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職場上流傳著一句話:“屁股決定腦袋“,意思是你所處的位置(你坐的那把交椅),決定了你的思想和觀點。
推而廣之,就是“屁股(環境)決定腦袋(觀點),腦袋決定嘴巴(說話)“,職場如此,社會亦然。
我明白了,為什麽中國老人和美國老人談論的話題不一樣。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自從我們每周能有一天去“托老所”之後,就好像小時候在電影裏經常看到的情景那樣:他緊緊握著縣委書記的手,激動地說“我終於找到組織了”!
我們已經多年沒有找到自己同胞的“組織”了,在“托老所”這個組織裏,不僅找到了同胞,而且還都是老年同胞,大家可以用不同口音的普通話隨意交流,愜意的很。
日子久了突然發現,彼此交流最多的竟然都是有關健康的話題:疾病、治療、運動、飲食、養生 ……
回到家後,當映入眼簾的都是美國鄰居時,我不由的想,美國老人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麽呢?也和我們一樣嗎?
我們居住在美國人堆裏,我們小區32戶人家,很多都是退休的美國老人,每家出出進進的就是老頭老太倆人。對於他們,雖不像在國內對中國鄰居那麽“門兒清”,但是畢竟在一起鄰裏鄰居的十年了,基本也都有所了解。
在小區裏我們還有一個“party組合”:有幾戶美國鄰居和我們關係不錯,有機會這幾家就聚在一起party一下,其間當然會有各種交流。但是,他們對“生老病死”到底怎麽看,我卻一直不甚了了。
直到前不久……
01
日前,我們受到小區裏幾家美國夫婦的邀請,在其中一家的庭院裏一起BBQ。我們很喜歡這幾個家庭,就像他們也喜歡我倆一樣,我和丈夫欣然前往。
其實這已經是我們這幾個家庭在一起第N次開party、吃美味了。
他們中間有一對夫婦,妻子的祖爺爺就是當年乘坐“五月花”到美國來的英國清教徒,堪稱是美國的移民始祖。另一對夫婦的祖先是從意大利移民來美國的,還有一家的爺爺是從德國移民來的。這三對夫妻都和我們年齡相仿,其中有幾人比我倆還年長幾歲。
除了這三對夫婦是純粹的洋人之外,還有一對夫妻比我們小幾歲,他們的祖籍是香港,但是妻子從小在英國長大,不會國語,隻有丈夫通曉英語、粵語和普通話,正好能幫助我們夫妻和這些美國人交流。
我一直想要弄明白的是:美國老人也像我們一樣經常談論 “生老病死”的話題嗎?
對於我們常說的“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腥風血雨”,他們是怎樣認識的呢?他們也覺得晚年是場“腥風血雨”嗎?他們怎樣應對自己的疾病和衰老,以及他們準備怎樣養老等等。
我知道,我們中國老人聚在一起時,互相交流最多的就是:各自有什麽病、怎樣治療的;還有就是怎樣養老,是居家養老呢,還是去養老院,是和兒女一起住呢,還是單獨請保姆;自己能自理時咋辦,失能時咋辦,請保姆、護工的時候,被虐待又咋辦……
其實我也知道,我們這些美國鄰居對此話題並不咋感興趣,因為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和他們探討此問題了,隻不過我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對此問題總是心心念念的。
02
BBQ進行的十分愉快,彼此談笑風生、話把兒從沒落地。
借助女婿剛給買的翻譯神器,雖然不能都聽懂大家的談話,但是知道每個人都在交流自己的故事:他們的祖先、他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的戀愛、工作……
他們的談話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早期移民基本都是為了討生活才來到這塊土地上的,我們這些七、八十歲的美國鄰居已經是第N代移民了,但是他們都還了解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族裔的文化,美國也確確實實地包容了各種文化。
他們也和中國人一樣,父母不同意的戀愛,多數是不能結婚的,因為他們認為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其間,他們也饒有興趣地問我們倆的祖先情況、問我倆的戀愛史、包括我們在清華大學這個“特殊”的地方趕上的那場特殊的“運動”,看來他們對中國還是挺了解、挺感興趣的。他們其中有一位是退休的美國海軍軍官,年輕時曾在菲律賓駐紮多年,對中國也頗有些了解。
這些美國鄰居雖然和我們年齡相仿,有幾個比我們還大幾歲,但是他們的生活態度都十分積極,平日裏到醫院和教會做誌願者、義務管理小區、開Party、旅遊、自駕車來往於從波士頓和佛羅裏達…… 總之啥也不落,從不閑著。
他們談這、談那,就是不談“生老病死“,我試圖把話題引到此處,問他們一些問題,他們都回答簡單,平而淡之。
我和丈夫在附近曾經訪問過幾家養老院,試圖將來能尋找一家合適的養老地方。當和他們探討可行性時,他們中間歲數最大的亞瑟(86歲)是律師,至今他仍在工作,他告訴我們,美國養老院不適合我們,因為我們的語言、飲食都和他們不一樣,而且我們對美國養老院的相關法律也不通曉,入住後會有一些問題,他僅此忠告而已,其他人似乎沒有什麽見解。
看來,美國老人聚在一起顯然不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也許他們確實是頭腦“簡單”,不像我們那麽“高瞻遠矚”,也許人家早就做好了各種應對,指不定連遺囑都寫好了呢!
