸中無物。(李儒教他也可以啊。)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袁紹什麽時候從司隸校尉轉成中軍校尉的?是不是老羅後麵寫的時候忘了前麵的設定了?):“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夾批:勸召外兵者公也,今日罵董卓晚矣。(召外兵卻隻來了董卓一家,這解釋不通啊?)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嚐不利!(四世三公的底氣還是有點的。前麵先後有過丁原、盧植出來反對,現在又有袁紹,這些人都是有實力之人啊,為什麽不兵合一處,結成同盟反董卓?可見這樣的寫法實在是有點瞎扯,純粹近乎戲劇了,真實混官場的都有那麽弱智嗎?)”兩個在筵上對敵。正是:

  丁原仗義身先喪,袁紹爭鋒勢又危。

  畢竟袁紹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小說中之何進,無謀無斷,但卻能累官至大將軍,把持軍政大權,實在是不合邏輯,他這一切又不是靠血統得來的,若沒點能耐,怎麽可能?還有他的妹妹,哪怕再有姿色,在那後宮中,不會來事,哪能得到張讓等人的幫攜?所以這小說寫得太過程式化了。

宮廷之亂跟所有的政治鬥爭一樣,其本質都是狗咬狗,但在天朝,從古至今,幾乎每一次的狗咬狗,都會極大地禍害及廣大底層草民;而資產階級選舉製度的出現,則基本把狗咬狗所帶來的危害度壓縮得很小了。

呂布遇到董卓,其實是遇到他的貴人了。老是說他三姓家奴,但他若不跟董卓,哪來日後虎牢關威震群雄?丁原有這樣的猛將在手,卻隻用來跟人頂嘴,可見是在浪費資源。雖然呂布這勇冠三軍,也是小說吹出來的,但是這種稀缺資源實在是為英雄者最該注重的,即使得不到,也得把他毀掉,就像日後的曹操那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