03
根據往日的一些了解,現場又靠著那個不咋好使的翻譯神器(這個神器也有點像個老年人,說話的語速一快它就反應不過來了),我弄明白了,美國老人也關心健康、關愛生命,積極鍛煉身體,注重預防疾病。但是由於他們的成長環境、社會保障、文化觀念以及情感表達方式都和我們有所不同,所以他們談論的話題和我們也就不同。
(1),他們和我們的生活環境、社交圈不同,關心的話題不太一樣。
中國老人的社交圈主要是小區、鄰裏,公園,以及子女、家庭,彼此談家事較多,話題集中於身體狀況、醫療、養生,以及子女情況等。
美國老人生活很獨立,活動更豐富。他們不和子女綁的那麽緊密,他們有更多精力參加興趣班、教會、誌願者組織,他們的話題更偏於興趣愛好、新聞、旅行或社交生活等。
(2),他們和我們的文化觀念不同,對於疾病的談論也不一樣。
中國文化強調的是現實主義,老人談病、談養老,表現的是一種“務實”和“防患於未然”的態度。另外,中國老人和子女聯係也都比較緊密,老人的健康會直接影響子女生活,所以討論“生老病死”也是現實需要。
美國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價值,談論疾病有時會被認為是“消極”或者“拖累別人”, 因此他們常常避談或輕描淡寫。此外,美國老人獨立意識很強,他們不習慣向子女“傾訴”,生病了更多是與醫生溝通,而不是在親朋好友中談論。
還有,中國老人的退休、社保、養老方式千差萬別,各地都不一樣,何況各人乎?碰到問題經常懵圈,所以也需要通過彼此交流,獲得啟發。
而美國的社會保障係統比較完善、透明,無需個人費解,相互之間自然交流不多。
(3),他們和我們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同,語言表達也就不同。
中國人對親人、朋友表達“負麵情緒”是一種信任的表現,年紀越大的人,有時表達越直接,所以,朋友之間“賣慘”是常有的事。
美國人在社交中傾向於保持“輕鬆”、“正麵”,即使不舒服也常說”I’m fine”(我很好),他們講究“不給別人添麻煩”。
所以,中國老人聊天時交流的情感都很濃厚,美國老人聊天時交換的信息都很明確。
如此看來,美國老人不是沒有疾病、不關心疾病,隻是他們對待疾病和醫生交流比較多,並且傾向於“預防為主”, 而我們中國老人更傾向於朋友之間的交流,比較注重“治療方案”。
此外,他們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障體係完善,所以對待養老問題傾向於“自我處理”, 而我們中國老人更傾向於“共享經驗”。
終於知道為什麽美國老人和中國老人談論的話題有所不同了!
當然,這一切並沒有什麽對錯、好壞之分。
是中國老人生存環境的艱難造就了我們思維的縝密,我們的聰明才智得用於追求生存之道。相比之下,美國老人生活環境的優渥使他們思維簡單,有精力去追求哲學、藝術、宗教等更深層次的東西。
或許我們的焦慮多了一些,或許我們應該向他們那樣,無需“高瞻遠矚”,不用“未雨綢繆”,指不定也能活得更輕鬆、更灑脫,甚至像他們一樣活得更簡單。
寫到這兒,突然想起我們的父母那一輩,他們那時好像也沒有我們現在這麽多的想法哦!他們不用考慮什麽養老院,肯定是跟孩子們一起過,靠子女送終。他們有病能治就治,不能治就拉倒,不用考慮去哪個醫院、找哪個專家,因為他們沒有什麽更多的選擇。
所以他們好像很少談論什麽“天黑得很慢”、“最後咋辦”等等這樣的話題。
現在,我們可以選擇的太多了,什麽醫院、醫生、養老院、保姆、小時工、國內、國外……
我們接受的信息也太多了,每天睜開眼睛就是鋪天蓋地的健康資訊、各路專家、教授變著說法、不厭其煩地教授飲食、運動:什麽每天要吃幾種食物,喝幾杯水,走多少路,吃什麽保健品、按什麽穴位;什麽“活到百歲不是夢”、“關愛生命最重要”,好像長壽就是世界上唯一大事,讓我們不自覺地落入了自己“健康焦慮”的“信息繭房”,身體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緊張,是也?非也?
就像“勤勞致富”是謊話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也會讓我們墜入憂慮的深淵。
還是活的簡單一點吧,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爺餓不死瞎眼雀。
冬日晚霞
2025年8月 於波士頓
謝謝你的誇獎和鼓勵!
那張照片“冬日晚霞”是我丈夫馬小莊的作品,
我在文章最後忘了給他署名,說明我對版權
意識不強,特此道歉及補充。
此照片的畫麵確實很美 ,而且得來全不費功夫,
因為就是在我家門口拍下的。
你說的極是,美國人鄰裏之間不攀比房子、車子、孩子,
各過各的日子,相處融洽,簡單快樂。
就像你的筆名“簡單一點好”!
謝謝你的支持和鼓勵!